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真实故事
轻于鸿毛:
东汉时,董卓奸/贼,篡/权换/君.作恶多端,人神共愤之.
后被吕布杀死,尸体被弃于城内,百姓纷纷割其肉食之,以泄心头之恨.
因其过于肥胖,有百姓把其肚皮剖之,捻上灯绳,点了个人/体/油/灯.
(这亦是“点/天/灯”的由来,详细请查阅《三国志》)
重于泰山:
明朝时,清官海瑞,一生廉洁,为官正派,万/民敬仰之.
后死于南/京.时,超30万百姓含泪为其送/葬,民心之深可见一斑.
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题800字作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最喜欢这一句了,它的意思是每个人都会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那些“重于泰山”的人,一定是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贡献的人;“轻于鸿毛”的人,活在人世一定没有任何价值.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当年抗战时期那些英勇的抗日英雄们.他们的死,真是“重于泰山”;那些特务、奸细的死,自然是“轻于鸿毛”.
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和王朴.
当时,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来“扫荡”,看见王二小在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知道后,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啊,一条活生生生命,就这样去了.王二小死得很惨,但是他死得光荣,值得,他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八路军的胜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一直传唱到今.
王二小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人间.
王朴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工作,11岁时被选为儿童团长.1943年,鬼子扫荡到王朴的家长,凭着汉奸提供的情报,知道村子里有八路军,于是叫乡亲们交出八路军.王朴和他妈妈站在最前面,鬼子把刀架在王朴的脖子上逼他说出枪支弹药在哪里,逼他交待八路军藏在什么地方.王朴守口如瓶,残暴的日本鬼子又制造了一起杀人惨案,118人无辜被害死.其中包括王朴一家.为了纪念他们,八路军开了追悼大会,并授予王朴等少年“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还立了纪念碑.
王朴和他的同伴们离我们去了,但他的形象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像王二小和王朴这样的英雄的死,难道不是重于泰山吗?
让我们记住这些抗日英雄们,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后人的幸福.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眼前这美好的生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这几个看起来平常的文字中,我再一次感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创造了这么多含义深刻的民族文化和光荣传统.
请采纳~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感悟和理解
该句话出自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表达了司马迁的光明磊落之志。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这句话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了他对生死看得很轻,他认为人早晚要死,有的人死的有价值,有的人死的却毫无意义,所以他提倡人要死的有价值,要为国家,他人做出贡献,通过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
扩展资料
《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为:
公元前110年,司马迁回到长安。病危中的父亲向他讲述了想写一部史书的志愿,可惜未能实现,希望司马迁完成这个任务。三年后,司马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他广泛阅读宫廷中的藏书和档案,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开始了《史记》的著作工作。
公年前99年,汉将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获罪下狱。由于家里穷,拿不出足够的钱来自赎,结果受到了腐刑(残害生殖器的酷刑)。
受刑后,司马迁的心情非常痛苦,一度想死去。但他想到自己的著作还没有完成,强忍痛苦,坚强的活下去。出狱后,他担任中书令,怀着满腔悲愤,坚持写作,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历史巨作《史记》。
司马迁在给老友任安的一封信中,谈到了自己对死的看法。他认为,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的比鸿毛还轻,这是由于死的原因不一样造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固有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