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骆宾王 武则天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骆宾王和武则天的故事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骆宾王 武则天和骆宾王和武则天的故事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骆宾王和武则天是什么关系
骆宾王武则天
武则天,名武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一生功过无数,是颇具传奇性色彩的一个伟大的女性。之后,武则天志得意满,渐渐开始安于享乐,不仅重用一些奸佞残暴的官员,而且开始了自己享乐的日子,身边有着许多的男宠。
武则天像
骆宾王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武则天的统治时期,任长安主簿,虽然这时候的骆宾王遭受了许多的挫折,可是他依旧是有些恃才傲物,有着读书人的清高,对于武则天这样的传奇人物,他更多的看到的却是武则天如何的残暴,如何的不安于室。心里认为武则天“牝鸡司晨,唯家之索”,多次上书嘲讽,后来在狱中又做了《在狱咏蝉》,表明了自己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对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匡复唐朝天下的渴望。
光宅元年,武则天废去刚登基的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武则天正准备着自己登基做皇帝,正在这时,开国元勋李绩的后人李敬业在扬州发兵起义,骆宾王为其做文,名为《代李敬业讨武紫》,文中将武则天的所作所为骂的淋漓尽致,用词激烈,气势磅礴,让当时的很多人对武则天恨之入骨,对他却是敬佩不已。而武则天本是爱才之人,她在科举上提出了“殿试”,开创了历史的先河,就连后来武则天看到都可惜的认为,这样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却没有尽早的发现揽为己用,实在是可惜。
后来李敬业兵败,骆宾王不知所踪。
骆宾王被誉为骆宾王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七岁就已经做出了至今还在流传的《咏鹅》这首诗。作为古人,一般都会有称号,特别是名人。那么骆宾王被誉为什么呢?
骆宾王图片
说道骆宾王被誉为什么这个问题,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初唐四杰”之一这个称号。这个称号可谓是对骆宾王极大的赞美,因为初唐时期,诗词非常发达,名人辈出,在这样的环境下,骆宾王被誉为初唐四杰,可见他的才华得到了多么大的肯定。当然除了这个称号之外,骆宾王还有其他的称号。
骆宾王七岁就做出了《咏鹅》一诗,可见他的才华是天生的,所以这件事之后,骆宾王被誉为“神童”。作为神童的骆宾王在才华上一直是居高不下的,但是才华如此之高的骆宾王在成年后却很不顺利,特别是他的仕途上,可以说是屡屡受挫。
当然,骆宾王被誉为初唐四杰也好,神童也好,都是因为他的才华在支撑,就是在仕途受挫之后,他在监狱里写的《在狱咏蝉》和之后讨伐武则天的《讨武紫》也让世人惊叹于他的才华。可惜他空有一生才华,留下了上百首的以物喻人的诗词,也没有发挥的余地。
骆宾王被誉为初唐四杰等等称号,都是对他才华的肯定,可是他的才华却只能付诸于对景物变化的描写,却不能作为施展抱负的手段,最后徒留后世人对他拥有如此之高称号的感叹,而他自己却一生坎坷,空留名声。
骆宾王是哪里人义乌(婺州义乌),位于我国浙江中部的一个县级市,在13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619年,在一个叫骆家塘的小村子里,出了个名震天下,才华横溢的文人志士,这个人就是骆宾王。
骆宾王故乡
骆宾王家世渊博,在义乌也是个姓氏大族,他的祖父还曾经是官吏,父亲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才子志士,虽然他出生的时候家道中落,可是良好的家庭环境还是让他从小耳濡目染,七岁便能做出《咏鹅》这首诗,可是等到入朝为官之时,却是长期的怀才不遇。22岁考试名落孙山之后,又做了权门幕僚,可是很快就遭人排挤,丢了官职,后来骆宾王对于武则天气愤不已,认为她宠幸奸佞,残暴不仁,十分的希望匡复李唐天下。在李敬业起兵之时,先声夺人做了《讨武氏檄》。
李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不知所踪,有人说他已经兵败被乱军所杀,也有人说他是遁入空门,更有传言说他自杀身亡,但最后,他终究没能回到他的出生地。而他在义乌骆家塘的族人出逃到现在的李唐《也称李塘》,从第一代迁到李唐算起,骆宾王的后人们已经在这里居住了1900多年,即使是后来发生战乱,他的后人依旧守着他出生的地方,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向来以作为骆宾王的后人为荣自豪。
