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思甜的文章(人穷志短的事例)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92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忆苦思甜的文章,人穷志短的事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穷志短的事例

忆苦思甜的文章(人穷志短的事例)

人穷志短是生活哲理。在这个社会上,平凡的人是绝大多数,相对而言,怀有远大抱负的高人则是凤毛麟角。从农村走到城市里的我,对于人穷志短的道理深有体会。有人常常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有时会犹豫良久不知如何应对。不是因为我没有理想,是因为我的理想如果说出来,从我的实际考虑下来会变成一种笑话。所以,我有时索性就说自己没有什么理想。

其实,我所想到的理想并非高不可及。我希望有一个到国外深造的机会,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技能。然后回国做一个地道的涉外律师。在我看来,这并不一定可笑。我又想以后能挣满多钱,然后出国就像坐公交车一样随心所欲。我想如果第一步没什么问题的话,那第二步的设想也并非不可能。然而,这些问题的前提就是现在得有个机会让我出国深造。这需要钱。而现在我是个穷光蛋,所以,我的理想就只能束之高阁了。在别人问起我的时候,我只能说我是个没有理想的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就是所谓的人穷志短。有一次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人就怕穷。我问他,咋的了?他说,人要是穷起来,能把你穷的没了脾气。然后,他举了个例子,说,农村里现在也有公交车了,但是乘公交车得给钱呀。如果你没有那1块钱,你还真的有劲没处使,还不怕你用两条腿跟着跑。

也许在城市里的人体会不到这1块钱的学问。随便吃个羊肉串还得好几块钱呢,一顿肯德基、麦当劳要几十块呢,那要是去洗个脚、洗个桑拿、打打高尔夫还指不定得上好几千呢。可是,在农村里头就不一样了。农民进城坐个公交车也得考虑好半天的。因为,对他们来讲,那1块钱都是血汗钱。真的是用一滴汗、一滴汗换来的。以前,小的时候,老师教导我们“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我们还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后来,自己变大了,才开始慢慢明白这句话的奥妙。有一次,回武汉上学的时候,路过徐州一个亲戚家里。他们家是城里人,从这一辈子开始的。上一辈子,也就是我大外公他们还不是。我大外公是个革命老军人。听说15岁的时候就骑马打仗。还参加过抗美援朝等。后来就在徐州做了个官儿。现在一家人生活就彻底改变了。可是,每次我跟他一起吃饭的时候,他的碗里头总是一个米粒都看不到,吃的贼光贼光的。上大学的我开始慢慢明白了那时候人的艰苦,也体会到了那句诗的真意。所以,我吃饭的时候也尽量吃的光光的,有点儿像猫舔了似的。持之以恒,竟有了修身养性的感觉。

刚开始进城上大学的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肯德基。后来慢慢地知道了。第一次跟一个女同学去吃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叫。好不容易把自己要的那份叫好了。却不知道拿个吸管。然后就找服务员要吸管。却不知道自己边上就有个方吸管的地方。找到了方吸管的地方弄了好半天才把吸管给弄出来。我现在还能隐隐感觉到当时的脸上该有多么地红。后来,做了一次导游,因为要去宾馆住宿,领了个房间的钥匙,应当说是门卡。我不知道怎么用的。也是别人教我的。然后还遇到了数码相机,我只知道相机的取景框,却不知道还有个液晶屏,等别人提醒我的时候,我还把眼睛对着取景窗望呢。类似的事情还有好多好多。说起来,每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可以充分证明我是个十足的老土。最近经常回忆起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对我而言,我学到的不只是一门语言或者是法律,学到了更多的是起码的生活常识,一个作为乡下人可能了解不到的生活常识,大学的过程,换一种说法,可以说是从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变过程。

然而,我始终还是个乡下人。有很多东西,对我来说是永远也接受不了的。比如永和豆浆的油条。我就不明白永和豆浆的油条好在哪里。可是偏偏要卖3块钱一根。第一次吃永和豆浆的油条给我留下了一生难忘的记忆——我以后绝对不会再吃永和的油条了。

