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分悬赏!!!请大家帮我推荐一首诗词
赏析雷抒雁《祖国》
原诗:
你在脚手架上成长
你在铁道线上奔忙
你用春天的风微笑
你用铿锵的钢歌唱
白天,你在田野挥汗如雨
夜晚,又在实验室点起灯光
你大声的说,是的,落后了
但是,明天,我们会赶上
写祖国的诗很多,不同时代的诗人或同一时期不同的经历的诗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抒发对祖国的感受。有的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歌唱祖国,有的通过对民族精神的歌唱来赞美祖国。而雷抒雁的这首诗,紧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从祖国建设的角度,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恋、期盼和祖国奋发图强的坚定的信念。
首先,诗人在第一、三节把祖国宏大的建设场面,用简洁的语言进行了勾画,让祖国的建设与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第二、四节诗人进一步展示了建设者的投入祖国建设的美好心情和强烈愿望,也展示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赋予祖国鲜活的形象;最后一节诗人对祖国的期盼达到了高潮,并高声唱到:“你大声的说,是的,落后了/但是,明天,我们会赶上”。
其次,和其他许多优秀诗歌一样,诗歌背后凝结的思想感情,同样能给人以震撼。正如诗人最后写到“你大声的说,是的,落后了”,这背后的情感是,我们为什么落后?是近代中国屡遭列强的屈辱,还是“十年动乱”的折磨?或许都有?总之,这里面值得我们思考的很多。
//赏析张新泉《沉思的帆》
原诗:
风,停了
浪,不再与礁岩厮斗
泅向渔火的星
结束了一个跋涉的白昼
回忆与追求,沿
兀立的船桅降下
是的,帆也有
沉思的时候
能以精炼的语言使人产生共鸣,给人以震撼和启迪,这是优秀诗歌共有的特点。张新泉《沉思的帆》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诗人以逆向思维切入,一改对帆的直观理解,没有去夸赞帆的乘风破浪与一往无前。而是把这一层面隐含在里边,蓄势待发。是帆,就免不了去迎接挑战,搏击风浪。第一节的风平浪静,以动制静,为再次远航打下了铺垫;第二节以静制动,平静中的回忆是为了更大的追求。要战胜风浪,实现一帆风顺,就要有充分准备,“是的,帆也有/沉思的时候”,对前进中可能发生的触礁,甚至是折帆,要有足够的思考与认识。
而诗歌背后的人生哲学,更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启发。做人、做事都应多一分思考,才能减少盲目性。更不能只拉车,不看路。要对前进中的艰难困苦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只有在前进中不断总结过去,并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更快的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
//赏析艾青《波斯湾上空》
原诗:
茫茫云海的上空
一片无边无际的
宁静的、不动声色的蓝天
茫茫云海的下面
动荡不安的
波涛滚滚的
能源争夺的
声嘶力竭的波斯湾
诗人艾青为我们写了大量优秀诗歌等文学作品,是“以喷涌的热情为人民献上了一曲曲热情洋溢的颂歌”。他的不少作品还编入了教科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青的心,这里仅就《波斯湾上空》进行赏析。这首诗同他的许多优秀诗歌一样是“革命诗人的丰满热情和美丽理想开出的花朵”。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博大的胸怀和敏锐的眼光,让自己置身于人类和平的大环境中,呼唤着人类共同的和平与安宁。诗人以反衬的手法,第一节是对人类和平的展现和美好祝愿,和平就象“一片无边无际的/宁静的、不动声色的蓝天”;第二节是对和平下动荡与不安的慨叹,“动荡不安的…./声嘶力竭的波斯湾”,是对和平的破坏者的责问,又给和平的破坏者抽了隐隐的一鞭。
在这里,诗人虽没有直接对和平的破坏者进行谴责,但确对人类的不和平因素表达了强烈的忧虑和不安;诗人在呼唤,人类应该共享和平与与和平利用自然资源;也预示着一场更大的对和平的破坏与担忧。
据查,这首诗写于1980年。23年后,一场更加残酷的掠夺资源和破坏和平的战争在波斯湾暴发。这正应了诗人的痛,也是世界人民的痛!
