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的教案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国际名称为“该娅”,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数是第三颗。它有一颗天然的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阿波罗飞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地核)、幔(地幔)、壳(地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美丽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56亿年以前产生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的基本参数:
赤道半径:ae=6378136.49米
极半径:ap=6356755.00米
平均半径:a=6371001.00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ge=9.780327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ωe=7.292115×10-5弧度/秒
扁率:f=0.003352819
质量:M⊕=5.9742×1024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GE=3.986004418×1014米3/秒2
平均密度:ρe=5.515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S/E=33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S/(M+E)=328900.5
公转时间:T=365.2422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A=1.49597870×1011米
公转速度:v=11.19公里/秒
表面温度:t=-30~+45
表面大气压:p=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0.0167
公转周期1恒星年
黄赤交角23度27分
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海洋面积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80.465公里
地幔深度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3482.525公里
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5500~6000°C。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而太阳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行星地球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A)。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其轨道长半径为149597870千米,轨道偏心率为0.0167,公转轨道运动的平均速度是29.79千米/秒。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二者相差约21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7克/厘米。地球的尺度和其他参量见表。
形状和大小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有所谓浑天说。东汉张衡在《浑天仪图注》里写道:“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在远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723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宫说等人,在今河南省选定同一条子午线上的13个地点,测量夏至的日影长度和北极的高度,得到子午线一度之长为351里80步(唐代的度和长度单位)。折合现代的尺度就是纬度一度长132.3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为7600千米,比现代的数值约大20%。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计(埃及人的测量更早一些,但观测点不在同一子午线上,而且长度单位核算标准不详,精度无从估计)。
精确的地形测量只是到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状的概念也逐渐明确。地球并非是很规则的正球体。它的表面可以用一个扁率不大的旋转椭球面来极好地逼近。扁率e为椭球长短轴之差与长轴之比,是表示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参量。经过多年的几何测量、天文测量以至人造地球卫星测量,它的数值已经达到很高的精度。这个椭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对地面的一个更好的科学概括,用来作为全球各地大地测量的共同标准,所以也叫做参考椭球面。按照这个参考椭球面,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在参考椭球面上重力势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点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计算的,公式如下:
g0=9.780318(1+0.0053024sin2j
-0.0000059sin2j)米/秒2,式中g0是海拔为零时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纬度。知道了地球形状、重力加速度和万有引力常数G=6.670×10-11牛顿·米2/千克2,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M为5.976×1027克。
自转由于地球转动的相对稳定性,人类生活历来都利用它作为计时的标准,简单地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然而由于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地球的转动其实是很复杂的。地球自转的复杂性表现在自转轴方向的变化和自转速率即日长的变化。
自转轴方向的变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转轴在空间绕黄道轴缓慢旋进,造成春分点每年向西移动50.256〃的岁差。这是日、月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结果。其次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本身的位置变化,造成了地面各点的纬度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两种成分:一种以一年为周期,振幅约为0.09〃,是大气和海水等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强迫振动;另一种成分以14个月为周期,振幅约为0.15〃,是地球内部变化所引起的,叫做张德勒摆动,是一种自由振动。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自由振动。