人都说乡下人都是土包子。我想这句话没错。乡下人本来就很老土的。要不然就不是乡下人了。不过,我想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因为乡下人太穷了的缘故。我不信如果乡下人有钱的话开不上来宝马?我不信乡下人有钱了吃不上来肯德基?……

前几天,一个在外地打工的亲戚跟我说,去年被派出所抓去好几次。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打架。然后又问为什么打架。他说取的钱被人抢去了。然后他就叫了一帮子认识的人把那几个抢钱的家伙给打残了。这个事情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我却深深地了解到当时他的钱被人抢去时候的心情。如果换作是我,我在那样的处境下,我也可能选择这么做。

又有一个朋友,在昆山做事。工资不多。生活拮据。前一阵子有个朋友结婚,他问我要给多少红包。我理解他的想法,就跟他说各自出各自的,你不用管我。后来听说他有个同学又要结婚了,然后就犯愁了。这样的事例多了说不清。虽然是芝麻大的事儿,可是却能看得出人是穷不起的。

人真的是穷不起的。听我妈给我讲过以前我们家艰苦的时候,听说家里仅有几块钱。我妈妈拿了几毛钱给我姐姐买了点布做件衣服还被我爸给揍了一顿。听了我的鼻子都一酸。后来听说我姐姐有一次生病了,败血症,蛮严重的,到处去亲戚家借钱都借不到。因为怕我们还不起。

现在虽然比以前好多了,可是时时想起人穷志短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老人经常跟我说起,以前大锅饭的时代,每逢过年的时候都要吃“忆苦思甜”饭。据说是一个味咸的,代表苦,一个味甜的,代表甜。要先吃咸的,然后吃甜的,这就是忆苦思甜。现在我们家过年吃饺子和汤圆还保持这个习惯。要先吃饺子,然后吃汤圆。今年没有回家过年,也没有吃上忆苦思甜的饭。就写点儿忆苦思甜的文章,权当是对自己的鞭策吧。

#日志日期:2006-2-4星期六(Saturday)多云

评论人:venus0219评论日期:2006-7-415:16

这篇文章我读了三遍,你所要表达的仅仅是:人穷志短????亦或其它?????

因为地区差异,因为能力,穷困真的是改变不了的不争事实,我不能改变我的出身,我也有可能不会争做人上人,但我知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命运是掌握自己手上的,我可能没能力改变贫穷,但我有足够的自信让自己活得开心活得潇洒.....

