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哪里是谁说的)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2690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哪里是谁说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出自于《论语·述而》。直译为: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著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哪里是谁说的)

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要学习,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要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则要加以改正。”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哪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出自《论语··述而》中的,表面上的意思是讲: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肯定有一个人能够来做我某个方面的老师。换句话说就是,其他人的身上,必定有我可以去学习的地方,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我某个方面的老师。

这句话还有后半句,连起来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孔子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方面,选择他们身上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来反省自身,有则改之,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这样就能不断提高自己,警醒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这表明了孔子所倡导的谦逊谦卑,擅于向他人学习并且反省自身的优良品质。“吾日三省吾身”即是这个意思。

《论语》是对孔子和他弟子之间日常言行的记录,由孔子的弟子们和再传弟子们编写,是用来传播儒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这本书不仅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治国理念等大方面的宏伟思想,还包括了很多儒家思想中对道德和教育的理念和倡导。孔子主张“仁爱”、“礼义”、“中庸”,讲究“以和为贵”。

《论语》中还记录了许多表达相似意思的对话,比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见到贤德的人,要向其学习他身上好的部分;见到不太好的人,要规避他身上不好的部分来提醒自己,进行自省。这也和前边一句的意思一致,要不断从他人身上学习好的东西,反省不好的东西。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才能让自己越来越好,变成和其他贤者一样优秀的人才。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哪位诗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孔子。

原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而学习,如发现他的缺点则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

出处:《论语·述而篇》

文本解读

这是孔子有关学习的言论。在孔子看来,几个人在一起,则其中一定有值得向他学习的,所以,就要选取那些优点去学习,找出缺点而加以改正,以有利于自身水平的提高。这也说明,学无常师,要随时随地发现他人长处,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这种精神已经十分可贵,更可贵的是,不仅要师人之善,还要以别人的缺点为借鉴,这是平凡而伟大的真理。这也成了后人一贯坚持的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