转速的变化造成日长的变化。主要有3类:长期变化是减速的,使日长每百年增加1~2毫秒,是潮汐摩擦的结果;季节性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0.6毫秒,是气象因素引起的;
不规则的短期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4毫秒,是地球内部变化的结果。
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地球的表面形态是极复杂的,有绵亘的高山,有广袤的海盆,还有各种尺度的构造。
地表的各种形态主要不是外力造成的,它们来源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的起因至少有以下几种设想:①地球的收缩或膨胀。许多地学家认为地球一直在冷却收缩,因而造成巨大的地层褶皱和断裂。然而观测表明,地面流出去的热量和地球内部因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而生出的热量是同量级的。也有人提出地球在膨胀的论据。这个问题现在尚无定论。②地壳均衡。在地壳以下的某一定深度,单位面积上的载荷有一种倾向于均等的趋势。地面上的巨大高差为地下深部横向物质流动所调节。③板块大地构造假说——地球最上层约八、九十千米厚的岩石层是由几块巨大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就产生地面上一切大地构造现象。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何处,现在还不清楚,但不少人认为地球内部物质的对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电磁性质地磁场并不指向正南。11世纪中国的《梦溪笔谈》就有记载。地磁偏角随地而异。真正地磁场的形态是很复杂的。它有显著的时间变化,最大的变化幅度可达到总地磁场的千分之几或更高。变化可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长期变化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短期变化来源于电离层的潮汐运动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在地磁场中,用统计平均或其他方法将短期变化消去后就得到所谓基本地磁场。用球谐分析的方法可以证明基本地磁场有99%以上来源于地下,而相当于一阶球谐函数部分约占80%,这部分相当于一个偶极场,它的北极坐标是北纬78.5°,西经69.0°。短期变化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平静变化是经常出现的,比较有规律并有一定的周期,变化的磁场强度可达几十纳特;干扰变化有时是全球性的,最大幅度可达几千纳特,叫做磁暴。
基本磁场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磁场强度的图像每年向西漂移0.2°~0.3°,叫做西向漂移。这就指出地磁场的产生可能是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结果。现在普遍认为地球核主要是铁镍组成的(还包含少量的轻元素)导电流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便产生电流。这种电磁流体的耦合产生一种自激发电机的作用,因而产生了地磁场。这是当前比较最为人接受的地磁场成因的假说。
当岩浆在地磁场中降温而凝固成岩石时,便受到地磁场磁化而保留少许的永久磁性,称为热剩磁。大多数岩浆岩都带有磁性,其方向和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由相同时代的不同岩石标本可以确定成岩时地球磁极的位置。但由不同地质时代的岩石标本所确定的地磁极位置却是不同的。这就给大陆漂移的假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人们还发现,在某些地质时代成岩的岩石,磁化方向恰好和现代的地磁场方向相反。这是由于地球在形成之后,地磁场曾多次自己反向的结果。按照自激发电机地磁场成因假说,这种反向是可以理解的。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可以感应地下电流,而地下电流又引起地面的感应磁场。地下电流同地下物质的电导率有关,因而可由此估计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分布。然而计算是复杂的,而且解答不单一。现在所能取得的一致意见是电导率随深度而增加,在60~100千米深度附近增加很快。在400~700千米的深处,电导率又有明显的变化,此处相当于地幔中的过渡层(又叫C层)。
温度和能源地面从太阳接受的辐射能量每年约有10焦耳,但绝大部分又向空间辐射回去,只有极小一部分穿入地下很浅的地方。浅层的地下温度梯度约为每增加30米,温度升高1℃,但各地的差别很大。由温度梯度和岩石的热导率可以计算热流。由地面向外流出的热量,全球平均值约为6.27微焦耳/厘米秒,由地面流出的总热能约为10.032×1020焦耳/年。
地球内部的一部分能源来自岩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铀、钍、钾。它们在岩石中的含量近年来总在不断地修正,有人估计地球现在每年由长寿命的放射性元素所释放的能量约为9.614×1020焦耳,与地面热流很相近,不过这种估计是极其粗略的,含有许多未知因素。另一种能源是地球形成时的引力势能,假定地球是由太阳系中的弥漫物质积聚而成的。这部分能量估计有25×1032焦耳,但在积聚过程中有一大部分能量消失在地球以外的空间,有一小部分,约为1×1032焦耳,由于地球的绝热压缩而积蓄为地球物质的弹性能。假设地球形成时最初是相当均匀的,以后才演变成为现在的层状结构,这样就会释放出一部分引力势能,估计约为2×1030焦耳。这将导致地球的加温。地球是越转越慢的。地球自形成以来,旋转能的消失估计大约有1.5×1031焦耳,还有火山喷发和地震释放的能量,但其数量级都要小得多。
地面附近的温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几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处的传热机制是极其复杂的,由热传导的理论去估计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结果。但根据其他地球物理现象的考虑,地球内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温度是可以估计的。结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温度接近该处岩石的熔点,约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发生相变,温度各约在1500℃和1900℃;③在核幔边界,温度在铁的熔点之上,但在地幔物质的熔点之下,约为3700℃;④在外核与内核边界,深度为5100千米,温度约为4300℃,地球中心的温度,估计与此相差不多。
内部结构地球的分层结构基本上是按地震波(P和S)的传播速度划分的。地球上层有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盖着2/3的地面。
地震时,震源辐射出两种地震波,纵波P和横波S。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围传播�经过不同的时间到达地面上不同的地点。若在地面上记录到P和S的传播时间随震中距离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υp和υs。