贫穷真的能够让人产生不自信亦或让人争口气争做人上人,怎麼成长得看自己

回忆,让我陶醉的500字作文

人说花香使人陶醉,我说回忆让我陶醉。古人有忆苦思甜,我虽达不到那种境界,但回忆的确让我感到快乐。人活了这么久,总有一些很值得人回忆的往事。有痛苦悲伤的;有幸福快乐的;也有神奇美好的;更有一些让人难以忘记的奇遇。到现在还让我难以忘记的是我和我的小猫咪“卡卡”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无聊的时候,孤单的时候,寂寞的时候,我就会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想它,回忆以前和它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还记得“卡卡”是在我四年级的时候来到我家的。卡卡有着漂亮的黄色条纹毛发,瞪着又大又圆的黄色眼睛,粉嫩的小鼻子喜欢在我身上嗅嗅。卡卡尖利的小牙在我的手上轻轻咬下去,痒痒的一点儿也不疼。第一次看到这只可爱的猫猫在我眼前生龙活虎的跳跃时,我的心激动不已。卡卡就像一个小妹妹一样跟在我的后头走,这让我倍感自豪,于是高兴的给了她来我家的第一份食物。可是得到食物的卡卡,就不再跟着我了,直到这时,我才知道中了小“卡卡”的小鬼计了。还记得冬天的早晨,“卡卡”千方百计地躲过爸妈跳到我的被窝里睡觉的感觉。它温暖的毛发通过我的肌肤传来阵阵暖意,让我舍不得赶它下床。还记得我在看电视的时候,“卡卡”也卷成一个团躺在我的身边,它小小的脑袋靠在我的腿上,仿佛就像一个乖巧听话的小妹妹。还记得“卡卡”每次趁开门的时候溜出去玩,从来都忘记了回家,但是每次我到楼顶叫唤,它都能伸出小脑袋,然后被我抱回家。还记得那次放学回家,进们后迎接我的不是“卡卡”愉悦的身影,而是它撕心裂肺的掺叫时,我惊恐不已。看到它被弟弟残忍地踩在脚下,我狠很(狠)地对着还在笑的弟弟打下去,很重很重。直到弟弟也同样撕心裂肺的哭嚎时,我才满意地停下手……还记得……还记得……(省略比较好)有太多美好的回忆让我去想。然而,人总是要回到现实中的,去面对所发生和所即将发生的事。就像,我必须去面对“卡卡”死了的这个噩耗。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能一直回忆我的“卡卡”,永远陶醉在四,五年级的那段时光不要回来。回忆真的让我陶醉。评语:文章描写出了自己和“卡卡”在一起的欢乐时光,抓住了一些细节,刻画出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形象,体现出了自己对小猫的一种喜爱之情,主题比较明确。不过,本文开头和结尾部分和正文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需要适当的整理。另外,本文的题目相对正文内容也不太合适,显得有些泛泛,建议小作者拟定一个更合适的。

大学感恩母校文章

当我们大学毕业后,我们对母校的感恩之心会越来越浓烈!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大学毕业感恩母校文章,希望能帮到大家!

大学毕业感恩母校文章1

一直以来,我在寻找,“母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字眼,难道她就是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是我们学习和生活几年,最终让我们收获成长和成熟的地方吗?显然,这个答案是很肤浅的。

“母校”,我想,她最起码是一个厚重的字眼吧!她的厚重,不仅仅在于那简单的几面高墙、无数的校舍、庞大的师资力量----这一切有形的财富。更在于她如母亲般的胸怀,始终在接纳、包容着我们的缺点;更在于她像母亲一样的温婉,始终向我们传递着温暖和关怀;更在于她有同母亲一般的辛劳,始终保持一种精神,执着开垦着我们这一块块形状各异、养料不足的土地,直到他们整齐、肥沃。是的,她之所以堪称“母校”,更在于她带给千千万万学子的无形的财富。

而今天,在这里,xxxx就是我们的母校,虽然我们还刚进入这个学校不久,无法像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一样深刻感受母校带给自己的美好,但已经生活了几个月之久,我们也感受到了母校爱的润泽,在她的气息中吸取着智慧的芬芳。我一直以为,当初我会在众多的学校中偏偏觅到xxxx的名字,是一种缘分;而最终能够投入她的怀抱,享受她的教导,我一直在心中窃喜:自己是多么的幸运啊!相逢自是有缘,因为有缘,我千里而至;钟情已有千年,因为千年,我矢志不渝!

翻过浩浩的历史长页,今天再来看我们足下的这片土地,经历了多少风雨沧桑,依然保有今天的丰盈富足;淀积了多少文人骚客的足迹,依然保有今天浓郁的文化。而,是什么,使这片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时更为深沉有力?是的,这就是我们的母校,正是她的存在,她的付出使这片土地更加焕发耀人的光彩!不敢说与日月同辉,却足以明朗一片;她的历史不需要最悠久,她的地域不需要最广阔,因为悠久不代表长存,广阔不代表完满,我们的母校,不敢说与天地共存,却足以立己之地,光己门楣,为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带去希望,带去智慧!

