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是什么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什么意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鞠躬:弯着身子;瘁:劳累。尽瘁:竭尽心力。指贡献出全部精力。
《后出师表》约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此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后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出师北伐祁山。同年冬十一月,魏国大举进军东吴,魏将曹休为吴将陆逊所败,张郃东下,关中极为虚弱。诸葛亮认为进攻时机已到,准备全师出兵伐魏。但是,蜀中不少大臣,安于逸乐,对进军一事心怀疑虑,并且产生了不少非议。为此,诸葛亮再次上表,苦心孤诣,申明讨伐的决心;义正辞严,批驳非议的错误。
文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八个大字,铮铮有声,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肝义胆,是全文高潮之所在,也是诸葛亮人格璀璨光辉之所在。
扩展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为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百度百科-后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什么意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是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读音:jūgōngjìncuì,sǐérhòuyǐ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死而后已”出自《论语·泰伯》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为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意为不辞辛苦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到死为止。而另外两个则是诸葛亮的首创。
“鞠躬尽瘁”意为竭尽所能,贡献出全部力量;“成败利钝”的意思是事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或结果。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著名的《后出师表》。与《前出师表》的慷慨激昂、充满必胜的信念不同,《后出师表》的风格较为悲壮。
在该表中,诸葛亮分析了战与和、安与危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继续北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对北伐所产生的结果做出了较为客观的预测,这便是“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这或许也正是诸葛亮当时的真实心态:不发动北伐是等死,发动北伐其实也胜负难料。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全力(劳苦),到死为止。
出自三国事情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原文: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载于三国时期吴人张俨的《默记》,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当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此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这篇《后出师表》。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
正因为此表涉及军事态势的分析,事关蜀汉的安危,其忠贞壮烈之气,似又超过《前出师表》。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句,正是作者在当时形势下所表露的坚贞誓言,令人读来肃然起敬。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