地球内部的分层就是由地震波速度分布定义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层叫做地壳,厚约几十千米。地壳以下直对地核,这部分统称为地幔。地幔内部又有许多层次。地壳与
地幔的边界是一个明显的间断面,称为M界面或莫霍界面。界面以下约到会80千米的深度,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明显降低,直到约220千米深度才又回升。这部分叫低速带。以下直到2891千米深度叫做下地幔。核幔边界是一个极明显的间断面。进入地核,S波消失,所以地球外核是液体。到了5149.5千米的深度,S波又出现,便进入了地球内核。
由地球的速度和密度的分布可以计算出地球内部的两个弹性常数、压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在地幔中,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很小,只是过了核幔边界才向地心递减至零。在核幔边界处的压力为1.36兆巴,在地心处为3.64兆巴。
内部物质组成地震波的速度和密度分布对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一个限制条件。地球核有约90%是由铁镍合金组成的,但还含有约法三章10%的较轻物质;可能是硫或氧。关于地幔的矿物组成,现在还存在分歧意见。地壳中的岩石矿物是由地幔物质分异而成的。火山活动和地幔物质的喷发表明地幔的主要矿物是橄榄岩。地震波速度的数据表明在内400、500、和谐500千米的深度,波速的梯度很大。这可解释为矿物相变的结果。在内400千米的深处,橄榄石相变为尖晶石的结构,而辉石则熔入石榴石。在家500千米的深度,辉石也分解为尖晶石和超石英的结构。在先650千米深度下,这些矿物都为钙钛矿和氧化物结构。在下地幔最下的200千米中,物质密度有显著增加。这个区域有无铁元素的富集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
起源和演化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早期的假说主要分两大派:以康德和拉普拉斯为代表的渐变派和以G.L.L.布丰为代表的灾变派。渐变派认为太阳系是由高温的旋转气体逐渐冷却而成的;灾变派主张太阳系是由此及彼2个或3个恒星发生碰撞或近距离吸引而产生的。早期的假说主要企图解释一些天文事实,如行星轨道的规律性,内行星和外行星的区别。太阳系中角动量的分布等。在全面解释上述观测事实时,两派都遇到不可克服的因难。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人们逐渐倾向于太阳系起源于低温的固体尘埃的观点。较早的倡议者有魏茨泽克、施米特和尤里。他们认为行星不是由高温气体凝固而成,而是由温度不高的固体尘物质积聚而成的。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体和尘、气的混合物积聚而成的。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去时1000℃。由于长寿命放射性无素的衰变和引力势能的释放,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超过铁的熔点时,原始地球中的铁元素就化成液态,由于密度大就流向地球的中心部分,从而形成了地核。地球内部温度继续升高,使地幔局部熔化,引起了化学分异,促进了地壳形成。
海洋和大气都不是地球形成时就有的,而是次生的。因为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气和水。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原始大气是从地球内部放出的,是还原性的。直到绿色植物出现后,大气中才逐渐积累了自由氧,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形成现在的大气(见地球起源)。
年龄地球的年龄,如果定义为原始地球形成后到现在的时间,则由岩石和矿物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测定。但是这样做时,仍免不了对地球的初始状态做一些假定,根据岩石矿物中和陨石中铅同位素的精密分析,现在一般都接受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我们的家园——地球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她来自哪里?早在170万年前,人类就对自己的家园——地球,产生了各种美丽的遐想,编织成许多绚丽多彩的传说。中国古代就有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古希腊神话讲开天辟地时,传说宇宙是从混沌之中诞生的,最先出现的神是大地之神——该亚。天空、陆地、海洋都是由她而生,因此人们尊称她为“地母”。
地球已经是一个5000岁的老寿星了,她起源于“盘古”开天劈地。约在5000年前,天和地相联后来逐渐进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生物。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378.14公里,比极半径长21公里。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只有一个地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下面是我分享的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下列词语:裹着、渺小、范围、恩赐、慷慨、滥用、枯竭、贡献、威胁、目睹、和蔼可亲、晶莹剔透、相互交错、生态灾难、生态环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课前准备:
搜集地球相关资料,如:地球遭破坏的一些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课件展示地球美丽的面貌)孩子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晶莹的球体,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生起读课题。
生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字意,交流沟通,
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二、熟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
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
三、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子,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引导──在茫茫的宇宙中,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沙衣”的晶莹透亮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亲切,让学生把地球的美读出来。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文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这样,学生再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就能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地球的样子)
