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歇后语举几个例子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的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
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
想知道跟多的歇后语请看歇后语大全
http://www.mypcera.com/xiaohua/01/xiehouyu/a.htm
庵庙里的尼姑——没福(夫)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矮子坐高登——上下两难暗室里穿针——难过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安禄山起兵——反了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脆
矮子上楼梯——步步高升岸边的青蛙——一触即跳
按着葫芦挖籽——挖一个少一个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按着脑袋往火炕里钻——憋气窝火
什么叫歇后语 举个例子有哪些
歇后语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常见如下:
一、鼻孔里灌米汤——够受的
二、炒了的虾米——红人(仁)
三、揍鸡毛——壮胆(装掸)子
四、冬瓜皮做甑子——不争(蒸)气
五、豆芽炒虾米(小虾)——两不值(直)
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七、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八、火烧旗杆——长叹(炭)
九、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十、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十一、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十二、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十三、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十四、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十五、老爷下轿——不(步)行
十六、老公拍扇——凄(妻)凉
十七、一脚踢翻煤油炉——散伙(火)
十八、大胖小子抓周——小人得志
歇后语都有哪些能举例出20个吗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蝎鳓虎子掀门帘儿---露一小手儿
鼻孔里灌米汤——够受的
炒了的虾米——红人(仁)
揍鸡毛——壮胆(装掸)子
冬瓜皮做甑子——不争(蒸)气
豆芽炒虾米(小虾)——两不值(直)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老爷下轿——不(步)行
老公拍扇——凄(妻)凉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一脚踢翻煤油炉——散伙(火)
大胖小子抓周——小人得志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黄牛肩脚——不负责任
老鼠上街——人人喊打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扩展资料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