而如今在李唐的附近,有一座颇具规模的骆宾王园林,成为一个以纪念骆宾王为内容的景色圣地。
骆宾王讨武檄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写于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
骆宾王讨武檄文
武渍元年间(公元684年),武则天设置了临朝称制,正在为下一步自己做皇帝而准备建立大周王朝,这件事,引起了许多贵族内臣的愤怒和反对,李敬业,是开国元勋李绩的后人,召集兵马在扬州起兵,想要康复唐朝的大业,骆宾王这个时候已经是李敬业的幕僚之一。骆宾王早就对武则天的统治存在着强烈的不满,在他看来,武则天宠信奸佞,秽乱后宫,又不守安分,残酷暴力,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他曾经多次上书出言讽刺,几次下狱却依旧不肯改变初衷,后来在李敬业起兵之时做了这首《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作为军用的文书,骆宾王确实做到了明理辩师,气势高昂却言辞谨慎干脆利落。
不仅仅表明了武则天作为一代君主的罪过,也顺便提醒了这些匡复李唐盛世的人们,寓意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为起兵讨伐武则天做了充足的铺垫,并且将人们心中的豪情壮志都激发出来,起到了很好的调度气氛,激发意志的效果。这篇《代李敬业讨武紫》行文流畅,感情饱满,是名垂千史的好作品,后世的人们可以从这首词中,认识到武则天的蛮横无理,从里到外,令人警醒深刻,文采劲道,令人深思。起到了鼓舞志气,折服人心的作为,至今仍是历史上极有艺术价值的不朽之作。
送别骆宾王“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这是骆宾王所做的《送别》,是一首五言绝句。虽然这是一首题为送别的诗,可是却是骆宾王的抒情咏志。
送别骆宾王图
这首诗表达出了一种豪迈奔放的感觉,在那个还不太稳定的时期,描写了悲凉的时刻,面对着就要离别的人们,骆宾王慷慨激昂。大致的意思是男儿们杀上战场,大多都是马革裹尸,现在一旦分别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不如就此喝酒喝个痛快吧。
骆宾王所生活的朝代正是武则天统治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长期的郁郁不得志,让他把感情都写进了自己的诗词当中。他对武则天的统治感到深深的不满,对她的罪恶滔天更是厌恶不已。心里也是期待着匡复唐王朝的一天,自己能得到更好的际遇。可是武则天在位期间,他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地,让他更加的沉入到苦闷之中。
《送别》这首诗表达的正是骆宾王这种胸有大志却不得抱,只能郁闷痛苦的感情。诗中并没有描写朋友或者亲人送别的任何场景,也没有说明骆宾王送别的是什么人,然而却表达出了不忍离别,更怕从此后再不相见的强烈惋惜不舍得情谊,将心中的郁郁和慷慨发挥的淋漓尽致,虽然略去了一切对于离别的描写,可是表达的感情反而更加强烈,以至于这首诗到现在也为人们所传诵。
骆宾王和武则天的故事
天下名篇骆宾王讨武则天檄赏析
天下名篇骆宾王讨武则天檄赏析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2)。昔充太宗下陈(3),曾以更衣入侍(4)。洎(ji)乎晚节(5),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6),陷吾君于聚麀(7)。
译文:非法执掌朝政的武则天,本性并不是温顺的,出身实在寒伧低微.从前,她充当太宗的低级宫妃,曾经因宴会休息时替皇帝更换衣服而进入宫中侍奉太宗.到了后来淫秽得闹乱了太子的东宫.偷偷地隐瞒起她和太宗的私情,暗中图谋得到了高宗后宫的爱幸.被选入宫中的妃嫔一进门就遭到她的嫉妒,她依仗自已的美貌不肯谦让别人;使用掩袖的毒计,善于在君王面前进谗言,妖狐般的媚态,偏偏能迷惑君主.登上了皇后的位子,穿上了皇后的礼服,陷害我的君王干了禽兽般的事情.
寒野浅析:此段讲武则天之人品低劣。来路不正,作风放荡。
其出身寒微,用手段在更衣的地方得到太宗临幸,后与太子偷情,太宗死后,入寺为尼,复出为高宗之后,争风吃醋,一把好手也!、用儒家传统的道德观来看,武则天已经臭不可闻。后来特别是M年文革时期上天的定数已到,她重返人间,整死了多少象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一类的人,多师法骆宾王的高招也。聚麀:许多公鹿共用一母鹿,暗喻乱伦。
加以虺(hui)蜴为心(8),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9),弑君鸩母(10),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译文:再加上她心毒如蛇蝎.性狠似豺狼,亲近奸邪的官吏,残害忠良的大臣,屠杀同胞亲属,毒害君主母后.人和神共同痛恨她,天和地不容留她.
