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故事有哪些
歇后语的故事包括但不限于:
1、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
姜子牙,又名姜尚、吕尚,东海人。传说是炎帝之后,他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因纣王荒淫无度而含愤归隐。乡间至今流传着他“贩猪羊贵;贩羊猪贵;猪羊—齐贩,皇上打国醮(全民吃素)”,之后卖调料又被风刮没等故事形容他时运不佳。
他生活穷困潦倒,吃了上餐缺下餐,尽管到这部田地,他还是悠哉悠哉,一个人去静静的渭水河畔垂钓,别人钓鱼图的钓大鱼;多钓鱼。而他既不用饵,又是无钩直钓,这样咋能钓住鱼那?
显然,姜太公垂钓,不是为钓鱼,是为磨练毅力和耐心。而许多人都不明白他不图功名利禄的坦荡胸怀,认为“直钓”根本钓不住鱼,除非鱼自愿送死,久而久之,便演转成一句歇后语。于是有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
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透过海。
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蓝采和以花篮技水而渡;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
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张三爷的茶——半路回甘。
一富有者,人称张三爷。凡穷人来借贷,他皆泡粗劣茶相待,饮后便问:“我的茶好吗”凡说“三爷的茶是上等好茶”者,皆可获借贷。反之,不管怎样苦求,皆不借不贷。有一穷人,不知三爷这一脾性,登门求借时,直说三爷之茶实为劣等粗茶,结果无论怎样哀求,都未获借贷,只好怏怏离开三爷家。
他一路走一路想:“为什么他人去三爷处可获借贷,惟独自己不能!”想来想去,忽悟自己可能因说他茶不好之故。因此决定复去三爷处弄个究竟。于是,当他重到三爷家门时,便大声呼叫:“三爷呀三爷,你快出来!”三爷闻声而出,问:“你又来何事”穷人忙说:“三爷,我是穷人见识短,早先到你家饮了你一杯茶,不觉得怎样,所以错说是劣茶。
哪知你的茶喝进肚里,个性不同,我从你家出来后,走一步肚里浓甘茶味就涌现一次,走到半路,你的茶回甘得不得了,使我提神醒脑,全身清爽阿!所以我特地回来,告诉你,三爷的茶是世间最好的上等茶阿!”三爷一听飘飘然,最后答应借贷。
这一歇后语寓意两层:一喻三爷为人虚伪,被人一拍马屁,便飘飘然。二是喻凡办事碰上挫折时,宜多思,找出症结,改变策略,往往能把事情办成。
关于歇后语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歇后语的故事有如下:
1、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
姜子牙,又名姜尚、吕尚,东海人。传说是炎帝之后,他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因纣王荒淫无度而含愤归隐。乡间至今流传着他“贩猪羊贵;贩羊猪贵;猪羊—齐贩,皇上打国醮(全民吃素)”,之后卖调料又被风刮没等故事形容他时运不佳。
他生活穷困潦倒,吃了上餐缺下餐,尽管到这部田地,他还是悠哉悠哉,一个人去静静的渭水河畔垂钓,别人钓鱼图的钓大鱼;多钓鱼。而他既不用饵,又是无钩直钓,这样咋能钓住鱼那?
显然,姜太公垂钓,不是为钓鱼,是为磨练毅力和耐心。而许多人都不明白他不图功名利禄的坦荡胸怀,认为“直钓”根本钓不住鱼,除非鱼自愿送死,久而久之,便演转成一句歇后语。于是有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
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透过海。
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蓝采和以花篮技水而渡;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
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张三爷的茶——半路回甘。
一富有者,人称张三爷。凡穷人来借贷,他皆泡粗劣茶相待,饮后便问:“我的茶好吗”凡说“三爷的茶是上等好茶”者,皆可获借贷。反之,不管怎样苦求,皆不借不贷。有一穷人,不知三爷这一脾性,登门求借时,直说三爷之茶实为劣等粗茶,结果无论怎样哀求,都未获借贷,只好怏怏离开三爷家。
他一路走一路想:“为什么他人去三爷处可获借贷,惟独自己不能!”想来想去,忽悟自己可能因说他茶不好之故。因此决定复去三爷处弄个究竟。于是,当他重到三爷家门时,便大声呼叫:“三爷呀三爷,你快出来!”三爷闻声而出,问:“你又来何事”穷人忙说:“三爷,我是穷人见识短,早先到你家饮了你一杯茶,不觉得怎样,所以错说是劣茶。
哪知你的茶喝进肚里,个性不同,我从你家出来后,走一步肚里浓甘茶味就涌现一次,走到半路,你的茶回甘得不得了,使我提神醒脑,全身清爽阿!所以我特地回来,告诉你,三爷的茶是世间最好的上等茶阿!”三爷一听飘飘然,最后答应借贷。
这一歇后语寓意两层:一喻三爷为人虚伪,被人一拍马屁,便飘飘然。二是喻凡办事碰上挫折时,宜多思,找出症结,改变策略,往往能把事情办成。
4、庵秋婶打女婢(喳某简)———刚刚好就好。
解放前,秋婶出生于书香门第,知书识礼,性格爽朗,思想开放,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乡里人尊称她庵秋婶。
庵秋婶认为家里的女婢做了错事,必须进行鞭笞责罚,但责罚要有度。若打轻了,不会痛,她不能记取教训;若打狠了,打伤了还得给她治疗,甚至耽误了做工。因此,刚刚好就好。这事很快就流传开了,后来成为人们劝说那些待人处事太过份的人的通俗歇后语:“庵秋婶打女婢(喳某简)———刚刚好就好。”
5、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从前有一个人见到一大户人家门上挂着一个很漂亮的铃铛,于是他想把这个铃铛偷来据为已有,他天真的以为掩着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声音了,当他碰到这个铃铛的时候,顿时发出声音,让大户人家的人知道了,被捉之后的他,很后悔,为什么我掩着耳朵,还是有人听到呢?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以为做什么事可以瞒天过海,骗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
之后就流传这样一个歇后语: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的背后故事
网友“兰巫”写了许多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我就以此为据讲一下这些歇后语背后的故事:
1、诸葛亮吊孝---假的。这个歇后语说的是周瑜死后,诸葛亮前往江东为周瑜吊丧。这个事情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只见于《三国演义》的描述。按小说的说法,诸葛亮曾三气周瑜,他早就盼着周瑜死了,但他却在周瑜死后去给周瑜吊孝,这显然是虚情假意,当然是“假的”。
2、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这个事情不见史书记载,也不见于小说和民间传说,未知所故。
3、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这显然是来自《三国演义》的一种说法,是说诸葛亮足智多谋,腹中计谋层出不穷。
4、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锦囊”是古代将帅提前设置的计谋,因为这个计谋装在一个锦制的袋子里,故名。三国时诸葛亮并没有设置过什么锦囊妙计,倒是曹操在合肥之战时曾用过一次。不过,《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足智多谋,曾多次用过“锦囊妙计”,所以便有了这个歇后语。