//赏析公刘《伤口》
原诗:
我是中国的伤口,
我认得那把匕首;
添着伤口的是人。
制造伤口的是兽!
我还没有愈合呢,
碰一碰就鲜血直流;
这是中国的血啊,
不是你们的酒!
作为捍卫中国的荣誉和尊严的武器,公刘的《伤口》,句句是子弹,射向那些伤口的制造者;节节如匕首,刺伤了伤口的制造者。读这首诗,一股浓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就会立刻涌上心头。
诗人采用比拟的手法,第一节诗人表达了对伤口制造者的痛恨与诅咒,由于“我是中国的伤口/我认得那把匕首”,因此诗人愤怒的写到“添着伤口的是人/制造伤口的是兽”。第二节诗人用自己的痛来感受祖国的痛,于是诗人写到“我还没有愈合呢/碰一碰就鲜血直流”。同时,这也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是为捍卫祖国发出的冲锋的号角,所以诗人高声训到“这是中国的血啊/不是你们的酒”,决不允许任何人去肆意践踏。
诗人写这首诗时,有当时的时代背景,现在读来仍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过去有人给我们制造了伤口,我们痛过;现在和将来,我们的身边仍有或者可能还有伤口的制造者,也可能给我们造成伤痛。因此,我们必须随时提高警惕。这也充分体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诗人革命的、大无畏的民族主义精神。
这首诗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还有很多,这也使我联想到了鲁讯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等等。当然,象这样的诗歌和文学作品还有很多,都是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赏析徐志摩诗《沪杭车中》
原诗: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片竹,红叶粉粉: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整首诗短小精悍,把一个普通的日常见闻写得绘声绘色、形象生动、情景交融,我们可以从四个侧面来欣赏这首诗作。首先,我们撇开对当时诗人生活背景的了解,客观的看,诗人通过对眼前车窗外寻常事物的引入,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爱恋。其次,诗人运用简短明白的语言,把声与色、静与动、虚与实以及远近、高低等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立体的视觉效果与和谐美好的快感。第三,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并最终使诗人的真实情感爆发,最后一句“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生活的真切感慨。最后,诗歌本身也反映出了时代特征,据查本诗写于一九二三年,表明当时沪杭已有铁路运输,这背后的故事又是什么呢?值得后人了解。
//赏析白航《兰草》
原诗:
兰草
——致科学家
盆样沉重的大脑
舒展着清新的思考
蓝色烟雾里
把难题寻找
答案酝酿了一百次
终于发芽抽苔
结出令人难忘的
香和笑
诗人白航的《兰草》,是一首典型的借物言情小诗。他借对兰草生长历程的赞美,来赞美科学家取得的科学成就,歌唱欣欣向荣的科学事业。
中国的老一辈科学家,当他们面对祖国落后的局面时,他们的心情是沉重的,但他们的思绪是清晰的,正象兰草一样“盆样沉重的大脑/舒展着清新的思考”。他们深知,在茫茫的科学海洋里,只有埋头追寻、不断摸索,并要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找到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得到科学的答案,正象兰草那样在“蓝色烟雾里/把难题寻找/答案酝酿了一百次/终于发芽抽苔”。也只有找到了科学的答案,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正象兰草一样“结出令人难忘的/香和笑”。
然而,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也不仅仅是对科学家的赞美,更是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事业的歌唱,还是对祖国科学事业又一春的热情期盼。同时,歌唱科学,也是歌唱进步。只有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题被解决,才能推动社会更大的进步和更快的发展,才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香和美,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赏析宫玺《珠贝》
原诗:
怀着纯洁的爱,
置身海的深处,
浪里冲,沙里滚,
忍受磨砺的痛苦。
为思念一颗星宿,
将无尽的柔情倾吐;
一生一世矢志不渝,
死后才一展灿烂的肺腑!
