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时期的嫪毐有什么特异功能?秦国的嫪毐是个什么人物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3190

秦朝有哪些出名的历史人物

1、李斯

秦国时期的嫪毐有什么特异功能?秦国的嫪毐是个什么人物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

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

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蒙恬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人,秦朝著名将领。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深得秦始皇的尊宠,当时与其弟蒙毅号称“忠信”。

秦统一后,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率军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

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车府令赵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胡亥即位后,赐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药自杀。

蒙恬曾驻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据传蒙恬曾改良过毛笔,因此也被誉为“笔祖”。他是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3、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扶植秦国质子异人进入秦国政治核心,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

庄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权倾天下。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

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

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饮鸩自尽。

4、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

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

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

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5、嫪毐

嫪毐(?-前238)是我国战国末期秦国人物。他受相邦吕不韦之托伪为宦官入宫,与秦始皇帝母亲太后赵姬私通。

因而倍加宠信,受封为长信侯,并自称为秦王的“假父”。后来因发动叛乱失败而被秦始皇处以极刑,车裂而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不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嫪毐

嫪毐的特异功能是什么

嫪毐没有特异功能。

嫪毐,秦始皇之母赵姬的男宠,受秦国丞相吕不韦之托,假扮宦官进宫,与秦王嬴政之母太后赵姬私通,倍受太后宠信,被封为长信侯,与太后私生两子,并自称秦王嬴政的假父。后来被人告发,发动叛乱失败而被秦王嬴政处以极刑。

秦王政八年,嫪毐获封长信侯,以山阳郡为食邑,又以河西、太原等郡为其封田。嫪毐门下最多时有家僮数千人,门客也达千余人。嫪毐的势力却逐渐发展成了能与吕不韦抗衡的势力。同时嫪毐与吕不韦也势同水火。

嫪毐与赵姬秦王政九年,吕不韦因为嫉妒嫪毐能力过人且深受太后赏识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派人向秦王告嫪毐与太后淫乱。

太后与嫪毐决定趁秦王不在咸阳的时机铲除吕不韦,在秦王去壅城举行冠礼时,嫪毐按计划用秦王与太后印信,引导其僮仆门客和军队发动政变,要诛杀吕不韦深,秦王命令昌平君、昌文君领咸阳士卒与嫪毐争斗,两军战于咸阳。

秦王下令凡有战功的均拜爵厚赏,宦官参战的也拜爵一级。嫪毐军数百人被杀死,嫪毐也深受重创。嫪毐的军队大败,与死党仓皇逃亡。秦王也早已对这位母亲的情人恨之入骨,令谕全国:生擒嫪毐者赐钱百万,杀死嫪毐者赐钱五十万。

嫪毐及其死党被一网打尽,秦皇车裂嫪毐,灭其三族。嫪毐的死党卫尉竭、内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枭首,追随嫪毐的宾客舍人罪轻者为供役宗庙的取薪者鬼薪;罪重者四千余人夺爵迁蜀,徙役三年。

缪毐是怎样能够让太后为他生下两个孩子呢

一提起嫪毐,人们都会自形脑补出"秦国后宫秘史"、"秦始皇假父"、"大阴人"、"吕不韦"等等词条,但是看多了《史记》,发现此人身上迷雾重重。

嫪毐与帝太后赵姬的桃色旧闻,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以(惑)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诈令人以腐罪告之。

这一段文字或许因为"桃色"的缘故而传得相当厉害,说的是秦始皇少年时期,吕不韦将嫪毐的眉毛刮掉,假扮作太监,让他入宫侍奉太后的生活问题。

赵太后也非常迷恋嫪毐,不惜"母仪天下"之尊,还为他生了两个孩子,此事被秦始皇发现后,嫪毐因为知道瞒不住,而在"蕲年宫"发动了叛乱,后来被秦始皇所杀并"夷其族"!

在正史上,这一次叛乱,曾经把秦始皇逼入了一个"生死存亡"的险境,《秦始皇本纪》有记载:"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就连秦始皇身边的宦者,也都拔剑参加了战斗,血溅于五步之内,不可谓不凶险。

按理来说,一般这种"逆臣"叛乱而君王最后取胜的事情,史上那可是要太书特书的。就算不大书特书,也没有隐瞒的必要性。然而,在睡虎地秦简中,这一次叛乱并没有被记录下来。

那只有一个原因了,君王为了个人目的,而将"叛逆"加于臣子的身上以便诛杀,这种事情才不会被广而告之,可见秦史已经被人有所控制了。

所以说,嫪毐的身世是个谜,嫪毐的这一次叛乱也是一个谜,其原因就在这里。

其一,秦始皇这一次的处理方式,在当时人眼里,是违背道德伦理观念的。

叛乱之后,秦始皇将嫪毐夷其族,并杀死其与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又因个人感情因素、或因政治因素,也将他的母亲赵太后赶回了雍都老家。

后来秦始皇被齐人茅焦所谏,这才把他的母亲接回了咸阳,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这个事情在《说苑》里也有提到。但秦始皇听进茅焦的谏言,并不代表就能听得到别人的谏言。因为在此之前,秦始皇曾经下令:"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蒺藜其脊。"

所以,茅焦的这一次谏言就显得有些惊悚,内容见于《说苑》:谏而死者二十七人。焦曰:"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咸阳,有不孝之行;蒺藜谏士,有桀纣之治。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王乃自迎太后归咸阳,立茅焦为傅,又爵之上卿。

