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月长圆 这句话是那首诗里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诗《金铜仙人辞汉歌》。
这句话在古代就早已闻名,很多文人雅士就以此为上联,做对子,看谁对得好。后来就有个宋代就有个叫石曼卿的人,一语既出,惊动四座,众人皆五体投地。这件事记载在《蓼花州闲录》中。
石曼卿对的是: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
月若无恨月长圆是谁的诗呢
“月若无恨月长圆”正确的诗句是“月如无恨月长圆”。出自孙蕡《朝云集句诗七言律诗》。
全诗内容为:零落残云倍黯然,一身憔悴对花眠。南园绿草飞蝴蝶,落日空山怨杜鹃。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此声肠断非今日,风景依稀似去年。
孙蕡(1334-1389),元末明初诗人,字仲衍,广东顺德人。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年五十六岁。负节概,不妄交游。何真据岭南,礼遇之。洪武三年(1370),举于乡,旋登进士。授工部织染局使,长虹县主簿。召入,为翰林典籍,与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主簿,坐累逮系,旋得释。起为苏州经历,复坐累戍辽东。后因尝为蓝玉题画,论死。蕡博学工诗文,诗风清圆流丽,著述甚富。蕡殁,诸书散佚,今存《西庵集》九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月如无恨月长圆是谁的诗句
曾经有宋初石延年(曼卿)赠友联: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诗,引喻生长、兴衰,石氏用“月如无恨月常圆”作对句,不仅词性声律等恰相对仗,而且意境深远,与上句两相联配,自然融为一体。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说老天如果有感情,有喜怒哀乐那么他也会老!李贺用这句表达了他对他所处时代的无奈及悲天悯人的情感,而毛主席也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但骨子里已少了无奈!这句诗很巧妙,用反证,间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怀!而"月如无爱月长缺"是改编的句子,是说月亮如果没有感情也就没有阴晴圆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