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节指的是什么节
女儿节指的是上巳(sì)节。
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所以这天又叫“上巳节”。三月初三多逢巳日。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
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上巳也称为女儿节。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条下亦云:“呼是日为女儿节。”
七夕又是女儿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另外还有流行于四川广元一带的女儿节。相传,唐朝女皇武则天的母亲在广元游河湾时遇黑龙感孕,于农历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则天。故旧时民间以此日为武则天会期。
这天,人们成群结队到皇泽寺、则天坝和嘉陵江畔游玩。妇女们穿戴一新,相互邀约沿河湾畅游,以讨吉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活动曾一度中断。1988年,广元市政府决定恢复这一民间节日,并定名为“女儿节”,将节期定在公历9月1日。
中国女儿节的说法有很多。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国人称为女儿节。1988年,广元市政府决定恢复这一民间节日,并定名为“女儿节”,将节期定在公历9月1日。
各地习俗
女儿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甘肃省陇南市的西和县,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
女儿节是什么节日
七夕亦称“乞巧节”、“女儿节”。
传统节日。
在农历七月初七。
自东汉以来,即传说牛郎与织女二星于此夕在天河相会,民间有“乞愿”、晒衣等活动。
至南朝,七夕有穿针乞巧之俗,从此乃成为妇女的一个节日。
唐宋以下,除乞巧外,更有拜祀牛、女双星、卖巧果、丢巧针、染红指甲、种五生等活动内容。
诗人亦多吟咏其事。
汉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酻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
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如地河之波,辉辉有光曜五色,以此为徵应,见者便拜乞愿,三年乃得。”《艺文类聚》卷四引《竹林七贤论》:“阮咸,字仲容,籍兄子也。
诸阮前世皆儒学,内足于财……七月七日,法当晒衣,诸阮庭中烂然,莫非绨锦。
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摽大布犊鼻于庭中,曰‘未能免俗,聊复尔尔。
’”又引《世说新语》:“郝隆,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曝晒衣物,隆乃仰卧出腹,云晒书。”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桂阳城武丁,有仙道。
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
’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答曰:‘织女暂诣牵牛。
’世人至今云织女嫁牵牛也。”南宋梁刘孝威《咏织女》诗:“金钿已照耀,白日未蹉跎。
俗待黄昏至,含娇渡浅河。”
女儿节又叫什么节
女儿节共有五种:第一种重阳节,古人也称为女儿节。这是因为重阳节是赏花、戴花、插茱萸的节日,是吃花糕的节日。在这一天,男人们大多出去登高饮酒去了,很多家庭都要招呼出了嫁的女儿回娘家来过节,所以重阳节也就被称为女儿节。第二是把端午节也叫女儿节,亦见于上引《帝京岁时纪胜》:端午节,“饰小女尽态极研,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第三种是影响稍大的,就是七月七日,古人称谓“七夕”,民间又叫“乞巧节”神话传说这一天晚上是天上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所以女人们都要对月穿针学艺,就叫乞巧。这一民间节日在建国前还可以见到。第四是地方性的女儿节,比如在四川广元,由于这里是唐代女皇帝武则天的出生地,正月二十三这天相传是她的生日,多年以来,这里每到这一天,妇女们都穿红着绿,梳妆打扮,成群结队,沿江畅游,当地就叫“正月二十三,女人游河湾。”已成为当地一个完全的民间节日。1988年,广元市政府正式决定,将传统的游河湾改为广元市的女儿节,但是把日期改在秋高气爽的9月1日。第五是少数民族的女儿节,如羌族的每年夏历五月初五开始的“领歌节”(羌语叫“俄日俄足”)就是,在这三天之内,所有家务都由男性承担,女性游玩祭山,尽情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