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生理学试题及答案这个问题,2021医学基础知识试题-生理学试题解析(9-18)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1医学基础知识试题-生理学试题解析(2021.11.10)
1.【多选题】以下属于尿生成的基本过程的有:
A.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处的过滤,形成超滤液
B.超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经过选择性重吸收
C.肾小管的分泌,形成尿液
D.集合管的分泌,形成尿液
2.【多选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是因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减低
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减低
C.囊内压减低
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3.【多选题】大量饮清水引起尿量增多主要原因是:
A.晶体渗透压升高
B.胶体渗透压升高
C.抗利尿激素下降
D.晶体渗透压下降
4.【多选题】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A.使血钠增高,血钾降低
B.使血钠、血钾均降低
C.使血钠、血容量均增高
D.使血钠降低,血钾升高
5.【多选题】以下影响尿生成因素中,描述正确的是:
A.静脉滴入大量生理盐水,尿量增加
B.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尿量增加
C.静脉注射20%葡萄糖液,尿量增加
D.糖尿病人尿量增多
6.【多选题】交感神经兴奋时少尿的主要原因包括: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B.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C.醛固酮分泌增多
D.ADH分泌增多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BCD。解析:(1)该题考查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的知识点。(2)尿液的生成包括两个过程: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处的过滤,形成超滤液属于第一个过程(A对);超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经过选择性重吸收、肾小管的分泌形成尿液、集合管的分泌形成尿液均属于第二个过程(B、C、D对)。故本题选ABCD。
2.【答案】AC。解析:(1)该题考查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的知识点。(2)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滤过系数等,与晶体渗透压无关(D错)。其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可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A对)。囊内压降低可增加肾小球滤过率(C对)。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B错)。故本题选AC。
3.【答案】CD。解析:(1)该题考查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的知识点。(2)大量饮水后,体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D对,A错),引起血管升压素即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或停止(C对),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尿液稀释;尿液的重吸收与胶体渗透压变化无关。提示故本题选CD。
4.【答案】AC。解析:(1)该题考查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的知识点。(2)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钾的排泄而增加水钠的重吸收,从而使血钠增高、血容量增高(A、C对),血钾降低(B、D错)。故本题选AC。
5.【答案】ACD。解析:(1)该题考查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的知识点。(2)注射生理盐水使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原尿生成增加,导致尿量增加(A对);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虽可使全身动脉血压升高,但因入球小动脉明显收缩,能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同时,肾小球血流量减少,两者均可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B错);注射葡萄糖溶液和糖尿病人都是因为小管液溶质浓度上升,引起水无法被重吸收,即渗透性利尿(C、D对)。故本题选ACD。
6.【答案】ABC。解析:(1)该题考查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的知识点。(2)肾交感神经兴奋时主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交感神经兴奋时,可通过下列方式影响肾脏功能:通过肾脏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引起肾血管收缩而减少肾血流量。由于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收缩更明显,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流量减少,毛细血管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A、B对);通过激活β受体,使球旁器的颗粒细胞释放肾素,导致循环血液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浓度增加。(C对);可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和髓袢(主要是近端小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与抗利尿激素无关(D错)。故本题选ABC。
2021医学基础知识试题-生理学试题解析(9-18)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身调节指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对内环境变化产生特定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B.自身调节强度较弱,影响范围小,且灵敏度较低
C.神经调节缓慢、持久、弥散
D.肾动脉灌注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动,肾血浆流量基本保持稳定靠的是神经调节
2.反馈控制系统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内存在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复杂的控制系统,精密地调节着人体生命活动
B.来自受控部分的输出信息反馈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与其原先活动的相反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C.正反馈调节的意义是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D.正反馈能维持系统稳态或平衡,而是打破原先的平衡状态
3.有关于神经调节错误的是:
A.望梅止渴属于非条件反射
B.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C.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
D.反射弧一个部分受损,反射活动可继续进行
4.有关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稳态是静止不变的固定状态
B.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能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
C.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
D.胃内液体属于内环境
5.关于条件反射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先天获得、形式高级、数量无限
B.与非条件反射共同形成
C.可以建立,不可以消失
D.条件反射的建立关键是条件刺激的形成,一旦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的建立即告完成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活动就会结束
B.新陈代谢是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
C.机体的基础代谢、能量代谢等随着年龄增加而加快
D.细胞具有兴奋性,其兴奋性随着阈值的增大而增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B。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生理学-自身调节-概述的知识点。(2)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细胞或组织器官凭借本身内在特性,而不依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内环境变化产生特定适应性反应的过程(A对)。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强度较弱,影响范围小,且灵敏度较低(B对),调节常局限于某些器官或组织细胞内,但对于该器官或组织细胞生理活动的功能调节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体液调节缓慢、持久、弥散(C错)。肾小球的入球小动脉内压力增高时,牵张了人球小动脉平滑肌,触发其收缩,使入球小动脉管径变小,阻力增加,从而使血流量减少,维持正常的肾小球滤过率为自身调节(D错)。故本题选AB。