寒野浅析:进一步讲则天之狠毒。
从臣到夫,从兄弟姊妹到家母,通吃不怠,东邪、西毒,集于一身也。
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11)。燕啄皇孙(12),知汉祚(xiu)之将尽;龙漦(li)帝后(13),识夏庭之遽衰。
译文:她还进一步包藏着祸乱的心,偷偷地看着皇帝的权位,企图窃夺.君王喜爱的太子,被她幽禁在别的宫中;武贼的宗族亲信,却被她委派去掌了大权.唉呀!霍子孟不再兴起,朱虚侯已经死亡.听到”燕啄皇孙”的童谣,就知道了汉朝的国统将要终止;看到”龙斄帝后”的现象,就认识了夏朝的皇庭急速衰亡.
寒野浅析:更进一层,讲则天篡权野心与燕啄皇孙的疯狂。且哀叹发心匡复社稷之无人。为下文敬业出现做铺垫。
三段,私德—公共品行----公然篡权,层层递进,骆宾王用事实将则天痛骂一番。当然,有些是编的,譬如,弑君鸩母,其实没有历史记载;出身寒微,也不确切。其父武士苓曾为木材商人,随李渊起兵,太宗时期官至工部尚书。则天十四岁入宫,不应该算出身寒微吧。前后二帝,见美色动心,前者本来是好色君.太宗虽然英明,高宗虽然守成,但渔色劣迹,斑驳可见,自有公论。每见红颜祸水之责,寒野每每掩卷叹息。君若柳下惠,水虽烈,又何祸之有?755年的马嵬坡悲剧,安史之乱将罪过推到杨身上,寒野写了一首《一枝凄美的红杏》长歌当哭,并对天为之长啸!
故此,据说则天听到檄文如此表达,不禁微笑。曾见一少不更事之现代青年评价云:能成为万人迷,继而登大位,那是一种本事。此见利忘德之言,吾不敢苟同。但也许,此或为则天心态?纵观历史,凡为帝王者,何人不曾阴谋与阳谋共舞,弑兄与屠父并用?此中华传统之最高"智慧"与悲哀也!现代政治体制未确立之故也!政权多来自血雨腥风中,一将功成万骨枯,令人叹息。我辈当另辟蹊径,摈却斗争思维,号乎和平文明之政体交接与国民现代人格的养成,整体素质的提高,若成,则民族或平稳万代尔!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14)。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15),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yuan)举义旗,以清妖孽。
作者:城市美容师2007-11-2916:14回复此发言
--------------------------------------------------------------------------------
2天下名篇骆宾王讨武则天檄赏析
译文:敬业是唐朝皇帝的旧臣,是公侯(徐责)的长子.继承了父祖的成功事业,承受了唐朝的深厚恩惠.宋微子兴起悲痛,实在是有原因的;桓君山流下涕泪,岂是无用的举动.这是用志气来使风云发愤,用意志使国家安定.顺从天下人<对武则天>的失望,顺应世上人的以诚心待人,于是举起了正义的旗帜,清除妖孽.
寒野浅析:把起义领袖夸赞一番。徐敬业是唐初瓦岗寨徐茂公之孙.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16),铁骑成群,玉轴相接(17)。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18);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19),剑气冲而南斗平。喑(yin)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20)。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译文:南方连着百越地带,北方直到中原山河,铁骑成群结队,战船首尾相接.海陵的陈年栗米,仓粮储存得无穷无尽;江浦升起黄旗,匡救恢复唐朝天下的成功日子不远啦!排列成阵的战马嘶鸣如同北风吹起,剑气冲霄能使南斗平定.呼喊起来使五岳皆要崩颓,怒吼一声就使风云变色.用这样的势力制敌,什么敌人不被摧毁;用这样的势力争取成功,什么功业不能建成!
寒野浅析:把起义军的实力炫耀一番。有所夸大。兵不厌诈,可见骆宾王胸有韬略,是个人物。则天听到此,赞叹骆宾王是一个称职的宣传人员,恨不得字字诵之.但依敬业的军事实力及指挥水平有负雄文。则天聪慧也!
