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有哪些形式
古代诗歌按体裁分成两部分:
古体诗(古风、古诗)和格律诗(五七律、绝,排律,又称新诗)。
古风以时代划分为:先秦古诗(《诗经》)、骚体诗(《离骚》)、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五七言诗(《古诗十九首》)及后人以古风体写的古诗(《将进酒》)、古体律绝(除了不要求格律且韵宽外,基本和律绝一样)等。新诗以字数和格律划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体诗包括哪些
古体诗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体诗的平仄并没有任何规定。汉魏六朝诗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唐以后古体诗受到律诗的影响,平仄上也有了一些讲究。根据这一点,古体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古风,一种是入律的古风。
纯粹的古风的平仄基本上是自由的。不过,唐以后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的时候,有意避免律句,於是无形中造成一种风气,要让古体诗尽可能和律诗的形式区别并来。这样就使古体诗的句子有了某些特点。
前面说过,三平调是古风专用的形式,这成为古风的特点之一。最后三字除了这种三平调以外,其次就是收尾於平仄平;还有比较少见的两种,收尾於仄仄仄或仄平仄。这就是说,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原则。从全句的平仄看,多数句子的节奏不是平仄交替,而是叠平叠仄,这就是说,五古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七古还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的。例如杜甫《岁晏行》: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苦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全诗十八句中,有十五句符合上面所谈的四种三字尾的要求;特别是十个平脚的句子中有七个是三平调,尤其值得注意。符合叠平叠仄要求的有九句。剩下来只有两个律句("今年米贱大伤"和"万国城头吹尽角")。由此可见纯粹的古风的平仄与律诗的平仄有很大的不同。
入律的古风,和纯粹的古风恰恰相反,诗人们尽可能用律句。入律古风之所以和律诗不同,主要在於:(1)句数不定;(2)平韵和仄韵交替;(3)常常是四句一换韵。这种情况,一般只存在於七言古风中。例如王勃《滕马阁》,句子的平仄基本上都合律,简直是两首律绝连在一起,不过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罢了。这种仄韵和平韵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白居易的《长恨歌》基本上就是这种形式,还有他的《琵琶行》和元稹和《连昌宫词》等,都采用这种形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元和体"。
古代诗歌体裁有哪几种
古代诗歌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
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
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
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