读宫玺的《珠贝》,使我看到了一束闪光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只有那些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拥有。
诗人通过对珠贝生长历程的诠释,为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人生道理,只用经过艰苦的磨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走出一条闪光的道路。正象珠贝取得闪亮的光辉,是经过“浪里冲,沙里滚”的磨练,是“忍受磨砺的痛苦”,并经过了“一生一世矢志不渝”的追求,才得以实现的。
诗人最后写到,“一生一世矢志不渝,/死后才一展灿烂的肺腑!”,这既是对珠贝一生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人生理想和抱负的凝聚。只有那些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才具有这样的闪光思想。
事实上,做任何一件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又何尝不是这种思想的折射呢?
//赏析苗得雨《沙》
原诗:
世上,
好象——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
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苗得雨的《沙》是一首典型的白话诗,语言浅显,却暗藏着一个丰富的生活哲理。它告诉我们,在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中,要掌握去粗取精、去伪成真的道理,而不能盲目的、不加判断的作出行动。这首诗在给人以启迪的同时,又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沙里淘金,是个浅显的道理,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了升华。它还揭示了,世间万物有其必然的联系,是矛盾的统一体。因而,我们不能拼弃一切,不能只看现象,而不看本质。只有认清了事物的本质所在,才能通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这也使我联想到当前改革过程中,某些方面的“一刀切”现象,不知切掉了多少宝贵的黄金啊!这也正是这首诗的现实意义所在,值得我们深思。
//赏析邵燕祥《希望》
原诗:
我希望永远不再看见
大地上为婊子树立牌坊
我希望永远不再看见
刽子手给烈士送来的花圈
我希望永远不再看见
急病人被关在急诊室门外
我希望永远不再看见
多年的同志却站到敌人一边
讲正义、讲正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倡导的,邵燕祥的〈希望〉正是这种美德的全部写照。可这样的美德却在“十年动乱”中,几乎丧失殆尽,从而激起了诗人极大的愤慨。
这首诗从四个侧面反正了什么是正义与正气。第一、三节通过对歪风邪气的批判,来达到对正气的呼唤;第二、四节是对丑陋与邪恶的指责与唾骂。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所希望与看到的呢?
据查,该诗写于1979年,正值“十年动乱”结束。这是当时时代背景的写照,也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反映。但今天读来仍有其现实意义,因为正义和正气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当然,古往今来,歌唱正义和正气的优秀诗歌很多很多,他们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赏析王尔碑《夜》
原诗:
《夜》
——干校生活剪影
夜,寂寞的夜
蛙声,只有蛙声……
作曲家突然疯了
诗人,在牛棚里吐血
夜,是寒冷的
人们,以铁的沉默
期待着
一声爆炸的雷
王尔碑的诗,带着浓厚的朦胧色彩。读她的诗,使我倍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可以恰如其分地表达一切丑恶和美好的东西。正如《夜》,对丑恶的诅咒和对美好的期盼,都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表达。而且,还映射出了一个时代。
诗人对那个邪气横流的时期,并没有直接表述。此时此刻,诗人置身于黑暗的夜中,过着一种单调而乏味的生活,“夜,寂寞的夜蛙声,只有蛙声……”。由于失去了自由,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听不见外面的声音,“好象作曲家突然疯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在牛棚里吐血”。
这突然使我想起了,在我小的时候,常常跟在比我年大的孩子后面,少则二、三个,多则七、八个,互相拉着衣角,一路高呼“打倒牛鬼蛇神!”的口号。那是多么的无知啊!这给我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是怎样的时代啊!再后来,我写了一首小诗《为什么打倒?》,算是对那个时代的责问吧。
回到原诗中,面对这心痛的场景,诗人发出了悲愤。然而,面对敢怒而不敢言的时代背景,诗人只能强压住内心的怒火,“夜,是寒冷的/人们,以铁的沉默”。诗人深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要在沉默中灭亡,所以诗人发自内心的呐喊:“期待着/一声爆炸的雷“。诗人用简短的语言,让我们记住了那个时代的痛。它不仅仅是诗人的痛,是一批人的痛,甚至是一代人的痛。
改革开放,如一声惊雷,云开雾散,预示着春天来临。诗人的期盼变成了现实。而今已是凯歌声声,满园春色。
//赏析刘章《无题》
原诗: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我站在历史的大路当中。
看前人灵魂清晰,
看后人身影朦胧。
我一步一个脚印,
写着自己的人生……
刘章的《无题》通过对人生的解读,在无题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巨大的人生主题,并教会我们要以古为鉴、以人为镜、踏实做人的道理。
