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评分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有哪些又该如何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不良主要是说胃和十二指肠并没有任何器质性的病变,但是患者却出现上腹部的饱胀疼痛,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的症状。大多的患者去进行胃镜检查之后,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胃部消化不良的症状却是持续存在的时候,这时候就要怀疑是否是功能性的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这是西医的称呼。中医称"胃病",也就是脾胃上有病。脾胃受到风,寒,暑,虚,湿,热的侵蚀。中医诊断,得通过四诊,根据脉象,才能判断病原病因,才可对症下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通常伴有头昏脑涨、头昏、焦虑煎熬以及经常失眠.
功能性消化不良起病比较缓慢,呈现反复发作或者持续发作,可以持续多年.
该如何治疗呢,这才是大家关心的重点:
1、面对患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增强患者的信心:解释功能性消化不良仅仅是因为胃十二指肠功能失调导致,本身并没有器质性病变,要保持心情愉悦、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治疗和调理是可以治好的,若果实在都劝说无效,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适当给予镇静和抗焦虑治疗。
2、尽量避免进食或者少吃辛辣、生、冷硬、油腻、烟酒、浓茶、咖啡、阿司匹林、去痛片等对胃肠道有刺激和伤害的食物和药物.
而对于进食少量食物就出现饱胀的患者则建议:一顿少吃一点,一天多吃几餐
3、辅助药物治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①对于进食后就有腹胀或者早饱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吗丁啉、莫沙必利等促进胃和肠蠕动的药物。
②而有上腹部疼痛的患者可以给予西咪替丁或者奥美拉唑等降低胃酸分泌的药物。
③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以适当选用硫糖铝、果胶铋等保护胃粘膜的药物。
④对于恶心呕吐明显的患者必要可予以止吐治疗。
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什么症状该如何调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的症状是: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可单独出现或者以一组症状出现。
患者在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先说饮食方面,要不吸烟、不饮酒,不进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进食过于粗糙或者是坚硬的食物,不要进食过于油炸的、油腻的或者是比较粘的食物,不进食太热或者是太凉的食物,多进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不要暴饮暴食。
患者要养成定时定点就餐的习惯,吃饭要细嚼慢咽。建议患者采取少量多餐的办法,每天都可以进餐4至5次,少量多餐。这样可以减少胃肠道的负担,有助于消化不良症状的改善,可以保证每天能摄取足够的营养。
得了功能性消化不良,会有哪些明显的特征呢
在平日的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进餐后肚子腹胀的厉害,吃不进去东西,上腹部有明显的烧灼感等,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表现,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会选择忍忍就过去了,毕竟又不是第一次出现,自己就给自己下了诊断,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但实质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并没有那么简单。
医生要想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一定要有诊断依据,不是说确诊不了就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了。我国一般依据的指南是罗马III诊断标准,主要有四条依据,分别是:餐后饱胀感、早饱感、上腹痛以及上腹部烧灼感,必须包含其中一项或者多项。
除此之外,还可以表现为餐后不适症状,正常进餐量后出现了腹胀,或者因为腹胀太严重没法完成进食任务,这两项中有一项就应该怀疑是否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而有关于上腹疼痛,也有一定的判断标准,首先疼痛至少要到达中度,每周至少出现1次,其次,疼痛不是持续存在的,它的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不会出现在其他的部位,最后,持续的症状不随着排气或者排便后缓解。
当然,并不是说有了这些表现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患者消化不良的症状、程度、频率,精神心理状态,是不是有其他的可能病因。
尤其是对第一次来就诊的患者,需要进行更为详尽的检查,除了要详细的采集病史,还需要进行完整的体格检查,为了排除器质性的病变,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进行胃镜探查,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腹部CT检查。
在进行了种种排除之后,我们需要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治疗。临床上也大部分以经验性治疗为主,如果消化不良的表现主要与进食相关,一般选用促胃肠动力药,最常见的就是吗丁啉;如果消化不良的表现和进食关系不大,最好应该选用抑酸药,比如各种拉唑类的药物,也可以合用促胃肠动力药。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经验性治疗是要有一定的起效时间的,当治疗时间达到2-4周后,症状还没有明显的缓解,这时候,患者应该及时的返院复诊,调整治疗方案或者做下一步必要的检查。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