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日记
关于清明节的日记
1、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一大早我们一家人就驾车直奔目的地安丘而去。
一路上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马路两旁是绿油油的田野,上面盖满了蔬菜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晃得我有点不敢睁眼。只见路边的小草已冒出嫩嫩的芽,远远地看有点绿,但是走进了却看不到绿,正像古诗中所描绘的“草色遥看近却无”。柳树早已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就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春天的空气暖暖的,风吹到身上有点凉,但是很舒服,没有冬天的风那么冷,天空蓝蓝的,我的心情好极了。我跟着妈妈来到一片麦地边,寻找荠菜,我每看到一颗大大的荠菜我都会兴奋地喊叫:“我又看到了一颗荠菜,妈妈快点!”。
我在田野里高兴地跑着,跳着,欢呼着,今天我好开心。
2、
今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也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想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潸然泪下。
远处春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帘,鸟儿唱着春天的奏鸣曲,漫山的桃红柳绿,遍地金黄的油菜花,“嫩芽吹叶落”,绿油油的嫩芽长了出来,到处是一片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这是一个充满期望和祝福的季节。清明时节,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不要虚度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人生。还要对生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充实实的,这样才会不让自己遗憾,并且对得起他人。
清明节日记200字
又是一年芳草绿”,伴随着春姑娘的脚步,清明节很快就到了。星期五,我跟着爸爸妈妈到老家——溱潼去扫墓。
溱潼位于苏北里下河地区,素有“苏中明珠”的美称,这里不仅有世界珍稀动物“四不象”———麋鹿,还有闻名天下的“溱潼会船节”。听住在老家的七奶奶说,会船节时这儿可热闹了!再过一天就是“会船节”了,我多想看看老家那赛龙舟的壮观场面啊,可妈妈说,我当天回家,不能去看了,我觉得十分遗憾。
我们整个家族的人都去给我的太太太公扫墓,在路上,我看见他们的表情非常悲痛,我不禁想到了太太生前对我的宠爱,眼前浮现出她老人家那慈祥的脸庞,回想起太太帮编毛衣的情景,想到这时,我的鼻子一酸,眼泪也“溜”了出来。记得唐朝诗人杜牧说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虽然今天没下雨,阳光照在我身上,我却感觉不到一点暖意。太太的坟墓在小村的尽头,一到那儿,爷爷就在太太的坟前摆上了苹果、饭团等供品,然后把买好的黄纸点燃,我们大家恭恭敬敬地站在坟前,爷爷让我们一个个上前鞠躬。轮到我了,爷爷一边叫我鞠躬,一边请太太保佑我平平安安,能考上大学。我想在此长眠的太太一定能够听到我的心声的。
等扫墓仪式结束,太阳已经西斜了。大家纷纷往回走,可能是心情轻松了许多的原因吧,他们表情不再严肃了,而是相互说说笑笑,我也抬头欣赏四周的景色,田野里麦苗绿油油的。油菜花金黄金黄的,一条大河从我们身边伸向远方,河水清澈见底,不时有几只小船驶过,船上的人,撑着篙,还伸出手向我打招呼呢!柔嫩的柳枝随风飘荡,姑姑随手折了一根柳条编成帽子戴在我的头上,我一下子成了机灵的小红军。
清明扫墓是我国的传统风俗,它表达了我们对先人的怀念,同时又是家人团聚,踏青赏春的绝好机会。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ZKPrj5ptWHxSJvCL-ytPQ?pwd=4v1c提取码:4v1c
关于清明节的日记300字
今年清明节是4月5日(年年都是4月4号或5日,不知大家注意到没),周六回家祭祖。
我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原来葬在湾北锡野山下。窃想当初下葬时偶父亲的父亲以为此处背靠青山,前面地势开阔,良田千顷,虽非什么风水宝地,也是万世不易之处。谁想斗转星移,世事变幻,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家国有大型矿山进驻,征用坟前八百亩良田做尾沙坝。据说当时征地费用给了四百万,那个年代,一切归公,村民们没有得到一分钱,而人均耕地从二亩多降到三分多,吃饭都成了大问题。尾沙坝以很快的速度上升,到2003年,已逼近偶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的坟前。这就成了大问题,要不深埋几十米深的沙底,要不移葬于别处。最后,我父亲、我哥和我形成决议,迁葬于锡野山顶“细凼dàng”。自后每年清明全家人都要上一趟山,山不高,但挺陡峭。一路行来,处处烟熏火燎都在祭祀祖人。坟头插着七彩纸花,非常漂亮。每年清明祭祖,是中国人特有的全民大互动。在这个日子里每个人都遵循祖规传统,追思先贤,发散悠思。
上山时,不忘和孩子们重温杜牧千古绝唱《清明》(年年如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重新断句后成了一首词,意思未改,境界更深,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早虽小雨淅淅,须臾间艳阳高照,暖风拂面,更增踏青之兴,悲伤缅怀之情已逃之夭夭,久久强思之而不来。山上远眺,眼界高远,也有指点江山之豪情,心境为之一空,烦恼顿去。
照例烧纸、上香、摆祭品、放爆炮后,大家一窝蜂叩头,以酒洒碑头仪式完毕。
图片
自古以来凡祭祀酒是必备之物。酒乃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猜想古人或许认为酒乃阴阳间之煤介,祭之以酒,向未知冥冥传达某种信息。
观一座座墓碑,就是一张张屹立几十年几百年的名片,无声在这清明间向人们简略介绍其生前经历荣耀。凡是生前有大事业、大功名的亡者坟墓,或昂立,或独居,或在沟壑间偶露,坟前往往有新祭迹象。而无名乃至穷困潦倒者其墓早已湮灭,碑亦无处可寻,而有无后人祭之,阴阳相隔两不知。古传闻“祖坟发祭主”,反过来看,战乱、瘟疫或其它原因绝户之坟主哪有什么后人来祭?
以我观之,今人祭祀之心之情恐怕与古人大为不同。古人生活大多艰辛,无所求助,故清明祭祖时重要内容也许就是祈祷祖人保佑,收成稍厚,能裹腹以延续香火,故其心情之虔诚无以复加。今人生活富足,清明出行恐怕一个可能是掩他人之口,做给别人看,以防骂其数典忘祖;也可能是春色明媚,借祭祀之名踏踏青,散散心也不错。总之古今事同而心不同,同春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一样,相同的外在之下,内涵随时代变迁而渐渐改变。
下山时,看到孩子们追追打打,嘻嘻嘻哈哈,我想,中华民族这些传统的节日将来会向何处去?改变是必然的,但改变了,原汗原味的东西将不复存在,所谓“传统”还是那个“传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