第一节,诗人把自己融于历史的大潮当中,自己本身就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因而就需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思考。第二节,诗人把历史看作是一面镜子,可以通过看清前人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来达到看清自己灵魂的目的。同时,自己也会成为别人的一面镜子,为别人所借鉴。如果灵魂高尚,就得以歌颂;如果灵魂丑陋,就会留下骂名。第三节,诗人通过前面对历史的剖析,从而得出了借古鉴今、踏实做人的道理。
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上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迈出坚实的步伐,才不至于因碌碌无为而虚度年华。这样的人生,才是光明的人生;这样的灵魂,才是高尚的灵魂。
//赏析牛汉《冻结》
原诗:
暴风雪过后。
荒凉的湖边,
一排小船,
象时间的脚印,
冻结在厚厚的冰里;
连同桨,
连同舵,
连同牢牢地拴着他们的铁链。
牛汉的《冻结》写于1974年,诗人借冻结这一自然景观,来抒发当时的悲凉心情。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就象“暴风雪过后”那荒凉冻结的湖一般。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感觉度日如年,好象时间都凝固了,被“冻结在厚厚的冰里”不在运转。而此时此刻,诗人的内心是多么希望能划动船桨,向着自己理想的目标,破浪远航。可是“连同桨/连同舵/连同牢牢地拴着他们的铁链”都被冰封冻结了,根本就没有条件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诗人通过冻结这个十分平常的自然现象作为切入点,充分运用诗歌语言,不但艺术性地再现了诗人的真实情感,而且形象地揭示了《冻结》背后的时代背景。这也是《冻结》的艺术价值所在。
本人推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简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中国当代诗人。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外的一个农民家庭。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在随后的数年中,诗人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歌,先后自印诗集《河流》、《传说》、《但是水、水》、《麦地之翁》(与西川合印)、《太阳,断头篇》等。尽管诗人也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特别奖、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等奖项,但诗人的诗歌一直没有受到很公正的对待。1988年写出仪式诗剧三部曲之一《刹》。另外,诗人的作品还有长诗《土地》。诗人在积极创作的同时,也一直面临着中国诗歌没落的困境。1989年3月26日,诗人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诗人死后,其诗歌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诗人的名字也与他那杰出的诗歌一起传遍了中国大地。从1993年起,北大每年举行诗歌节,以纪念海子。
【赏析1】
作为一个新时期的诗人,海子无疑是颇引人关注的。读他的诗歌,可以于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寻觅到一处供我们疲惫的心灵暂时休憩的静谧港湾。
勿庸置疑,现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滋生出一代又一代被强自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人们只是为了自己活着,为了今天活着,为了一些仿佛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有关的理由而虚伪的活着。甚至人们为了“坚强”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还要不得不戴上一张张形态各异的面具。在这样的方式下,很多正常的现象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人与人之间的本该纯洁无暇的坦诚,被金钱和权利腐蚀后变得坚如磐石无“孔”可入;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破坏自然为代价;人与动物之间也早已摒弃了“一脉相承”的情结。人作为一种至高无上无
出其左的高等动物恣意的践踏着人性的原有的那分本真。
或许诗人真的多是多愁善感的,于是海子也概莫能外。当长期的压抑情绪积累到一定浓度的时候,诗人于是爆发了: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直接感触到诗人内心里所迸发出的那份对现有生活方式的厌倦与无奈,以及对那种形似“原始”生活的美好向往与渴求。平平淡淡才是真,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重新勾发了诗人无限的遐思。关注身边的每一处场景,从大自然中撷取一点一滴的快乐之源。而诗人所期望居住的“房子”面朝大海,只有淡雅的花香环顾在房子周围,自然是想超凡脱俗远离尘嚣。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人们追求幸福而最终导致人与人的关系趋于冷漠,诗人对所谓的“幸福”重新赋予了崭新的内涵:亲情的滋润,快乐的分享,才应该是世间最为真切的幸福。当陌生的人成为相知的朋友,当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被我们呼喊出带有情感的名字,那么这个世界还会有什么能阻隔人们之间的那分原始的本真?