(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教师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2、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可爱,同时又是那样容易破碎。课文的哪些部分写出了地球母亲容易破碎?
3、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所造成地后果。
(1)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a、理解“地球是无私的……枯竭”这句话。抓重点词“不加节制”体会人类地自私。
b、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c、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句话,明白“本来”的意思,如果去掉它,行吗?为什么?
(3)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说说。
(4)教师出示“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
(5)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段。(补充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地球实破坏的相关资料,更全面了解到地球的易碎)
四、布置作业
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料和环境状况。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案1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2.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裹着、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和蔼可亲、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等词语。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地点:网络教室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在没上新课之前请大家打开电脑,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影片。
2.你看到的是什么?(宇宙)
3.宇宙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在这茫茫的宇宙中,有一个跟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星球,它就是地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
二、新授
[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你读到了什么。(当学生说知道了地球的外貌很美时,教师让学生打开网站中的美丽的地球看一段影片,亲眼目睹地球的美丽。)
[学习第二段]
1.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2.出示自学提示:
(1)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2)说说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3)选择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种资源,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有关此资源被污染情况的资料,向同学们汇报,并谈谈本小组的看法或想法。
过渡:有人说,宇宙空间不是大的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依据到别的星球上去吗?学习了第二段你就知道了。
[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借助上网查找资料,想一想:人类能依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为什么?
[学习第四段]
1.导读第八自然段:因此,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2.导读第九自然段:所以,我们呼吁全人类----
三、为了呼吁人们保护地球,请每小组讨论并设计一张图文并茂的宣传海报。(在画板上作,可自己画图,可从网上下载图片。)
四、总结全文。
五、板书
表面美丽活动范围小精心
只有一个地球资源再生不能再生保护
移居即使……也……;再说……地球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网络的优势,利用网上的资源丰富了课内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延伸课堂教学,从而由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
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看到了地球的自然资源政被污染,而且日趋严重。这让学生们感到地球的危机,也让学生们认识到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只有一个家。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案2【设计理念】
本设计着眼于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通过精读、质疑、讨论、感悟达成目标。做到以读为主、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思的悬念从读中生,悟的结果从思中来。使学生经受语言的历练和环保意识的熏陶。
【教学内容】
复习前两个自然段。学习课文3~9自然段并总结本课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复习检查:
⑴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面两个自然段,知道了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而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小。作者是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这些知识的呢?(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
⑵谈话:相信同学们以后在介绍事物的时候,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将事物介绍清楚。
2、引入新课:
⑴过渡: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向我们描绘了宇航员遨游太空时所见到的地球,同学们在欣赏这段文字时,发出了不少感叹。当时是怎么感叹的?
