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阅读问题
孔子语录
(一)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题。(15分)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为知之(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4)满则覆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2分)
11.(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答: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答:
【答案】
7.(1)为:是。(2)是:这。(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4)覆:翻倒。
8.(1)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9.—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10.态度学思
11.(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敧器)的特点。
(2)有心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2007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节选)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
10.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
⑴不亦说乎?⑵李生说之曰
⑶学而不厌⑷王生益愠
1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B.学者之大忌
C.择善而从之D.是以谓之‘文’也
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D.请铭之坐/右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1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答案】
10.(1)同“悦”,愉快,高兴(2)劝说(3)满足(4)恼恨,怨恨
11.B
12.C
13.(1)只学习(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14.要点: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示例:有位哲人说过,“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确,好问善思、取长补短等,都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些方法,才是学有成就的关键。(2007年盐城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论语》十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___________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___________
(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而:____________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3分)
1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
【答案】11.(2分)(1)信:诚实。(2)图:料想。(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4)而:然后,表顺接。12.(4分)(1)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2)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13.(3分)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答题要点:写出一个给1分,增字减字不得分)14.(3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2010年云南曲靖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论语》十则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
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___________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___________
(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而:____________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3分)
1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
【答案】11.(2分)(1)信:诚实。(2)图:料想。(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4)而:然后,表顺接。
12.(4分)(1)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2)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13.(3分)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答题要点:写出一个给1分,增字减字不得分)
14.(3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孔子语录(有关《两小儿辩日》)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
必谓之学矣。"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2.1』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
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2』子曰:"君子不器。"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2.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
寡悔,禄在其中矣。"
『2.19』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勤。"
『2.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
为为政?"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儿),小车无(yue4),其何以行之哉?"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3.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
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
能征之矣。"
『3.10』子曰:"(衣帝)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3.11』或问(衣帝)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吾所寿也。"
『3.14』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3.17』子贡欲去告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21』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
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尽有之矣,我未见也。"
『4.7』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8』子曰:"朝闻道,夕夕死可矣。"
『4.9』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国,如礼何?"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4.16』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4.24』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xie4)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6』子使漆彤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
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木亏)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8』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木兑),何如其知也?"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
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
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21』子曰:"甬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6.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
亡,未闻好学者也。"
『6.4』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栗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6.5』原思为之宰,与之栗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马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政也与?"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
『6.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必在汶上矣。"
『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6.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
室也。"
『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6.16』子曰:"不有祝沱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
矣。"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24』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
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
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盗比於我老彭。"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5』子曰:"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6』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7.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8』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10』子於是哭,则不歌。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13』子之所慎:齐,战,疾。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7.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7.19』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云尔。"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3』子曰:"天生德於予,恒颓其如予何?"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静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7.27』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7.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
,不保其往也。"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
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7.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7.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
不能学也。"
『7.35』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祁'"子曰:"丘之祷
久矣。"
『7.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
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
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
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
,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恤,禹吾
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搏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
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远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
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搏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闻,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
其死於臣之手也,无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U+5335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
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
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与衣孤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
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唐棣之华,偏其反而;
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未何远之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之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写的的文言文翻译
1.孔子古文翻译
翻译如下:孔子认为,颜回、子贡、子路都有他们过人之处,而且这些长处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他孔子所赶不上的(“丘弗如也”),但由于不善于守中,不善于掌握恰当的分寸,因而都未能尽善尽美。
他自己则兼有众人之长,而又能无过与不及,因此,虽然在具体方面不及诸人,却有综合优势。原文:《淮南子·人间》篇记载说: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
丘弗如也。”“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
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
丘弗如也。”宾曰:“三人皆贤于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
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扩展资料:出自《淮南子》,作者为淮南王刘安。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内容原分为内中外篇,现仅存内篇21篇。
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家的思想,所以又一般认为它是杂家著作。书中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学史料和神话寓言故事,也记载了不少秦汉间的轶事,内容比较丰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淮南子·人间训。
2.孔子古文翻译翻译如下:
孔子认为,颜回、子贡、子路都有他们过人之处,而且这些长处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他孔子所赶不上的(“丘弗如也”),但由于不善于守中,不善于掌握恰当的分寸,因而都未能尽善尽美。他自己则兼有众人之长,而又能无过与不及,因此,虽然在具体方面不及诸人,却有综合优势。
原文:《淮南子·人间》篇记载说: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
曰:“勇人也。丘弗如也。”宾曰:“三人皆贤于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
扩展资料:
出自《淮南子》,作者为淮南王刘安。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内容原分为内中外篇,现仅存内篇21篇。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家的思想,所以又一般认为它是杂家著作。书中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学史料和神话寓言故事,也记载了不少秦汉间的轶事,内容比较丰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淮南子·人间训
3.有没有孔子写的古文,急孔子语录做人做事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10.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1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12.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3.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1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5.过,则匆惮改。16.不迁怒,不二过。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9.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2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21.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2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3.以文会友,以友辅仁。2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2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7.巧言乱德。28.巧言令色,鲜矣仁。
29.刚、毅、木、讷近仁。30.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31.听其言而观其行。32.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3.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34.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6.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37.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8.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9.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40.礼之用,和为贵。41.放于利而行,多怨。
人生态度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6.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9.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0.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3.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4.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16.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7.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18.子谓于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1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0.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2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23.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4.放于利而行,多怨。2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28.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9.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30.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1.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政治理念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3.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4.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8.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0.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2.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4.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5.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16.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
4.关于孔子的文言文只有《论语》吧!【原文】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1·5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
5.有关孔子的文言文孔子劝学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檠.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译文】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我是在百度找的,应该可以吧?
6.孔子言论文言文翻译1.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
“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
“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
宾曰:“三人皆贤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
2.白话文的表达方式:
有人问孔子:“颜回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答道:“颜回是仁义之人,我不如他。”
那人又问:“子贡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答道:“子贡是善辩之人,我不如他。”
那人接着问:“子路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答道:“子路是勇敢之人,我不如他。”
有人奇怪地问:“三人都比您强,却拜您为师,听从您的调遣。这是为什么啊?”
孔子答道:“我既有仁心又能狠心,既善辩又不露锋芒,既勇敢又有所畏惧。用三位弟子的长处换我的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学问或方法,我也不干。”
7.关于孔子的古文注解.高手进.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2.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之求之与?"
子禽向子贡问道:“孔子到了这些诸侯国,一定会听到国君们来问政事,是孔子向他们提出了请求呢?还是他们向孔子提出了请求呢?”子贡回答说:“孔子具有温、良、恭、俭、让五种美德,所以迎得国君们的敬重,向他问政。孔子的请求,是不是与别人的请求不一样呢?”
3.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4.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中的"狂"字何解?
"狂":狂放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实和诚信为主。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错误就不怕改正。
6.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君子尊重贤人,也容纳普通的人;嘉奖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如果我自己很好,什么人不能容纳呢?如果我自己不好,别人将拒绝和我交也我又怎么谈得上去拒绝别人呢?
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8.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
9.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为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问之,曰:"是礼也."
孔子进入大庙的时候,每次都要问一些事情。有人就说:“谁说孔子知道‘礼’啊?他每次进大庙,总是问东问西。”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这种行为才是‘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