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得最好的一首诗
个人认为他写的最好的一首诗是《登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意思是: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赏析: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每逢佳节倍思亲”,可诗人重阳节登高,不仅思念亲友,而且将自身忧愁、困境,与忧国情怀都融于一诗,导致诗歌主题更加深刻,极具感染力。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因而被人称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每一句都是千古佳句。
杜甫最牛的一首诗
杜甫最牛的一首诗如下: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前四句都是写景,后四句都是抒情。
作者起笔前两句就采用了很多意象:“风急、天高、猿声哀鸣、渚沙、孤鸟。”
通过眼前风景图营造出孤独哀伤的情景和情感基调,诗句中虽然点到“哀”字,但不是直接诉说自己感到的悲哀,而是“猿啸哀”,是猿猴的鸣叫声悲哀,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自由,并不明说是猿叫得悲哀,还是自己心里感到悲哀。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字,那就是“啸”字。
杜甫在另一首诗中,写猿声用的是“鸣”字——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鸣”意味着猿声悠长。而李白在《下江陵》中用的确是“啼”字——两岸猿声啼不住。表现出的是猿声的遥长之美。
“鸣”和“啼”都是从远处听到时给人的感受,而杜甫这里用的“啸”字,则是近感。既有风急逼体的直感,又为全诗的情感的“哀”做了定性,不是一般的“哀”,而是凄厉的“哀伤”。
第二句“鸟飞回”,就不是鸟飞到小岛上,这一个“回”字表明,是鸟飞走又飞回,是一个来回,这就是往复,暗示的也是个人的命运,总在悲凉挫折之中往复。
第二联中,作者写“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这是不可阻挡的流逝,是对韶光易逝的暗示。
第三联开始,作者直叹个人身世,把个人的“潦倒”直截了当地写了出来。
“万里悲秋”作者用的是一个“常”字,这一个“常”字,随之而出的就是作者的一生,他不是一次两次作客他乡,而是“常”做客。
“百年多病”,百年是老年,也是一生。这一生总是如此多病,到了老年还拖着多病的身子“独”自登台,这一个“独”字,把作者的命运和孤独交待的清清楚楚。
最后全诗的境界由大到小,由开到合,情绪也从高亢转到悲抑,杜甫曾经说自己的诗风是“沉郁顿挫”。做到沉郁不难,大多诗人能达到,但要实现顿挫,就不容易了。
最后全诗做了收结,悲到极致了,极致的悲就是悲而不凉。这一生总是如此坎坷,艰难苦恨致使白发爬满了额头。到这时候,却连一杯消愁的酒也不能再喝了。
杜甫最出名的诗是哪一首
杜甫“三吏三别”
《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指的是珐辅粹恍诔喝达桶惮垃:《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