(指名说。如:地球真是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地球真是可亲可爱。地球在宇宙中就像一颗灿烂的明珠)
⑵设疑:宇航员也有感叹,后面几个自然段中写到了,能把下文中写宇航员感叹的语句找出来,读给老师听听吗?
(指名读第八自然段:我们这个地球真是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指导朗读: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请读呢?(讨论后,注上自豪而又担忧。)
质疑: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看上去美丽壮观吗?(不仅在美丽壮观于)宇航员的担忧是多余的吗?(不是多余的)你怎么知道的?(指名交流:预习中,读了第三、四自然段就知道了)。
⑶过渡:同学们,要真正理解宇航员的感叹,理解他的自豪和担忧,就要认真学习下文。
二、学习第二段(3~4自然段)
1、进一步感悟地球的可爱并为之自豪:
⑴初读了解(让学生自主报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⑵细读感悟:
①出示问题:
课文第二段(3~4自然段)写地球用哪些资源养育了人类?又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
②各自轻声本段,思考以上问题并划注。用横线画出写资源的语句,用浪线画出写人类破坏的语句?
⑶讨论交流自然资源的有限:
①提问:地球拿哪些资源养育了人类?(讨论交流后板书:自然资源~矿产、水、生物、大气)
②提问:自然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吗?(板书:有限)能举例说明吗?(指名交流。如:矿产资源的生成、土地资源的有限)
归纳:这类资源来得不容易,我们把它叫做不可再生资源。这种资源真是来之不易。
③师:地球还用水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养育了人类,多么无私啊!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地球真是太可爱了。)
正是由于它这么可爱,作者给了他一个怎样的最有感情的称呼?(称她为人类的母亲。)
地球的确具有母亲的情怀,你说地球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生口头填空,如可爱的母亲无私的母亲伟大的母亲乐于奉献的母亲)
2、讨论交流人类对地球的破坏,领悟忧虑之情:
⑴提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根据各自所画的内容回答。
⑵设疑: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地球的破坏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遗憾的是课文中没有写具体,谁能来说具体些?(指名交流环境问题和由此而造成的灾难。)
3、观看录象,加深理解:
过渡: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来看一段录象吧。
⑴展示:录象片段(内容为人类破坏环境的做法及其后果)。
⑵交流感受(人类的这些行为真让人忧虑。引导学生用成语来说~这样做其实是自食其果或自作自受)
三、学习第三段(5~9自然段)
弄懂人类破坏了地球,别无去处。
1、巧设曲问,引导自学:
学习了第二段,看了录象,听了讨论,老师觉得同学们都和宇航员一样为人类的命运而担忧。可是,老师并不担忧,老师觉得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老师的眼光看得很远很远(反语设曲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争论)。你知道老师在想什么吗?
(生:老师在想地球被破坏后移居别的星球。)
2、提问;老师这样想行不行?谁能说服我?(自学6~9自然段,准备说服老师)。
3、学生根据自学所掌握的知识或已有知识说服老师。
(引导学生引用课文中的内容来说服老师,但是不要照着书读答。)
4、适时归纳:
由此看来,宇航员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板书:精心保护)这是因为这美丽可爱,为人类无私奉献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理解题目的含义:这句话是告诫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我们再一起朗读一下课题。
5、理解课题:课题中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其实课文的第九自然段都写出来了,朗读第九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深化认识
1、讨论交流人类保护地球的做法或设想。
2、介绍家乡环保的情况或本班、本人的实际行动。
五、布置作业
完成一项调查报告:调查周边存在的环保问题,想想如何解决,写篇短文,邮寄给有关部门或领导。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案3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受到初步的保护环境的教育。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三)朗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初步培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理解题目“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
三、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交互式学习网络教室。
(二)课前布置同学们从图书馆,网络搜集有关资料,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研究一项环保小课题,并尝试制成电子文稿网页。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了解了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
(四)归纳整理,找出课文中的几处转折关系;
(五)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六)布置课后研究环保小课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制成电子文稿网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感受。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7课《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相信同学们都了解了不少关于地球的知识。下面请大家谈一谈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令你感受最深?你是怎么体会的?(自由汇报,适机朗读,适机点题)。
小结:难怪宇航员在太空遨游时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谁来感叹一下?(“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板书:可爱,易碎)
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儿着重研究学习课文的3、4自然段,看看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有哪些方面?导致了怎样严重的后果?从而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
(二)自主探究性学习3、4自然段。
1、先请同学们各自采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法读一读3、4自然段,读完之后小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同时,同学们还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库来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获得更具体的感受。
表格:
自然资源举例生成特点人类的破坏后果
资料库(图片、录像、文字)
2、学生读书、自学、阅读资料库;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
(1)交流表格完成情况。“不加节制”你能换个词吗?