2.【答案】C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生理学-反馈控制-正负反馈的知识点。(2)激素相互作用包括:(1)人体内存在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复杂的控制系统,精密地调节着人体生命活动(A对)。负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的控制系统。来自受控部分的输出信息反馈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与其原先活动的相反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负反馈调节的意义是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B对C错)。正反馈控制系统也是闭环控制系统,来自受控部分的输出信息反馈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与其原先活动的相同方向改变,这种反馈活动称为正反馈。在正反馈的情况下,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与负反馈相反,正反馈不可能维持系统稳态或平衡,而是打破原先的平衡状态(D错)。故本题选CD。
3.【答案】A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生理学-神经调节-反射的知识点。(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B对)。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C对),它由五个基本成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任何一个部分受损,反射活动将无法进行(D错)。神经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A错)。故本题选AD。
4.【答案】BC。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生理学-内环境-稳态相关激素的知识点。(2)内环境的稳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定状态,而是各种理化因素在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下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种相对恒定的状态(A错)。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能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B对)。由于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所以生理学中通常把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C对)。体内有些液体,如胃内、肠道内、汗腺管内、尿道内、膀胱内的液体,都是与外环境连通的,所以不属于内环境的范畴(D错)。故本题选BC。
5.【答案】AC。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生理学-神经调节-反射的知识点。(2)条件反射是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反射(B对)。其特点是:①后天获得(A错);②形式高级;③数量无限;④条件反射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灵活可变且不固定,可以建立,可以消失(C错)。条件反射的建立关键是条件刺激的形成,一旦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的建立即告完成(D对)。故本题选AC。
6.【答案】CD。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生理学-生命活动基本特征-概述的知识点。(2)机体要生存,就得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摄取营养物质以合成自身的物质,同时不断分解自身衰老退化物质,并将分解产物排出体外。这种自我更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活动就会结束(A对),因此新陈代谢是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B对)。机体的运动功能、生殖功能、基础代谢、能量代谢,糖、蛋白质和脂肪三大代谢功能等随着增龄均出现进行性衰退的改变(C错)。活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不同的组织细胞对同样刺激的反应不同,通常可以采用阈值衡量兴奋性的高低。对于兴奋性高的组织细胞,用较小的刺激便能使其产生兴奋,即其阈值较低。对于兴奋性较低的组织细胞,需用较强的刺激才能让其产生兴奋,即其阈值较高。因此,阈值的大小可反映组织细胞兴奋性的高低。两者呈反变关系(D错)。故本题选CD。
2021医学基础知识试题-生理学试题解析(2021.12.20)
1.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可:
A.提高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
B.增强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C.提高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D.减少肾髓质的血流量
2.尿生成的基本过程主要有:
A.血液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形成超滤液
B.超滤液被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到血液
C.超滤液被肾小管选择性重吸收到血液
D.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最后形成终尿
3.肾小管的组成包括:
A.近曲小管
B.髓袢降支粗段
C.集合管
D.髓袢降支细段
4.皮质肾单位的特点包括:
A.肾小球体积较小
B.入球小动脉的口径比出球小动脉大
C.出球小动脉分支形成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D.入球小动脉的口径比出球小动脉小
5.近髓肾单位的特点包括:
A.肾小球体积较大
B.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口径无明显差异
C.出球小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两种小血管
D.在维持肾脏髓质高渗和尿液浓缩稀释方面起重要作用
6.属于肾血流量的特点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网中的血压较低
B.肾小球毛细血管网中的血压较高
C.管周毛细血管内血压低
D.管周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BC。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尿生成的调节的知识点。(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AC对),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发挥抗利尿作用。此外,抗利尿激素也能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及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B对),提高髓质组织间液的渗透浓度,为尿液浓缩创造条件(D错)。综上所述,本题选择ABC。
2.【答案】ABCD。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尿生成的步骤的知识点。(2)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①血液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形成超滤液;(A对)②超滤液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到血液;(BC对)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最后形成终尿(D对)。故本题选ABCD。
3.【答案】ABD。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肾的解剖的知识点。(2)肾小管包括近曲小管、髓袢和远曲小管。肾小管的初始段高度屈曲,称为近曲小管。肾小管走行在髓质的一段呈“U”形,称为髓袢。髓袢由降支和升支组成。与近曲小管连接的降支其管径比较粗,称为降支粗段,随后管壁变薄,管腔缩窄,称为降支细段。随后折返形成升支细段,继续上行管径增粗成为髓袢升支粗段。髓袢接着连接远曲小管。故本题选ABD。
4.【答案】ABD。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肾的解剖的知识点。(2)皮质肾单位:皮质肾单位的肾小体位于皮质的外2/3处,占肾单位总数的85%〜90%。这类肾单位的特点为:①肾小球体积较小,髓袢较短,不到髓质,或有的只到达外髓部;②其入球小动脉的口径比出球小动脉的大,两者的比例约为2:1;③出球小动脉分支形成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包绕在肾小管的周围,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故本题选ABD。
5.【答案】ABCD。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肾的解剖的知识点。(2)单位:近髓肾单位的肾小体位于皮质层靠近髓质的位置,占肾单位总数的10%〜15%。其特点是:①肾小球体积较大,髓袢较长,可深入到内髓部,有的可到达肾乳头部;②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口径无明显差异;③出球小动脉进一步分支形成两种小血管,一种为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缠绕在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周围,有利于肾小管重吸收;另一种是细长成袢状的U形直小血管,深入髓质,与髓袢伴行,在维持肾脏髓质高渗和尿液浓缩稀释方面起重要作用。故本题选BC。
6.【答案】BC。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肾的解剖的知识点。(2)肾血液循环有两套毛细血管床:肾小球毛细血管和管周毛细血管,它们通过出球小动脉以串联方式相连。①肾小球毛细血管网中的血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毛细血管中血浆快速滤过;②管周毛细血管包绕在肾小管的周围,毛细血管内血压低,同时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高,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故本题选ABC。
关于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