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21),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22)。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23),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24),共立勤王之勋(25),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译文:诸位先生;你们有的是居于外地为官的异姓;有的是和唐朝有婚姻关系的至亲;有的是节制一方的将帅,曾听过皇帝临终时的嘱托,身负重任;有的是在朝辅政的大臣,曾接受过皇帝的遗命.在些话还在耳中,怎能忘掉你们的忠心呢?一抔的乾陵黄土还没有干,六尺高的太子孤儿可托给谁人!如果能够转祸为福,送别去世的高宗,给现在的中宗办事,共同建立救援君主的功勋,不废弃高宗的命令,凡是(有功的一定有)各种爵位的赏赐,可以同指山河发誓!假如有谁留恋穷城徘徊在歧路上,糊涂得看不到事前的预兆,必定要收到迟疑不响应的杀头处罚.请看今日的疆域,究竟是谁家的天下!
寒野浅析:用情动人,呼唤追随,非常煽情。据说,则天听到“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23),六尺之孤何托?”时,勃然色变。痛斥宰相不会用人,把才子推到敌营里了。可惜将门犬子,敬业不象他的爸爸徐责那样会用兵,优柔寡断,错过了好时机,最终逃亡海外,中途被叛徒所杀。骆宾王被俘,则天惜其才,予之官,不做。遂放之归隐。骆宾王感慨壮志不遂,复国无望,又感念则天恩德,中途遇旧友,写了一首《易水送别》诗后,不知所终,成为历史迷案。诗曰: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寒野背诵此文,深为其文采斐然,音节铿锵,用语精当,言辞大胆所感动;也为武则天的宽广胸怀而击节。骆宾王不愧为一代才子,可惜为鸱枭所嫉,因言入狱。遇赦后,堕入风尘草莽,一生功业之念,化为灰烬;则天不愧为聪慧的佛门弟子,虽然小节有亏,但心胸宽广,治世有方,为盛唐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已为历史所公认。而且文笔典雅,智慧如海。《金刚经》开卷所载:“无尽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即出自则天之手,凝练通俗地道出了许多游子对精神家园的呼唤。诚如苏东坡所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皇朝更替如过眼烟云,唯骆宾王这篇雄文如江河\青山永存.
作者:城市美容师2007-11-2916:14回复此发言
--------------------------------------------------------------------------------
3天下名篇骆宾王讨武则天檄赏析
注释】
(1)武曌(音照):即武则天。徐敬业:唐功臣徐绩之孙。684年在扬州起兵反武,兵败被杀。
(2)地:指武家的社会地位。
(3)下陈:代指姬妾。武后曾为唐太宗的才人。
(4)更衣:换衣,指用不光彩的手段得宠。
(5)洎:音计,到。春宫:即东宫,借指太子。
(6)翚翟:音灰狄,野鸡,皇后礼服有翚翟的图案。
(7)聚麀(音攸):父子乱伦共妻。
(8)虺蜴:音灰易。毒物。虺是毒蛇,蜴指蜥蜴。
(9)杀姊屠兄:武氏曾杀武家两侄一侄女。
(10)鸩:音振,指毒药。史书未载武氏弑君鸩母。
(11)霍子孟:霍光。朱虚侯:刘章。均西汉功臣,霍光辅立幼主,刘章诛灭吕氏。
(12)燕啄皇孙:汉成帝后赵飞燕,炉杀许多皇子。
(13)龙漦(音离):龙的涎沫。传说夏朝衰落,有双龙降临宫庭。夏帝将龙涎藏于木盒。到周厉王时,龙涎流出,化为玄鼋,一宫女感而有孕,生褒姒。
(14)家子:长子。
(15)袁君山:东汉末年的袁安,痛愤外戚专权。
(16)三河:河东、河内、河南三郡,借指政治中心。
(17)玉轴:指战车。
(18)海陵:今江苏泰州市。汉代曾在此置粮仓。
(19)班声:马嘶鸣声。
(20)喑呜、叱咤:读印乌、斥诈,厉声怒喝。
(21)周亲:至亲
(22)顾命:君主临终的遗命。宣室:皇帝斋戒之处。
(23)一抔(音剖)之土:一捧土,借指坟墓。
(24)送往事居:往指已故的高宗,居指被废的中宗。
(25)勤王:援救王室。
鸱音:吃摈--宾:抛弃
武则天谋杀表
数码日期姓名关系方法家人残存者
1655年冬女婴女掐死
2655.冬王皇后后割裂流放,改姓蟒
3655.冬萧良娣妃割裂流放,改姓枭
4.655韩国夫人姊毒杀改姓蝮
5.666.8魏国夫人侄女毒杀改姓蝮
6.675.4太子弘子毒杀二子杖死
7.684.3王子贤子判罪葬如庶人
8.664.12燕王忠子判罪
七子杀,幼子流放改姓虺
9.690.7泽王上金后子判罪九子杀,幼子流放改姓虺
10.690.7许王素节后子判罪
11.679斐妃儿媳虐待死(太子妻)
12.675.4周妃儿媳饿死
13.693.1刘妃儿媳谋杀
14.693.1窦妃儿媳谋杀
15.701.9重伦孙鞭死
16.701.9永泰公主孙女鞭死
17.701.9延吉重外甥判罪死(永泰公主夫)
18.666.8惟良甥阴谋
19.666.8怀运甥阴谋
20.683.玉吉妻甥妻谋杀
21.688.9长乐公主姑母判罪
22.688.8琅琊王冲越王贞之子灭门
23.668.9韩王元嘉太宗之弟灭门
24.688.9越王贞高宗弟灭门
25.688.9鲁王灵燮太宗之弟三子存
26.688.9霍王元轨太宗之弟灭门
27.689.7纪王慎太宗子重孙存
28.690.7舒王元名高祖子灭门
另有李姓宗族二十余家,简略。
大臣36人,只列对武有功而被杀者:
1.689.8张光辅中书令688年助武平乱有功
2.690.5李孝逸将军684年平徐敬业乱
3.690.10宗秦客检校内史武氏周朝功臣
4.690.11邱神绩将军688年平乱有功
5.691.9傅游艺门下侍郎武氏周朝功臣
另:李世绩,唐著名大将,民间俗称徐茂公者,武被册封为皇后全凭其之力,死后被武鞭尸。
骆宾王和武则天的故事的故事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仪凤三年(678),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他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胡震亨《唐音癸签》)。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往往以□崎磊落的气息,驱使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音节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以及盛唐的李颀、王维、高□,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