(2)地球如此无私,慷慨,有些资源原本是可以长期为人类做贡献的,因为人类的破坏,恰恰相反地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课文运用了哪个词把这两方面的意思联系起来的?(“但是”、齐读3、4自然段。)
4、小结:这些都是因为人类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事实,那就是——“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板书:资源有限)
5、为了使同学更具体地了解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更深入地理解这两段话,上节课老师布置了同学们从网上或书上搜集资料,独立或找人合作研究一项环保小课题,并制成电子文稿网页。这节课上咱们来交流展示一下。(先小组交流环保小课题,展示电子文稿,再全班汇报)相机点拨理解有关重点词句“滥用”“生态灾难”等。延伸学习3、4自然段。
6、感悟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小组比赛读,齐读,把深切感受到的从朗读中体现出来。)
(三)学习5、6、7自然段。
1、如果地球资源枯竭了,我们怎么办?有的人提出移居别处,你怎么认为?为什么?
2、引读(注意语气)
3、小结:茫茫宇宙,灿烂星河,只有地球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地球才孕育了如此丰富的生命世界,因此,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除此之外,我们别无去处。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地球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把你此刻感受到的尽情读出来,站起来用你们的声音、你们的力量呼吁全人类。(齐读)
(板书:精心保护造福后代)
(五)做为地球村的小村民,宣传环保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让我们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设计一条环保公益广告。(用电脑制作后朗读、交流、欣赏)
(六)总结课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了解到,我们的地球是如此可爱,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那么我们更应该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植树造林,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环境都是创建美好家园的有效途径。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也不断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太阳能、核能。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使用。总之,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精心保护,才能造福后代,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七)布置作业。(必做题,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
27.只有一个地球
精心保护造福后代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思想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社九义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说明文,它介绍了有关地球的知识,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整篇文章条分缕晰,说服力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在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倡导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上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本课的设计思路是:
(1)以基于交互式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为依托;
(2)以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3)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4)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等语文素养为归宿;
(5)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德育教育目标。
本课教学特点:
(1)以读为本,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2)培养新一代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文字以及口语交际的能力。
(3)公益广告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和创新的能力。
(4)作业设计体现活动性、开放性、体验性、创造性。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课文的3、4自然段,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了解人类对地球资源的破坏,导致了怎样严重的后果,从而明白应该怎样对待地球。根据课文这两段文字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自学”环节,准备了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丰富的资料库,包括录像、图片、资讯资料,便于同学们自由选择阅读,理解重点词句。
(2)同学们交流研究环保小课题,展示制作的电子文稿,通过交互式网络学习先在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展示汇报,这些资料大多是从网上和书上搜集来的,是第3、4自然段教学的有效延伸,也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重大突破。
(3)利用电脑设计制作环保公益广告,锻炼了同学们精炼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审美,思维的独创性。
《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教案4设计理念:
本设计着眼于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通过精读、质疑、讨论、感悟……达成目标。做到以读为主、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思的悬念从读中生,悟的结果从思中来。使学生经受语言的历练和环保意识的熏陶。
教学内容:
复习前两个自然段。学习课文3——9自然段并总结本课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一)复习检查
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前面两个自然段,知道了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是渺小的,而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小。作者是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这些知识的呢?(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
2、谈话:相信同学们以后在介绍事物的时候,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将事物介绍清楚。
(二)引入新课
1、过渡: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向我们描绘了宇航员遨游太空时所见到的地球,同学们在欣赏这段文字时,发出了不少感叹。当时是怎么感叹的?