三十而立,正值健壮,一片大好前景!在母校三十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我们最最不能忘却的就是那一个个辛苦劳累的身影,我们所敬爱的老师们!是他们耗费着自己的心血,用尽全力培植我们这一棵棵小树,装饰着我们这一片片天空。一路走来,因为他们,你我的小树茁壮成长;因为他们,你我的天空蔚蓝而广大;因为他们,你我的梦想插上了翅膀,有了飞翔的可能!付出了,牺牲了,他们却也日渐地累了,累的瘦了,累的老了。而我们也终于明白了:青山原不老,因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母校啊!此时此刻,我该如何表达我对您的感恩?怎样的词汇,怎样的表达,怎样的心情加以诠释?简单的“谢”字,根本不足以配饰我心中对您的爱意。我依恋您、崇敬您,在我眼里,您,云卷云舒甚是唯美,花开花落同样倾心!母校啊,听到我的声音了吗?如此深沉的爱意,我只愿献给您!

大学毕业感恩母校文章2

一位哲人写道“母校有一点不同于母亲,母亲是会衰老的,而母校却永远年青”,这话是不错的。不过我初中时的两个母校却象我去世的母亲一样永远地消失了,但是那些教育过我的老师就和我去世的母亲一样是永远鲜活地活在我心中的,是永远值得我怀念的。那些年青时的朋友和故事也从来没有在我的脑海中消失过,也是值得我永远珍藏的。

我初中第一个母校是安康县第十一中学,那是在五八年的教育大跃进中诞生的,我们六零年秋入学,好象是第二届,临时校址就在现在的市文馆院内。教室四面墙都是用竹篱笆围起来用泥一糊而成的,屋顶是在竹席上面放油毡而成的,不过桌椅倒是全新的。由于教室密集室内光线并不太好。那时我近视已经很严重,尽管坐在第一排还是看不清老师写的字,不过这倒不影响我的语文学习,记得学校的第一个大型活动就是请一位老革命给我们忆苦思甜,第一次文章就是写听忆苦思甜报告的感想,当时我们刚学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我就照猫画虎用魏巍笔法写了一个开头,被陈学慧老师选作范文宣讲了一番,使我感到特别高兴。初二者教我们语文的是黄克明老师,黄克明老师当时从陕师大毕业血气方刚,一心想写电影剧本和同学们都处的很好,他的第一篇文章是让写一个暑假见闻,我编了一个小故事叫“变”,说我去恒口舅家看到他家的茅屋变成了新盖的三间大瓦房,而大赞三面红旗好、人民公社好,其实我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回事,黄老师居然破天荒的给我打了一百分,我当时真是受宠若惊,问他怎么给我打了满分,他说你的文章有新意写法有新意,我的语文教学也要有新意,告诫我可不要骄傲噢。

看来教学生从小学会撒谎是那个时代教育的一个特点,从杨朔式的散文到写读后感、观后感、听后感到学毛著心德、学雷锋日记一脉相承。杨朔在全国人民饿肚子时还在胡说农民的日子比荔枝甜,我却凭空编了个“变”的故事,只不过他是清醒的知道自己在说假话,而我却是在蒙眬无知的编故事。

胡承德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兼教物理,他在期中考试后,把成绩排名次用红纸公布了出来,我居然是名列前茅,这个事对我震动很大,后来我就和董雄生同学两人暗暗较着劲,你追我赶的走上文化课学习的上升通道。

十一中给我最大的惊喜莫过去一上学就得知可以去图书馆办借书证错书,记得小学二年级时,我是把手都举酸了才得到一个只能在那看小人书的借书证。现在可以象大人一样地去借书看了那自然是欣喜若狂了。那时解放前的不能看,解放后沾上胡风的不能看、沾上反右的不能看、沾上彭德怀的也不能看,长篇小说也只有那几本很快就被我一扫而光,我记得《林海雪原》就是我一个通宵看完的。其余时间我也大多是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度过的,虽然肚子常处于饥锇状态,但精神上还是蓬勃向上的。

