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答案
1.文言文点击两小儿辩日答案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翻译】
孔子去东方,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日出时离人近,而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日出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日出时太阳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就像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日出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时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觉热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对。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2.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六年级上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答案注释
日:太阳、日头。
东:到东方、去东边。
游:游历,游学。
辩斗:争辩。
辩:辩论;
斗:争斗。
其:指代两小儿。
故:原因,缘故、所以然。
以:认为、以为。
始:开始。
去:距离。
初:刚刚。
中:中午。
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者:……的太阳。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伸手`伸出。
汤:热水。
决:判定,判断。
孰:谁,哪一个。
汝:你。
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孰:谁。
为:通“谓”以为认为。
“知”通“智”,智慧。
乎:呢。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
译文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就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正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而正午时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离人远的感觉小,而离人近的感觉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非常的凉爽,到了正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难道不是近处的感觉热,远处的感觉凉爽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读法: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启示:
1.宇宙无限,知识无限,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4.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3.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
译: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孩子们是在“讥笑”孔子吗?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第十一册中编了一篇《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文,在期末考试时也出了一道与这篇文言文相关的判断题,原题为:“两小儿笑曰:‘熟为汝多知乎?’是两个小孩在讥笑孔子吗?()”当改这道判断题时,老师们因意见不统一而分为了两派,一派认为是正确的,一派认为是错误的,针锋相对地争持了很久,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最后只好“宽大处理”,无论学生判断是对还是错均不扣分。虽然试卷如此改完了,可我却耿耿于怀,怎能如此含糊地给学生一个答案呢?
事后,我翻阅了许多工具书,各种说法都有。语文第十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上说“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是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可《字词句段篇章》(延边大学出版社)却是这样解释的:两小儿讥笑孔子说:“看谁还能说你是位博学多知的圣人呢?”我通过反复琢磨,研究文本,推测作者立意,也认为没有讥笑。其理由是:
一、琢磨文本。
课文中当时两个孩子的年龄较小,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的心是最单纯、最纯洁的,没有大人们那么多的杂念,他们心理怎么想就怎么说,不会像大人们说话那样含沙射影。只不过在孩子的心目中,他们认为孔子是圣人、大学者,就应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更体现了孩子的天性——天真无邪;而当时两个孩子又自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他们觉得根据生活经验——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以及早晨、中午太阳的冷热程度就能判断它离人的远近,而在孩子们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却如此为难了孔子,令孔子不能作答,觉得很是奇怪,于是“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应理解为:两个人孩子笑着说:“谁说你懂得的知识多?”也就是说—两个孩子笑着说:“你懂得的知识不多。”他们哪里知道这其中蕴涵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在当时落后的社会条件下,孔子也是无能为力的。况且,学问无边,就是现代人的我们也不能完全解释得清楚身边的所有现象,故没有讥笑之意。
二、研究立意。
从作者本人写这篇文章的立意来看,也不应该有讥笑的含义。众所周知,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立意。这篇文章能成为千古绝唱就是因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我们说明做人要像孔子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时也有告之后人“学问是大无边际,就连孔子这样的大圣人都有不明白的地方,告诫后人要谦虚好学。”之意。况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从这点看,孔子不能回答科学方面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不是去讥笑他。
三、体现人文。
这句话更体现了人文性,更体现了孔子的育人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时也有慨叹惋惜之意,慨叹知识无边,学问无止境,作为大圣人的孔子也不能一一作答,不能把浩瀚知识学完呀!何况常人的我们呢?知识无穷尽,人呀,要活到老,学到老。1.因为孩子还小所以其中有些包含着小孩子对孔子的嘲笑
2.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即使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4.两小儿辩日的阅读答案(1)游:游学,游历。(2)辩斗:辩论,争辩。(3)故:原因,缘故。(4)以:以为,认为。(5)去:距离。(6)日中:中午。(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8)及:到。(9)则:就。(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11)为:是。(12)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14)决:裁决,判断。(15)孰:谁,哪个。(16)汝:你。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5.两小儿辩日的阅读答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翻译: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盖。
到了正午就像圆盘一样大,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孔子不能决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啊?”词语解释(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3)以:以为,认为。
(4)始:刚刚,才(5)去:离。(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8)及:到了。
(9)则:就。(10)盂:盛放物体的器具。
(11)为:是。(12)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15)孰:谁,哪个。
(16)汝:你。(17)汤:热水。
告诉我们的道理:1,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古人敢于大胆质疑以及孔子确实不愧为圣人: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难做到他这样,遇到以上这样的情况,也多半是顾左右而言他,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圣人的风采的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和佩服。
6.参考译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7.文言文〈两小儿辩日〉哪个小孩的答案比较准确两个都不准确,一个小孩认为早上的太阳离我们比较近,因为他觉得早上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小,大的东西一定才离我们近.另一个小孩认为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是因为早上没有中午太阳所发的光热,离我们近的太阳一定会让我们感觉到热,其实类,早上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离我们一样远,只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使我们的感觉产生了误差,因为早上太阳,它的背景是天空的一小角,而中午的太阳的背景却是无边的宇宙,所以会使一些人有了争辩,其实还是一样远滴~只是看起来不同,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它们各自的背景衬托物吧。