可以说海子给了我们太多的美丽遐思。遗憾的是,他的这个心愿很难达到,起码在短时期内只能作为一种奢望存在。因为作为生存在某种社会形态里的个体,人们的意识形态便绝定了某种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那种单纯如水的交往方式,似乎也只能恍然于梦中了。
逝者已去,唯有魂灵依旧在期待。作为依旧苦苦于尘嚣奔波中的世人,究竟又能有几人会感悟到诗人的用心良苦呢?
【赏析2】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即诗人离开人世前的两个月。诗人长期处于精神的思索之中,在沉沉的精神现实的重压下,诗人的心灵和躯体得不到依托和放松。最终,诗人以25岁的年龄就离开了人世,诗人的内心再也载不动那么多的追求和精神现实。然而,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个海子,幸福、温馨、纯美的海子。
在一个冬季,或许在阳光的沐浴下,在干燥净爽的午后,诗人走出了他长期蛰伏的书房。面对那样的情景,诗人那一直绷紧的精神突然融化了,融化在自然的世界,融化在尘世的幸福中。在那样的瞬间,诗人决定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享受平凡的幸福。喂马、劈柴,从简朴的生活、亲身的劳作中体味生命的存在;周游世界,在大自然里寻找快乐的源泉。诗人要关心人生最简单的生活,在这样的关心中找到幸福。诗人渴望拥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人心灵坦荡,胸怀博大。诗人那美丽的心灵被幸福的闪电击中。那样的顿悟本身就该是幸福的事。诗人愿意天下人都能得到这样的顿悟和这顿悟的幸福。诗人要把这样的感觉、幸福告诉每一个亲人,告诉每一个人。诗人还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起一个温暖的名字,让人们从那些温暖的名字中体味诗人的幸福,让人们在自然的世界更容易接近幸福。诗人还要祝福陌生人,愿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愿他们每一个平凡的心愿都能实现。最后一段,诗人表达了自己真诚的祝愿: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歌以纯朴直白的诗句、清新明快的意象,描绘了一个浪漫、略带梦幻色彩的世界。诗人凭借自己的乡村生活的经验,提炼出优美的意象,描绘出一个质朴、单纯的世界。诗人善于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他的诗往往有着浓重的浪漫色彩,诗中描绘的情景明显带着诗人自己的梦想和纯真。总之,诗人用朴素明朗、隽永清新的语言和意境,唱出了他对平凡生活的真诚和向往,反映了他那积极昂扬的情感世界和博大开阔的胸怀。
1至6年级语文的古诗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①床:指井台。②疑:怀疑,以为。③举头:抬头。④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译文】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春②不觉: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④夜来:夜里。
【译文】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是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句叙写了儿童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小池南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分析】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他的诗意境鲜明,富有生活气息。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题解:杨万里(1127—1206),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
【注释】①泉眼:泉水的出口。②惜:爱惜。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译文】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诵读:1.内容浅析:诗人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初夏小荷花池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热爱之情。2.写作特点:将蜻蜓拟人化,增添了诗的情趣。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⑷欲:想要。⑸捕:捉。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赠刘景文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简析: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
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简析]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后来也指“行吟”,即漫步而歌。2、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3、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译文】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原野上的草长得很茂盛,每一年都要由枯到荣。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过来又滋生起来。远处的芳草蔓生到古道上,阳光照射下草色青翠连接着荒凉的城堡。又要送你远去,繁盛的草似乎也充满了别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寓意常常是指一件事物或一种现象虽然经过很严厉的打击和制止,但就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能断根,只待条件一成熟,又爆发出来。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宿新市徐公店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简析】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
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的背景。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成阴。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着从万里东吴开来的船只。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①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②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③回:转变方向。④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⑤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饮湖初晴后雨北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⑴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⑵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⑶妆:装饰,打扮。⑷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⑸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⑹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⑺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⑻似:好像,如同。
【译文】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题解】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春日南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到泗水边去郊游寻春。看那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焕然一新。很容易就和东风相识了,因为它带来了百花盛开、绚丽多彩的春天。
这首诗歌颂了春天蓬勃兴旺的生命力。“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用艳丽的色彩描写了泗水之滨的美好春色,又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春天的突出的特征,富有哲理,成为被人们常常引用的名句。
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七夕: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碧霄:天空。几万条:虚指,比喻多
【译文】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
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兰陵:地名。(2)但使:只要。