初一时三年困难的阴影已经是越来越严重了,当时居民一个大人一月只有二两油,二十五斤粮还要不时支援什么地方扣上几斤,五斤红苕当一斤粮,还要自己在河边去买,有些已经变黑了、苦了只要没烂,人们也舍不得扔掉,有时的粮食还是高梁、青稞等外地调来的杂粮。棉花、布料、豆腐、豆芽、食圤、煤油、肥皂、火柴……都要票证。因为没有任何油水和副食,人们都得用瓜菜来补充粮食的不足,因为汤汤水水体积大,城内各家都是端着一种当地烧的黑盆吃饭,饭里也只有少量的面花、米花和油花,大量的是菜,或者是槐花、榆树钱。60年在吉河秋收,我第一次亲耳听到农民说去年大旱没饭吃,他们村有人走着走着就倒在路旁的惨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饥饿使得老师也斯文扫地,顺手牵羊的拿生产队的包谷烧着吃。当时为了不让学生过多的消耗体力,体育课改为活动课,一律不上篮球、足球、长跑这类高耗体能的课。学校的劳动课就是打猪草,我常与潘和发、王宗根等同学在池溏里捞浮萍作为猪饲料,到了61年冬,财政连这种情况也维持不下,只好撤销学校,当时动员有条件的老师离职回乡当农民,我们并不知道离职的含义,但清楚的记得几何老师张继忠、地理老师贺中朝都当场写了返乡当农民的决心书,不过后来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走了弯路,损失惨重。

听说学校要解散,同学们都显得很凄凉。学校的猪是师生共同喂的,由于猪没有粮食吃,杀时也很瘦小,师生一起吃了一次散伙饭,当时每个学生一人一份饭、一勺炒肉片,可是大家舍不得吃都拿回家了。

当时学生自己可以找学校,有同学就去了白河、岚皋的中学,我们到了需要自费(一学期9元)的安康城关民办中学。民办中学的老师大多是因各种原因没上大学或中途退学的有志青年,他们当时有一股奋发图强的朝气和精神。加之由于政审的原因使他们招到了一批高素质的学生,使他们的第一届毕业生的成绩就大大超过了老牌的县一中,在教育界很是轰动。我们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是邹复生,他工作极有热情,但文章分数很少打高分,我常得个80来分就是高分了。记得有一次学雷锋讲演比赛,大多数同学都是捡讨书式的,先写自己的不是、再对照雷锋言行、后表决心。我却是高屋建瓴,一气哈成,没有捡讨自责,上台就是“雷锋生前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却是无限的,我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然后论证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最后落实到以实际行动学雷锋上去。我的讲演得到了李友权老师等的好评,他们下来还好奇的问我是不是我父亲帮我写的,其实老父亲已长共时间被打入另类,不要说写就是听这些话也可能觉得新鲜。

从六二年秋收后,人们的日子稍微好了些,可以买些红苕添补口粮,但阶级斗争的弦又紧了起来,我长达二年的入团申请也因出身另类而被打入冷宫,班主任作了很多努力也无可奈何。

一九六三年五月我曾作为进步青年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参加了好象是团地委在安中召开的一次上山下乡动员表彰大会,当时感到大礼堂一遍光明自己也很是激动,王建元代表知青介绍经验体会,62没考上大学决心去镇坪当农民的.青年代表表决心。谁能料想六年后我真的也步这些同学的后尘,镇坪插队了几年,当然心情和想法和他们是在不相同的了。

在初中三年中邹声元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比我可能大上个一两岁,却让我看了几本当时图书馆看不到的书:一本是芥子园画谱、一本是处事大全,一本是没有书皮的类似现在青春期性教育的书,特别是“钱钱钱你内方外圆,有了你如何如何,没了你怎样怎样”这些话语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性教育的书从男女的生理结构说到男女相爱的生理基础完成了对我的性启蒙教育。看来一本书一个年长的朋友或师长,一个中学对一个人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上过的两个初中学校都是普普通通、昙花一现,也没有出过什么大的名人要人,但是她却曾象母亲一样给我以知识滋润和性格培养。今天她们虽然也早就象母亲去世一样的消失了,但是那些培育桃李的老师,也会象母亲的音容笑貌一样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如果我们的社会,上至党政要员下到普通百母姓,每一个人都能对教育过自己的老师和母校常怀感恩之心,敬重之心、如果我们的官员都能乐意把自已的儿女送去学教育当教师、如果我们与时俱进的师道尊严能发扬光大,那么我们社会的和谐程度必将大大增加,社会的管理成本将大大的减小,民族复兴的大业将大大的提前。我写消失的母校也是希望希望大家都能永念师情、永谢师恩,不要让她消失在岁月的流逝中。