“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骆宾王集》,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本,其书已佚。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事迹见新、旧《唐书》。
女皇帝武则天
(624—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统治的前期,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他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就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定都洛阳。690—705年在位。名曌(zhào),世人据其尊号“则天大圣皇帝”称之为武则天。(则,法则也,以为法则也。则天,即以天为法则,向上天学习,遵循上天的规律和要求的意思。)性巧慧,多权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huò)的次女,生母杨氏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称其为“媚娘”。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这一点在她以后从政乃至于“南面称孤”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氏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武氏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但相同时期徐贤妃聪慧过人,武氏失宠,一直在最低才人档次徘徊,后结识李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忠贞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武氏出身卑微,不宜为后,且太宗崩时,曾言“佳儿佳妇”,不应废王皇后。但是,高宗的主张也得到武则天的同谋许敬忠以及李义府、等一些朝中奸佞的支持。后武则天亲自杀死自己的女儿,嫁祸王皇后,迫使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断然颁诏,废皇后王氏,正式册立则天为皇后,册立皇后后,武则天歹毒至极,将王皇后,萧淑妃手脚砍断,醉骨。
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长处,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别眼相看。她亦利用皇后的身份,皇上对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从永徽六年(655年)到显庆四年(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广弄冤案,天下森森,大量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贞观遗风之称的永徽之治结束。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李治因患凤眩,目不能视,遂下诏委托武后协理政事。自此,则天从参政步人执政,“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人虽在幕后,却遥控了朝廷实权。后来,高宗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后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仪处死。高宗之举,功亏一篑,反使武后更为警觉。
武则天为了扫清自己最后障碍,先杀长子,后谋杀次子,废三子,软禁四子。
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后则天掌握之中。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这并没有改变门阀观念,只是武则天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个表现。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绩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恐怖的斩杀,广泛的株连,充分地暴露出武后的冷酷果断。
公元69O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O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武曌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她放手选宫,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的历史功绩相比,功过参半。她的历史功过,恰如她给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一样,只能由历史去作出评论和判断。
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据林语堂先生《武则天正传》,武则天一生共谋杀了九十三人(不包括其受到株连的亲属)。其中她自己的亲人二十三人,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不包括其走狗)。这里面有多少是该死的,有多少是冤案;有多少确为武则天所害,有多少是别人对武则天的诬陷,这笔账,只好留给历史学家慢慢去算了。
武则天轶事: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OK,关于骆宾王 武则天和骆宾王和武则天的故事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