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马革裹尸还全诗的意思是什么,以及马革裹尸出自哪个诗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草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首诗的意思是啥?
“草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有误,正确应该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首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这连绵的青山处处都是好地方,处处都可以用来埋葬忠勇壮士们的遗骸,何必要再去用马革包裹遗体送回故乡呢!
【拓展资料】: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只解沙场为国死,何好厅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徐锡麟的《出塞》。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句主要表现了出征者即便面临为国捐躯的情形,也仍旧觉得死得其所,为国家奋不顾身,根本不考虑身后事的无畏与伟大。这两句话充分地体现着满腔报国之心的豪迈英雄气概。
如同这两句一样,表达热切、无畏的爱国之心的诗句还有,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谭嗣同在《狱中题壁》中写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
“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出自徐锡麟的《出塞》,全诗为“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但“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改自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词句注释】:
①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
②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③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④解:知道,懂得。沙场:战场。
⑤何须:何必要。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典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语,“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见《后汉书·马援传》)唐李益诗《塞下曲》有句:“伏波唯尘态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译文】:
倡战斗歌应该唱凯旋歌,只有战斗胜利了,踏着凯歌胜利回来,才是最光彩的事。
我立下誓言,决心冲出玉门关去,把入侵的敌人全部消灭干净。
爱国的热血好男儿,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
万一我在战斗中牺牲了,也不必用马皮把我的尸体包裹着回来。
【创作背景】:
1905年,清王朝在各省扩练新军,以加强反革命的武装力量,作者决定“捐官”去日本学陆军,以便掌握军队。出发前夕,作者到奉天、吉林等地,察看形势,面对沙俄与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的角逐,无限感慨,于是创作出《出塞》。
【赏析】:
该诗首句起始,即以豪迈的气势将读者带到边塞之上,让读者一起来领略这雄壮的从军的气魄。六朝时,有一首古诗描写妻子想念出征在外的丈夫,其中第一句是“何当大刀头”,刀头上有环和“还”同音,所以用“大刀头”隐喻“还”字。“应唱”是理直气壮的唱,是充满信心的唱,出征之前就有必胜的把握,一定要战胜敌人,一定要凯旋回乡。诗里没有愁苦,没有悲伤,有的是对前来送行的家人的安慰和鼓励。这种慷慨激昂之情,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次句承接前文,讲此次出征的目的,就在于消灭敌人。以“誓灭”两字表示出征的决心和信心;为此才来到玉门关外。正是为了保卫祖国、为了消灭敌人,才不怕艰苦,不怕牺牲,挺身赴沙场。
以上两句写出征前和出征后的思想和决心。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只解”是说心中所存唯一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最大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
至于近人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高唱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更反映了新时代的革命人士对于这一问题的友兄隐理解,那就更超乎古人其上了。
【名家点评】:
现代寓言家、作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马达《中华诗词鉴赏辞典》:“这首诗,刚劲有力、声韵铿锵,虽借用乐府旧题,抒发的却是革命志士为了推翻清朝反动统治、拯救祖国、视死如归的豪壮情怀。”
【作者简介】: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人。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经学兼算学教习,后任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旋赴日本考察。1904年回国,参与创办热诚学堂,提倡军国民教育;同年到上海访问蔡元培加入光复会,以后成为该会的领导人之一。1905年在绍兴参与创办大通师范学堂,设体操专修科,培养小学教师,暗中培养反清军事人才。同年冬,赴日本学习陆军。1906年回国,他出钱向清政府捐得了道员,打进清政府内部,在安徽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1907年兼巡警学堂堂长,同年7月他和秋瑾约定7月8日在安徽、浙江两地同时起义,后因风声日紧,恐怕事情泄露,准备7月6日在安庆枪杀巡抚恩铭,率众起义,不幸失败被捕,壮烈牺牲。辑有《徐锡麟集》。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查
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乙亥杂诗之一》。
诗句的意思是:世界很大,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倒不必考虑用马革(古代战场革命者的遗体包裹之物:马皮)将遗体运回国。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另外,毛主席在爱子牺牲后,也曾经用这句话来激励广大解放军战士.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扒举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若解决了你的问题,请采纳一下,谢谢
相关问题全部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释义及全诗内容是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处】出自清代龚自珍《乙亥杂诗之一》。 【释义】世界很大,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倒不必考虑用马革(古代战场革命者的遗体包裹之物:马皮)将遗体运回国。 【原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延展阅读: 毛主席在爱子牺牲后,也曾经用这句话来激励广大解放军战士.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首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诗文如下: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文翻译: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丛信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 赏析: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春郑碧马革裹尸还的两句诗语意思是什么?
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是龚自珍的《后汉.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毛爷爷借用了了古人的名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意思说: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祖国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他乡,又有何妨?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已亥杂诗之一》 清·龚自珍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青山处处埋忠诚骨,为什么需要战场马革裹尸还。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龚自珍清朝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璱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行者。 扩展资料: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 《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明衡为: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出处: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激庆做即天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释义: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向东从此辞官策马奔赴天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嘉庆十九年,从徽州护送妻子的棺柩回到杭州,存放在湖西的茅家埠。著四篇《明良论》,第一次明快地表露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对君权专制进行抨击。令外祖父段玉裁阅后又惊又喜,他欣然加墨批点,认为他的论述正中当今政治要害,是别具一格的见解。后回徽州后参与父亲主持的《徽州府志》重修工作。
文章简介:
《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差岁,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的意思
“何须马革裹尸还顷森”全诗的意思: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虚槐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徐锡麟的《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差乎友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塞》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中诗人运用很多反映古代将士英勇征战、为国捐躯的典故,以抒发诗人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愿为推翻旧制度,振兴中华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该诗语言朴实流畅,音韵铿锵,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气壮山河。
关于马革裹尸还全诗的意思是什么和马革裹尸出自哪个诗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