大学毕业感恩母校文章3

1993年7月3日,是我大学毕业离开西北师大的最后一个日子。从此母校情结伴随着我步上西部更西的戈壁深处,从地处甘肃的玉门油田辗转到地处新疆的吐哈油田,在戈壁滩已工作了二十个年头,可这个情结扎根在我的心中,已积淀的愈来愈浓。

在戈壁荒原工作,为了记录石油人为油而战的工作场景,我攀过祁连山麓的妖魔山,翻过天山、趟过险滩、穿过草原,远行过柴达木盆地的大小柴旦、冷湖、涩北和花土沟,也登过吐鲁番盆地的火焰山,在中蒙边界的大漠深处做过值守。一路走来,难免会有诸多艰难困苦,也会有寂寞无奈的日子,这个时候,我的母校情结便成了我度过难关、剔除寂寞的精神原动力,催我在人生的路上不断奋勇向前。

特别是在中蒙边界的三塘湖油田所在地牛圈湖作长时间的管理值守的日子,我每天遥望着拉甫提克山和莫钦乌拉山上的白雪,我的母校情结就会发酵成我对母校以及我的大学时代的回忆与怀念。

回忆起大学时代,我感触最深的是母校的宽容。对于我这个出身贫困山区、父母双亡、生活依靠不足的农村孩子来说,从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山村一下子步入大都市且是名牌大学,内心深处的惶恐不安以及生活的宭迫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母校的宽容融化了我内心惶恐外表桀骜不驯的性格,那时我所在的电教系南国农先生、陶立志先生、杨改学先生以及班主任王亚雄先生给与了我无数的精神鼓励和生活关怀,让我倍感温暖,使我得以坚持读完了我的大学课业。

母校另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她的人文气息。母校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强劲的文科设置,为这种人文气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学生组织的自主设立,为这种人文气息营造了浓厚的氛围。那时候学校有许多的协会:诗歌学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武术协会等,经常开展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爱好选择参加,我这个工科生却固执地偏爱文学写作,于是就选择了加入诗歌协会,借学会组织的系列活动,认识了当时活跃甘肃诗坛的何来、李老乡、阳飏、张志选、桑子、阿信、叶舟、唐欣、匡文留、石磊、豆官等,以及中文系老师胡兆明、王珂、李占鹏等。诗歌学会起先由王安民组织,后来是徐兆寿,再后来是颜君,参加的基本上是历史、中文系的文科生,而我来自电教系,徐兆寿、萧音就戏称我为“电工”。那时我们在校报、广播站经常发表一些诗文,偶尔在外面的大刊物、诗歌报等刊物也有发表,我还获了一次全国学联组织的征文活动的奖励。也正是参加这些文学活动,接触这些诗歌前辈或老师,给我打下了一些文字功底,对我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帮助委实不少。

现在每每回忆起大学生活,深深感到正是母校的宽容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改变了我,塑造了我,使我自参加工作后,在新闻宣传、文秘、一线生产组织、后勤管理、党务工作等方面都能拿得下来,虽无大的业绩,但也未辱没百年母校的荣光,今值母校110年校庆之际,静思天山脚下,成此文以为纪念,感恩母校的培养,并祝母校青春永驻、荣光无限。(2012年4月5日写于新疆鄯善)

作者简介:孟杨,原名孟兴杰,甘肃正宁人。1993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电教系,大学时代开始习诗文,作品入选《中国当代青年诗人抒情诗选》,并获过全国学联组织的征文比赛奖励,现为中国石油吐哈油田职工,居住新疆哈密,游走于西部的沟沟坎坎,以山水陶冶情志。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忆苦思甜的文章和人穷志短的事例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