而"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说明时人认为秦始皇这么做,是有违背了当时的伦理道德观念。

其二,嫪毐如果不是出身于贵族,而是出身于"倡忧"的话,是不可能有封为"国主"的机会的。

商鞅在秦国变法,后来被秦国的老贵族反攻倒算而死,后来的秦国执行的其实只是他"半阉割"的变法。也就是说,商鞅变法被"半阉割"之后,秦国在实质上,变成了一个"贵族世袭"与"二十等军功爵"同时存在的一个国家。

"二十等军功爵",在理论上为秦国底层民众提供了一条向上攀爬的唯一通道,但就算是底层庶民再怎么努力,也已经无法跨越过"五大夫"这个爵位,因为上层爵位已经被贵族所垄断了。

所以说,如果嫪毐没有相应的军功和功绩、或者不是出身于"贵族",他是没有办法做到一"封国之主",这就无法解释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录: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

其三,嫪毐的封国是"毐国",仅仅靠的是"太后面首"的身份就能有封国吗?

个人认为这决无可能,"二十等军功爵"摆在那不说,就算是赵太后的权势,也没有那么大!

当然,在大部分的个人认知误区里面,都会认为赵太后自动拥有了后世武则天那样执掌国家权柄那样的权势。但事实证明,此时的华阳太后仍在,赵太后的权力就不可能有那么大。

华阳太后不仅是秦始皇的养祖母,而且还是宣太后的接班人,她才是秦国真正的掌权人。在华阳太后手上,连续控制了秦国两任王统的"确立",即秦庄襄王和秦始皇。并且她本人还"不动如山"地活到了始皇十七年,而嫪毐与赵太后的势力在始皇九年时就已经彻底瓦解。

其四,嫪毐的"叛乱"的理由太过于模糊!

始皇九年四月,秦王政回到雍都老家行冠礼,行冠礼之后,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亲政了。长信侯毐矫"王御玺和太后玺",发动县卒、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想要攻打秦始皇住的"蕲年宫",但被秦始皇所发觉。

嫪毐的叛乱原因也很简单,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後"。

如果说是嫪毐想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废立",废掉秦王政,然后从嬴姓子孙里再立一位"大王",这个说法说能说得过去。但是其与太后密谋,"王即薨,以子为後",这就说不过去了。

春秋战国时代,王位的更易一般都是以"血统"为依据,老秦国怎么可能接受嫪毐的儿子为大王,难道嫪毐要行"田氏代齐故事"?

但是从他密谋叛乱到"战咸阳,斩首数百",然后叛乱就"寿终正寝"的结果来看,嫪毐的势力也没有那么大!

如果说嫪毐也是秦国王族,那这个"以子为后"的可能性就有了,但是从各种史料去看,也没有依据可查,嫪毐就是吕不韦门下的一个"舍人"而已!

其五,秦始皇平叛的过程有违于常理。

"王知之!",这是《史记》中秦始皇得知嫪毐要叛乱的时候,他是这样一个的表情。这里并没有写明秦始皇当时的态度到底是愤怒还是冷笑?是惊慌失措还是自信地等嫪毐自已入局,我们都不得而知。

然而,本应该在"雍都蕲年宫"发生叛乱的这一场战斗,却在咸阳打响。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战咸阳,斩首数百。。毐等败走。。。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馀家,家房陵。

嫪毐不仅假借太后御旨,还征调了县卒、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一起叛乱,但仅仅是斩首数百,此次叛乱就尘埃落定了。

始皇九年四月开始叛乱,五个月之后,即九月份,嫪毐被抓住,车裂、夷其族,与太后所生两子被杀,"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说明了也有大臣加入了其中,嫪毐的舍人上千人籍没其家被流放到蜀地。

这一次叛乱就是这样不明不白地结束了,但后面有意思的是,等到秦始皇罢免吕不韦的相国之位,把控了一部份的朝堂的话语权之后,又给了这些流放到蜀地的舍人们"复"的待遇。

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秦王所加怒吕不韦、嫪毐皆已死,乃皆复归嫪毐舍人迁蜀者。

解读这段史料可以发现,嫪毐不是隐藏在太后宫中,他是堂堂正正地住在自己的豪宅府邸中,使唤着数千下人奴仆。他绝非自卑见不得人,而是广开府邸大门,公开招揽各国游士,宛若战国四大公子一样,名扬天下,也完全同当时的吕不韦一样,宾客满门,张扬得很。

从"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大小皆决于毐。"的这一段记录来看,嫪毐也不是什么幸臣,根据"二十等军功爵"来看,他应该也是有功于秦,要不然齐人茅焦也不会劝进秦始皇,"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

以果推因的方式看来,嫪毐被处死,"毐国"灭;吕不韦被罢相,"洛阳封国"亡,这也是秦始皇加强王权、坚持郡县制的必然结果。

在秦国的历史上,封国之主一般都没有好下场,商鞅、魏冉死了之后,中枢立即收回封国,设"郡",想要世袭那根本是毫无可能。当然这也是为什么秦国能统一六国的原因所在了!

所以说,嫪毐这个人肯定也是有着相应的功劳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做到"封国之主"的地位,从其"王即薨,以子为後",看出这不是一个出身于底层的"士"这个阶层,所能够拥有的野望。

但怎么说,他的确挡了秦始皇的道,为了收王权,他必死的身份就变得不明不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