8.文言文l两小儿辩日可以提什么问题1、“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2、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孔子为什么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的问题?参考答案:1、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2、示例:①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可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还可说明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表现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②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可认识到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还可认识到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点拨:本题可从多角度思考,言之有理即可.3、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那时候科学不发达,根本无法知道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所以他无法判断两个孩子谁说得对(实际上,两个孩了都说得不准确).。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赏析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赏析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而日中远也
(2)及其日中如探汤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孔子不能决也。
(2)孰为汝多知乎
3、两小儿能对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说明了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2分)正午(2)热水
2、(2分)孔子不能做出判断。
3、(2分)表现了古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二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两小儿辩斗()(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3)及其日中如探汤()(4)孔子不能决也()
(5)孰为汝多知乎()
2、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3、“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4、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5、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6、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参考答案
1、(1)争辩、争论(2)距离(3)热水(4)判断(5)谁通“智”
2、孔子不能决也。
3、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4、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围绕要大胆质疑等方面来答等。
5、一个是从形状的角度,一个是从温度的.角度。
6、对事物的探索研究的态度。
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孔子就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看上去显得小而近的看上去显得大吗?”
第二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略带寒意,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赏析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
(1)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才会有所发现。
(2)说话要有理有据。
(3)要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4)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有不知道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虚心学习。
(5)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6)学海无涯,我们应该树立终身的思考。
(7)学习两小儿执着探究、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两小儿辩日阅读及阅读答案
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两小儿辩日阅读及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问题一: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并比较古今义有何不同
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
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
3.用原文回答“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此”指代什么?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
5.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证明的根据分别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原话回答。
小儿甲:观点:
论据:
小儿乙:观点:
论据:
6.这个故事写得生动,形象而又寓意深刻。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用三言两语加以评说。
7.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
8.文中“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六.对“两小儿笑曰”一句中“笑”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善意的笑”;有人则认为这是“恶意的讥笑,嘲笑”。你同意哪一态度?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五.1.zhì,“知”通“智”,聪明。2.距离;到某地方。热水;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4.略。
5.小儿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小儿乙: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6.略。
7.本题可以多角度进行思维。可认为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亦可认为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
8.本题也可以多角度回答。或认为知识无穷尽,即使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或认为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实事求是,决不“强不知以为知”。
问题二:
1、给加粗字注音。
盂()沧()孰()汝()多知()乎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1)两小儿辩斗()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3)及其日中如探汤()
(4)孔子不能决也()
(5)孰为汝多知乎()()
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答: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答:
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
6、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答:
7、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答:
参考答案:
1、yúcāngshúrǔzhì
2、(1)争辩、争论(2)距离(3)热水(4)判断(5)谁通“智”
3、孔子不能决也。
4、不能。因为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5、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围绕要大胆质疑等方面来答等。
6、一个是从形状的角度,一个是从温度的角度。
7、对事物的探索研究的态度。
拓展阅读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鉴赏:
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
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
“笑”在原文中显然有“讥笑”之意。至于该不该“笑”,也可以从多方面看。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为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但若从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决”告诉人们,做人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不能决”还告诉我们,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尚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知识是无穷尽的,什么人都应该不间断的学习,不放弃探求。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而不妄加决断,正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说明他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维;同时他们也具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本文同样深刻阐述了“学无止境”这一道理。
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对这种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早上和傍晚,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此外,当太阳在早上的时候是从地面升起,而远处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阳成了一小一大的鲜明对比,而在中午周围没有任何东起跟它对比,显然就会显得小,这是我们的肉眼骗了我们。而且由于地球形状、大气层、运行规律等自然因素,简单运用生活规律或生活常识去解释是无法作出正确解释的。但作出正确解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正是“两小儿”和孔子的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两小儿辩日阅读及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两小儿辩日的意思是什么
★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说课稿及原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精选教案范文3篇
★《两小儿辩日》读后感10篇
★《两小儿辩日》读后感三年级作文10篇
★两小儿辩日读后感10篇
★两小儿辩日读后感300字10篇
★两小儿辩日五年级读后感10篇
★两小儿辩日读后感小学生作文10篇
★《两小儿辩日》读后感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