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有哪些成语或俗语,三国故事有哪些成语或俗语呢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1730

有关三国故事的成语或俗语

关于三国的成语:

三国故事有哪些成语或俗语,三国故事有哪些成语或俗语呢

草船借箭、

初出茅庐、

七步成诗、

赤膊上阵、

三顾茅庐、

吴下阿蒙、

出言不逊、

作奸犯科、

锦囊妙计、

偃旗息鼓、

知遇之恩、

缓兵之计、

步罡踏斗、

鼓角齐鸣、

谋事在人、

力排众议、

舌战群儒、

万死不辞、

封金挂印、

养精蓄锐、

背若芒刺、

先礼后兵、

不出所料、

安身之地、

笑容可掬、

一面之词、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身在曹营心在汉

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有哪些

1、如饮醇醪(周瑜)【rúyǐnchúnláo】:形容一个人气量广阔,起源于正史上周瑜对程普

的谅解,形容周瑜心胸宽广。

出处:《三国志·吴书·程普传》

2、髀肉复生(刘备)【bìròufùshēng】: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出处:《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

3、后患无穷(刘备)【hòuhuànwúqióng】: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

4、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rúyúdéshuǐ】: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

非常合适的环境。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5、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sāngùmáolú】: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

访。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6、初出茅庐(诸葛亮)【chūchūmáolú】: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7、虎踞龙盘(诸葛亮)【hǔjùlóngpán】: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8、集思广益(诸葛亮)【jísīguǎngyì】: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尽瘁(诸葛亮)【jūgōngjìncuì】: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wàngméizhǐkě】: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3、才占八斗(曹植)【cáizhānbādǒu】: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qībùzhīcái】: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绝伦(关羽)【chāoqúnjuélún】: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6、一身是胆(赵云)【yīshēnshìdǎn】:形容胆量极大。

17、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gùqǔzhōuláng】: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

18、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cháohuǐluǎnpò】: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

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9、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jiānbìqīngyiě】: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出处:《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今东方皆已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20、如嚼鸡肋(杨修)【rújiáojīlèi】: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lǎoniúshìdú】: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出处:《后汉书·杨彪传》:“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22、势如破竹(杜预)【shìrúpòzhú】: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

的顺利。

出处:《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23、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chēzàidǒuliáng】: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权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如臣之比,车

载斗量,不可胜数。”

24、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duàntóujiāngjūn】: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出处:《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

也。”

25、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wúxiàāméng】: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

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孙权劝学》: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6、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7、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bīngguìshénsù】: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出处:(1),《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及

三郡乌丸。……嘉言曰:‘兵贵神速。’”

(2),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七回:“兵贵神速,今夜分四路去劫大寨,杀得他只轮不

返。”

(3),《旧唐书·李靖传》:“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28、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fùzhòngzhìyuǎn】:背着沉重的东

西送到远方。

出处:《周易·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三国志·蜀书·庞

统传》:“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29、乐不思蜀(刘禅)【lèbùsīshǔ】:比喻乐而忘本。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

曰:‘此间乐,不思蜀。’

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有哪些

1、如饮醇醪(周瑜):形容一个人气量广阔,起源于正史上周瑜对程普的谅解,形容周瑜心胸宽广。

2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3、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4、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5、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6、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7、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8、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3、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6、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7、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

18、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9、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20、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2、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3、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4、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5、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6、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7、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8、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30、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1、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单刀赴会——本是写蜀汉荆州守将关羽只身前往充满敌意的东吴参加会谈。现

在用来表达独身一人前往敌营的意思。

大意失荆州——本是写关羽麻痹轻敌,被东吴陆逊长途奔袭攻占了荆州。现在

用来表达因麻痹大意而造成的重大失误。

舌战群儒——本是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只身前往东吴说服孙吴集团同心

抗曹。现在用来表以出色的辩才使众人折服。

空城计——本是写诸葛亮以诈术吓退司马懿。现在用来泛指力量空虚而骗过对

方的方针策略。

走麦城——本是写关羽在荆州失守后退守麦城,最后兵败被俘。现在用来泛指

遭受失败。

过五关、斩六将——本是写关羽从曹营中逃出,一路过关斩将与刘备会合。现

在用来指经过层层选拔,淘汰众多的对手而获胜。

身在曹营心在汉——本指关羽在长坂坡兵败后,被迫归曹而心念刘备(代表蜀

汉)。现在指身在别的集团而不忘原来所属的集团。

三顾茅庐——本指刘备三次亲临诸葛亮所住的茅庐去邀请诸葛亮为之效力。现

在用来比喻真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本指周瑜计划火攻曹操,一切都已准备好了,只差东

风还没有刮起来,不能借顺风放火。现在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

件。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本指魏大将军司马昭专权,图谋夺取帝位的野心世

人都知道。现在用来指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

乐不思蜀——本指蜀汉亡国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都洛阳,过着豪华享乐的

生活,感到非常满足,不想再回蜀中。现在用来泛指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想回到

原有的环境中去。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本写蜀国后期将才凋零,不得不以偏将廖化担当

大任。现在用来指缺乏合适人才担当重任,只得以才具不足的人充任,多用作自谦之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