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肠人在天涯,,这整首诗是什么
出自《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原文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如下: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扩展资料: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
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
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
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什么诗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出自元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整首小令看似随手写来,其实手法老道,大巧不工。而在景色白描中放入自己的心,隐含着自己的感情,意在言外,含蓄隽永,正是唐诗和后来其他诗歌词牌作品最大的风格差异。
而《天净沙·秋思》正是这种风格回归盛唐的元朝散曲的先河之作。这种写作表现手法与宋诗理性,宋词豪放、婉约,元曲泼辣、生猛都有不同,开启了散曲疏阔清朗表达“秋思”,以及表达其他情感一个新的路子。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因此称此曲为“秋思之祖”。
断肠人在天涯的整首诗是什么
《天净沙·秋思》
作者: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傍晚的时候天色渐渐昏暗,一群乌鸦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哀鸣。流水在小桥下下面哗哗作响,而小桥边的农户人家已经升起了炊烟袅袅。古道有一匹瘦马在顶着西风艰难地在行走着。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它的光辉,从而在西边落了下去。在这样寒冷夜色中,只有我自己这样一个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感想:
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这时的马致远并不在自己的家乡,而是在外漂泊,所以便用断肠人来形容他自己。马致远这个人因为并不是一位诗人,所以在诗词方面我们对他的了解并不是很多。
这首小令更多的是一种孤独、淡淡的忧伤,想要表达的大致情景就有一些悲凉了,都说只有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下,才会有特别真实的一种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