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后人在哪些地方(包拯后人在哪些地方居住)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3900

包拯有后代吗

包拯在历史上不仅有后代,他的后代还非常多。根据包氏族谱看,现在包拯的后代数量在数万人左右,其中不乏一些政商界名人。

包拯后人在哪些地方(包拯后人在哪些地方居住)

包拯没有后代的说法主要是源于包拯和宋仁宗的一段对话。

包拯曾经劝皇帝早日立下太子,以利于国家的安定。皇帝反问包拯:你感觉谁比较合适呢?包拯明白这是皇帝怀疑自己想要在新君面前邀功,于是回答说:“臣的年龄已经老了,又没有子孙。臣是为了宋朝江山才请求的陛下,不是为了臣自己。”在这段话中,包拯称自己年龄大了,而且没有子孙。很多朋友也以此为依据,认为包拯没有孩子。

包拯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59岁了,距离包拯去世只有短短5年的时间。

这时候包拯其实有一个儿子,只是他还不知道罢了。包拯的一生一共有三段婚姻,他的第一段婚姻是原配妻子张氏。张氏没有生育能力,和包拯结婚很久也没有生下孩子。包拯是一个正直的人,在张氏去世前没有纳妾。到了包拯快40岁的时候张氏去世了,包拯娶了董氏做妻子。董氏给包拯生了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包拯的儿子长大后娶了妻子崔氏,生下了儿子包文辅。

没想到祸不单行,包拯的长子在19岁的时候因病去世,没过几年长孙也去世了。也就是这个时期,包拯和宋仁宗进行了那段对话。不过这时候的包拯也不能说没有后代,包拯没有后代的说法主要是一些人断章取义的结果。包拯有两个女儿和多名外孙,只能说这时候的包拯没有儿孙。

给包拯生下第二个儿子的不是包拯的妻子,而是包拯的妻子董氏嫁给包拯的时候陪嫁的一个丫鬟,也就是包拯的第三段婚姻。

这个丫鬟就是孙氏。孙氏在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触怒了包拯,被包拯扫地出门,赶回了娘家。回到娘家的孙氏发现自己竟然怀孕了,她告诉了正在守寡的崔氏。

崔氏是包拯的儿媳妇,为了保全包拯家的血脉,她偷偷的接济孙氏,在孩子生下之后自己把孩子抱养过来抚养。

在很多戏剧中包拯是嫂子养大的,这个故事就是取材包拯二儿子的故事。在历史上包拯的父母都活到包拯做官后,包拯还是一个孝子,看到父母年龄大了,辞了官去给父母养老送终。因为担心包拯不承认,崔氏一直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包拯,等到包拯过60大寿的时候,崔氏才把包拯的小儿子带给包拯看。包拯正在为没有儿子犯愁,看到了这个孩子后,当场就领回了家。这个孩子被取名叫包绶,是包拯去世前唯一的子孙。包绶在包拯去世的时候只有5岁,被嫂子崔氏养大,包绶长大后崔氏又把包绶的生母找来,让他们母子相认。

包绶在成年后受到了朝廷的优待,做到了六品官,和父亲一样为官清廉,在当时留下了好名声。包绶后来娶了当朝太师的女儿文氏,留下了4个儿子和3个女儿。直到现在,包拯的后代仍然在国内一些地方继续开枝散叶,人丁越来越兴旺。

包拯的后代在哪里

有,在安徽合肥。包拯先后有三妻,分别为张氏、董氏和媵孙氏(媵指随嫁之侍婢,或可指妾侍)[5]。包拯与董氏生有一子包繶,但他婚后两年染病身亡,其子(即包拯孙)包文辅于五岁时夭折。后来媵孙氏怀孕,包拯将其遗送回家,媳妇崔氏得悉后妥为照顾。1058年,媵孙氏为包拯生下一子,家族得以繁衍,拯替他取名包綖,崔氏帮他改名名为包绶,包绶成过两次亲,第一次是娶包公门生、做过庐州知州的张田的女儿,张氏早包绶而死,第二任妻子是宰相文彦博的小女儿,出身相门的文氏,并不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娇小姐,她恬静寡欲,生活俭朴,待人和善,从不以势自居,见他人有难,还乐于慷慨接济。她经常吃素,与丈夫包绶一同受过道教的洗礼,视富贵如粪土,这也难怪,在北宋的动荡时代下,包绶夫妻二人却可以严守父命,看重节操,不随波逐流与世沉浮,文氏早包绶四年去世,于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病故,得年仅三十多岁,;包公另有两女。妻子董氏于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1068年)病逝于合肥,与包拯合葬;长媳崔氏则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过世,享年62岁。