[译文]兰陵出产的美酒,透着醇浓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般晶莹。只要主人同我一道尽兴畅饮,一醉方休,我那管她这里是故乡还是异乡呢!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
独坐敬亭山
年代:【唐】作者:【李白】体裁:【五绝】类别:【山水】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译文]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春望
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五律】类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
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
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
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
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
流传千古之名言。
八阵图
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五绝】类别:【怀古】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
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
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
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月夜
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五律】类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
漉州:今陕西省富县。
【简析】:
本诗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写于长安。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江南逢李龟年
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七绝】类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注解】:
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
3、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韵译】: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评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开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蘅塘退士评为:“少陵七绝,此为压卷。”
登高
年代:【唐】作者:【杜甫】体裁:【七律】类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大林寺桃花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七绝】类别:【山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尽�山寺③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④转入此中⑤来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http://tshjj.yeah.net/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这是一首纪游诗,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忆江南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词】类别:【】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1]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2]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暮江吟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七绝】类别:【羁旅】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一道残阳①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②
可怜③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④月似弓⑤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七绝《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闪动,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后两句写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如颗颗珍珠,薄暮时分风光,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
花非花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词】类别:【】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①花非花、雾非雾: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
②来如句: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
③去似句: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这是一首情诗。说花非花,说雾非雾,本不是花,本不是雾,花有所指,雾有所喻。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雾,说明确有人来。谁来谁去?隐而不吐。为什么来?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春梦者,春情也;朝云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事也。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岁暮道情二首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七绝】类别:【】
壮日苦曾惊岁月,长年都不惜光阴。
为学空门平等法,先齐老少死生心。
半旧青衫半白头,雪风吹面上江楼。
禅功自见无人觉,合是愁时亦不愁。
【注释】
为学空门①平等法②�先齐③老少死生心
①空门:指佛门。②平等法:平等,佛教名词,意谓无差别。法,佛教名词,意谓道理。③齐:辨明、明白之意。亦可作别解。此处似一字数意。
原诗是一首七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这两句是说,你要知道佛门平等的道理,就要明白老死少生也是平等而没有差别的。诗人虔心研究佛门之法,以作精神寄托,隐含其内心的酸痛。
村夜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七绝】类别:【】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注释】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春晓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体裁:【五绝】类别:【记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闻:听。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
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
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
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
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宿建德江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体裁:【五绝】类别:【羁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注解】: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
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韵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
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
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评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
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