5、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空城计”最后见载于《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裴松之注,但已被裴松之否定,确认历史上没有发生过这个事。但在《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是诸葛亮一生的一个很重要的亮点。按小说的描写,诸葛亮用空城计时情形是相当危险的,是他在“不得已”情况下的一次冒险,所以便也有了这个歇后语。
6、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按《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在摆下空城计之后,司马懿大惊失色,急忙退兵了。所以说诸葛亮是“化险为夷”。
7、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这个歇后语来自历史上记载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事,说诸葛亮在南征时曾七次捉住了孟获,又七次将孟获放了,所以孟获才诚心诚意地归降了诸葛亮。这个歇后语说“收收放放”,显然是指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个事的。
8、诸葛亮摆八卦阵---内有奇文。在历史上,诸葛亮确曾改进过一种阵法,叫“八阵图”。在《三国演义》中,这种阵法被作者大加渲染,成了诸葛亮杰出军事才能的重要证明。按小说的描写,八阵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当然是“内有奇文”了。
9、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这里说的“过长江”大概指的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到江东去劝说孙权联吴抗曹这个事的,按历史记载,这个事确实发生过。正是因为诸葛亮成功地劝说了孙权,才促使孙权与刘备联合作战,并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同时,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这个事时,又加进了一个“告战群儒”的故事,那一次诸葛亮表现非常出色,成功地说服了江东众臣。既然如此,诸葛亮过长江,当然是“胸有成竹”了。
10、诸葛亮六出祁山---图谋大业。这个事情在历史上也是如此,诸葛亮北伐曹魏,就是要消灭曹魏,恢复大汉王朝。这当然是在“图谋大业”。
11、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是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一种说法。
12、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在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借过东风,借东风之说纯为小说家所编造。假如诸葛亮确曾借过东风,那当然是不折不扣的“神机妙算”了。
13、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按小说和民间传说的说法,诸葛亮足智多谋,他担任军师当然是“名副其实”的事情了。
14、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弹琴”指的是诸葛亮在摆空城计时面对司马懿的二十万雄兵,在城楼上悠然操琴的事。当时兵临城下,形势相当紧张,诸葛亮能在这种情况下操琴,自然是临危不乱。
15、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这个说法与上面“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说的是同一件事情。
16、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草船借箭这个事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和《三国志平话》的记载而杜撰出来的。不过,这个事情在人们心目中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最著名的佐证,很多人都知道。按小说的说法,诸葛亮在借箭时用的正是疑兵之计。
17、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未知所指。
18、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诸葛亮三气周瑜这个事只见于《三国演义》的描写,历史上没有发生过。按书中所说,诸葛亮处处将周瑜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确是“略使小技”。
19、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相帽”大概指的是“丞相之帽”,这大概是说诸葛亮当丞相是铁定了的事。
20、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的记载,诸葛亮所娶的黄氏是“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的一个女子,诸葛亮当然是“重才不重貌”了。
21、诸葛亮丢了荷包---没有计了。这个事情大概是出自民间传说,不知何意。
22、诸葛亮借雕翎---少箭(见)。这个事情与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关。
23、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这个事情说的仍然是诸葛亮的空城计。
24、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了一个仙风道骨的人,像是一个道士。但他又明明是蜀汉的丞相,当然“不是出家人”了。
25、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不知何意。
26、诸葛亮对魏延---见不得离不得。这个说法与历史上诸葛亮和魏延的关系是非常相符的。在历史上,魏延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才能卓著,经常与诸葛亮意见相左,诸葛亮很不满意。但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诸葛亮又无人可用,只能用魏延。于是二人便是“见不得离不得”的关系了。
27、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按民间的传说,诸葛亮手里经常拿着一把鹅毛扇的,羽扇一摇,诸葛亮便是计上心头。所以便有这个说法了。
28、孔明拜北斗---自知要死。按《三国演义》的描写,诸葛亮自死阳寿将尽,便采取了一种叫禳星的办法来延长寿命。
29、孔明练琵琶---老生常弹(谈)。“老生”指的是诸葛亮,“练琵琶”的目的正是要给司马懿摆空城计。
30、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周瑜在赤壁战前已经准备妥当,却不料忘记了风向这个事,于是便病倒了。诸葛亮当然知道周瑜的病因,便去为周瑜开药,并在纸上写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话,才看好了周瑜的病。“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便是诸葛亮开出的“妙方”。
31、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敢想”的是诸葛亮,“敢干”的是李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