(指名说。如:地球真是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地球真是可亲可爱。地球在宇宙中就像一颗灿烂的明珠……)
2、设疑:宇航员也有感叹,后面几个自然段中写到了,能把下文中写宇航员感叹的语句找出来,读给老师听听吗?
(指名读第八自然段:“我们这个地球真是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指导朗读: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请读呢?(讨论后,注上“自豪而又担忧”。)
质疑: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看上去美丽壮观吗?(不仅在“美丽壮观于”)宇航员的担忧是多余的吗?(不是多余的)你怎么知道的?(指名交流:预习中,读了第三、四自然段就知道了)。
3、过渡:同学们,要真正理解宇航员的感叹,理解他的自豪和担忧,就要认真学习下文。
二、学习第二段(3——4自然段)。
(一)进一步感悟地球的“可爱”并为之“自豪”。
1、初读了解(让学生自主报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细读感悟
(1)出示问题:
课文第二段(3——4自然段)写地球用哪些资源养育了人类?又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
(2)各自轻声本段,思考以上问题并划注。用横线画出写“资源”的语句,用浪线画出写人类“破坏”的语句?
3、讨论交流自然资源的有限
(1)提问:地球拿哪些资源养育了人类?(讨论交流后板书:自然资源——矿产、水、生物、大气……)
(2)提问:自然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吗?(板书:有限)能举例说明吗?(指名交流。如:矿产资源的生成、土地资源的有限……)
归纳:这类资源来得不容易,我们把它叫做“不可再生资源”。这种资源真是“来之不易”。
(3)师:地球还用水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养育了人类,多么无私啊!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地球真是太可爱了。)
正是由于它这么可爱,作者给了他一个怎样的最有感情的称呼?(称她为“人类的母亲”。)
地球的确具有母亲的情怀,你说地球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生口头填空,如“可爱的母亲”“无私的母亲”“伟大的母亲”“乐于奉献的母亲”……)
(二)讨论交流人类对地球的破坏,领悟“忧虑”之情。
1、提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根据各自所画的内容回答。
2、设疑: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地球的破坏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遗憾的是课文中没有写具体,谁能来说具体些?(指名交流环境问题和由此而造成的灾难)
(三)观看录象,加深理解。
过渡: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来看一段录象吧。
1、展示:录象片段(内容为人类破坏环境的做法及其后果)
2、交流感受(人类的这些行为真让人“忧虑”。引导学生用成语来说——这样做其实是“自食其果”或“自作自受”……)
三、学习第三段(5——9)自然段。
弄懂人类破坏了地球,别无去处。
1、巧设曲问,引导自学:学习了第二段,看了录象,听了讨论,老师觉得同学们都和宇航员一样为人类的命运而担忧。可是,老师并不担忧,老师觉得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老师的眼光看得很远很远(反语设“曲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争论)。你知道老师在想什么吗?(生:老师在想地球被破坏后移居别的星球)
2、提问;老师这样想行不行?谁能说服我?(自学6—9自然段,准备说服老师)。
3、学生根据自学所掌握的知识或已有知识说服老师(引导学生引用课文中的内容来“说服”老师,但是不要照着书读答)。
4、适时归纳:由此看来,宇航员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板书:精心保护)这是因为这美丽可爱,为人类无私奉献的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只有一个”(理解题目的含义:这句话是告诫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我们再一起朗读一下课题。
6、理解课题:课题中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其实课文的第九自然段都写出来了,朗读第九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深化认识
1、讨论交流人类保护地球的做法或设想。
2、介绍家乡环保的情况或本班、本人的实际行动。
五、布置作业
完成一项调查报告:调查周边存在的环保问题,想想如何解决,写篇短文,邮寄给有关部门或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