包拯现在还有后代吗,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的记载有哪些

包拯当然有后代了,据说流传到今日,包家后人已有十万之众,只不过没有杨家后人那般有名气罢了。史书之中不约而同写着包公的夫人是李氏。一直到包拯墓被发现挖掘之后,才从碑文上面找到了包拯完整的家族信息。

包拯的三位夫人,原配张氏,夫人董氏以及一位侍妾媵孙氏。董氏所生的儿子包繶是包家长子,因为父亲的关系,皇帝对其着力培养,年纪轻轻就让他做上了太常寺太祝。包繶被封高官,正是春风得意,又与淮阴大家族崔家结亲。双喜临门的包繶正在人生巅峰,可婚后第二年,他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已经病故了。

崔氏刚刚嫁来第一年就做了寡妇,郁郁寡欢。还好她已经怀孕,为包家生下长孙,也算是一个精神寄托。可丈夫刚去了四年,儿子又夭折了。包拯和夫人董氏虽然伤心,但想到的第一件事还是儿媳的下半生,她们希望崔氏改嫁,但是崔氏不愿意,对包拯夫妇说:“公公是天下人敬仰的圣人,我能代替夫君照顾公婆已经是心满意足。”后来宋哲宗赐她为永嘉郡君,嘉奖她的诏书还是苏东坡亲自所写。

长子死后,包家无男丁继承香火,幸而侍妾孙氏生下了包拯的小儿子包绶。媵孙氏在包家地位不高,她是随夫人嫁到包家的丫鬟,在刚刚怀孕之时便被打发回了娘家。崔氏可怜孙氏怀有身孕,背着公婆给她送钱财,让她安心养胎。后来孙氏生下了儿子,崔氏将婴儿偷偷抱回来收养。

彼时包拯已经六十岁了,大儿子病逝让他十分孤单。崔氏找准时机,在包拯六十大寿时将孩子送给公婆。包拯夫妇十分欢喜,给孩子起名为包綖,正有延续之意。后来孩子长大,改名为包绶,包绶将董氏视作亲生母亲。崔氏也对他十分好,包拯和董氏去世后,是崔氏为他主持的婚事。

包绶年仅5岁的时候,包拯就逝世了。宋仁宗十分悲痛,亲自前往包家祭奠包拯。他怜悯包绶年幼丧父,包拯家中清贫,包绶穿着普通的布衣。于是宋仁宗给小小的包绶授了官职,还赐给他许多财物,希望包拯泉下能够安心。

包绶逐渐长大,官府依旧没有忘了包公唯一留下的这个儿子,他们为包绶找老师教授他读书习字。在包绶八岁的时候,朝廷因为祭祀盛典,官员皆升官一级,包绶这个时候已经是八品的官员了,这是包公当年考中进士之后才达到的品阶。虽然是在父亲盛名的庇佑之下少年为官,包绶还是十分争气,颇有当年包公的风采,四十多岁时做上了六品朝奉郎。

可惜包绶在上任途中染上重疾,在盛年病逝。他死的时候,口袋里只有四十几枚铜钱,民间传闻他是因为得了病又没钱医治,营养不良而死的。包绶留下了四个幼子,因为家中清贫,一直到儿子长大,经济充裕之后,才有能力将父亲的棺材从湖北运回合肥。

至今合肥包氏的后人还在,他们谨遵先人的教导,一生清正,谈起自己的祖先,皆是一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