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
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过故人庄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体裁:【五律】类别:【田园】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注解】:
1、过:拜访。
2、具:准备。
3、场圃:农家的小院。
4、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韵译】: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
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
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
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
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
“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
临洞庭上张丞相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体裁:【五律】类别:【】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
【注解】:
1、张丞相:指张九龄。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4、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5、济:渡。
6、端居:安居。
【韵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
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评析】:
��这是一首“干禄”诗。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
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以
求录用。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即景生
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全诗颂对方,而
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与诸子登岘山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体裁:【五律】类别:【】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又题"与诸子登岘首"
【注解】:
1、代谢:交替,轮换。
2、胜迹:指上述堕泪碑。
3、鱼梁:鱼梁洲,其地也在襄阳。
【韵译】: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
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
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
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
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
【评析】:
��诗意在吊古感今,开首二句揭题。第三句的“江山胜迹”照应“人事代谢”;第
四句的“我辈登临”照应“往来古今”极为粘合;五、六两句写登临所见;最后二句
扣实,真有“千里来龙,到此结穴”之妙。
��诗的前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描写景物,富有形象,充满激情。语言通俗易
懂,感情真挚动人。
夏日南亭怀辛大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体裁:【五古】类别:【】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注释】
【简析】:
这首诗充满怀念故人的情绪,写出闲适自得的情趣,表达出无知音的感慨。文字行如流水,层递自然,极富韵味。
①:诗题一无“夏日”。
②夕:一作“夜”。
【注解】:
1、山光:山上的日光。
2、池月:即池边月色。
3、轩:窗。
【韵译】: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
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
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
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
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
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评析】: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
��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
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
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句,纳凉消暑之佳句。
回答者:cwangyang-经理四级2-1512:01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虽然赏析有点多,但是已经很好了
评价已经被关闭目前有6个人评价
好
100%(6)不好
0%(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328041.html这里有
评论者:cityboy007-试用期一级
其他回答共4条
李白《忆秦娥》赏析
忆秦娥·李白
马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http://www.mcscn.net/shicishangxi.aspx上面有很多,自己看吧,呵呵
【赏析一】
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北宋李之仪曾和此词。唐宋词简释》唐圭璋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出处:古诗词鉴赏
【赏析二】
这首《忆秦娥》词,气势雄浑,意境高远。上片写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楼上闻箫声悲咽而一觉醒来,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下片写秋天的黄昏,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今西安市东南),睹景物而伤怀,感时序而惊变。这说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无时无刻不在相思。在同一首作品中,允许时间、空间如此不断流动和暗里转换,正式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之一。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由箫声、秦娥、秦楼等兴象,很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列仙传》上的箫史和弄玉的幸福爱情,从而勾起一种历史的悠远感,与现实的悲咽、凄清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秦娥在惊醒之后,听到悲咽的箫声若断若续,看到凄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时又该有多少思绪自心潮中涌出!按词律规定"秦楼月"三字的重叠,正适合表现着思潮起伏的需要,并为衔接"年年柳色,灞桥(一作陵)伤别"另一意境充当津梁。既然说"年年……伤别",则知所怀之人已离去多载。因此哪怕是灞桥(陵)柳色年年依旧,而秦楼上的女主人公却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场景陡转:"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重九日登高,佳节倍思亲。但女主人公见咸阳古道上车马稀落,音信杳无,引领西望,能不慨然?"音尘绝"三字再一重叠,更加倍地强调出她心头悲哀的沉重。末尾两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王国维说它把登高者的意兴写绝了。"遂关千古登临之口"(《人间诗话》),使别人再也写不过他。刘熙载甚至认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兴》八首"(《艺概》卷四)。它好在哪里?我以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个诗的境界,从中让读者领略到无限伤乱的心情。试想:在西风、落日的映衬下,汉王朝陵墓、宫阙凄冷荒凉的景色,不正象征着它的衰危么?
此词意境,上半阙柔和,下半阙雄浑。词人融柔美和壮美于一体,在凄清、悲凉的典型氛围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显然都是遥想之词。但它能使读者亲临其境,恍如置身于秦楼或乐游原上,在月色笼罩或西风吹拂中触起离愁;并通过举目河山之异,深寓故国兴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里,凝聚着词人李白的独特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