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谁说的(仁政,民贵君轻)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178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谁说的,以及仁政,民贵君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谁说的?

这句话是孟子说的,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1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2。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最轻。所以得到百姓的赏识便做天子,得到天子的赏识便做诸侯,得到诸侯的赏识便做大夫。诸侯危害国家,那就改立。牺牲既已肥壮,祭品又已清洁,祭祀也按时进行,但还是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文本解读

孟子的仁政思想,其道德基础最重要的是“仁者爱人”和“以民为本”的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传统、而其最鲜明的一个表述就是孟子裂誉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中国古代,以什么为“肆毕段贵”,就是表示以什么为最有价值。

孟子在这里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说相对于社稷和君主而言,人民是最有价值的。在中国古代,“人”和“民”是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一般来说,“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民”是相对于国家政权和执政者而言。

“仁者爱人”的“人”包括了“民”在内,而“民”又是相对于国家政权和君主来讲的。在“民为贵”之后是“社稷次之”,“社稷”本是国家祭祀的土谷之神,它又成为国家政权的一个象征数兄。

“君”虽然是最高的执政者,但是与人民和社稷相比,“君为轻”,君主的价值要次于人民和国家政权的价值。这就是“民贵君轻”,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高于王权主义。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是谁提出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原文如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漏亮猛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译文: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键腔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应允的做国君,得到国君应允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赏析

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非常重视人民的力量,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深刻地认识到,百姓的支持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统返桥治者只有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天下。这也是孟子宣扬“仁政”思想的根本原因。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是谁提出的?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

“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引用。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乎核漏、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岁烂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氏裂,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关于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谁说的和仁政,民贵君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