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斜面战术(《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反斜面工事是什么意思)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2200

其实反斜面战术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反斜面工事是什么意思,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反斜面战术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什么是反斜面

反斜面战术(《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反斜面工事是什么意思)

反斜面所谓斜面,就是从山顶到山脚的倾斜部分。 就拿敌对双方控制的高地来说,朝向对方的斜面叫正斜面,背向对方的斜面为反斜面。 所谓反斜面的运用吗,那一般是指利用反斜面敌人的炮火死角,直瞄炮火对于反斜面是个摆设,曲射炮打倒反斜面的炮弹死角很多,如大岩石下面啊什么的构筑挖掘出射击工事、屯兵洞、戴顶盖的壕沟,人员基本不暴露在露天,按照日本人的说法这叫洞窟阵地。这一来敌机,敌炮火的杀伤就减少的多得多了。反斜面阵地还有一个用处,就是能够防止敌方抄后路包围,举个粒子,如两座山一前一后,以往敌人用炮火压制住前山让你动弹不得,即撤不下去也没办法支援后山,他再集中兵力把后山一占把你后路一断,前山的人基本死路一条,阵地守不住,人也基本完了。现在你想来这手,首先你炮火也好飞机也好根本压制不住前山的人我主阵地就是面对着后山,你攻后山,行,把你的后背全亮在我前山的枪口下吧。这叫倒打火。当然反斜面阵地不是无懈可击的,要害在于对棱线的控制,谁占领棱线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如果敌人占领了棱线他就可以修正它的迫击炮一个点一个点的把你的火力点敲掉,你毫无还手之力。甚至他还可以调上来几门直瞄火炮,大口径机枪把你封死在掩体里掩护他的喷火兵,爆破手上来干掉你。 以山顶为定点两面都能看到的山顶轮廓就叫棱线 上甘岭之战,志愿军在上甘岭上的坑道防御其实就是经典的反斜面防御,还有通过在设在棱线上的几个观察哨进行反斜面的炮兵火力支援等等 而美军也有成功的攻击反斜面阵地的战斗,当我军棱线丢失的时候,他们以极快的速度全力扑上,使志愿军来不及预警来不及展开兵力占领阵地,直接被堵在坑道里,因为坑道口窄兵力无法展开,两支枪就能把你整连整排封死在坑道里了,就算坑道有拐弯多几个口他一时吃不掉你,但也能耗死你) 还有就是最经典的持续好几天的棱线攻防战,这个包括美军稳扎稳打利用炮火优势逐步控制棱线,而志愿军就死守反斜面阵地拖时间,到夜间新部队(也就是预备队)运动上去重新控制棱线(这个战术在中国对上甘灵战役的宣传中被反复提到,就是白天美军占领阵地,而志愿军晚上反击重新占领阵地,这个阵地就是指棱线),还有就是在棱线攻防战打的最激烈的时候的简易工事紧急修筑办法,进攻的时候几个人推着一个空汽油桶匍匐前进里面装些不容易打坏的什么锹啊铲的还有建筑材料或者半桶水泥沙子土什么的,挡子弹,挡弹片挺管用,到了棱线附近桶一立起来,原来一面已经凿开了个小口另一面也作成了活动的一打开这一下就成了射击工事,十几个这样的工事突然立起来,在对方一不留意的时候就加固棱线阵地,大量增加对方的反击难度,据说这招是南韩部队先发明的 这个图嘛........参考其余两位的啦!嘻嘻!

为什么经典的反斜面工事与步兵三三制战术现在却不常见了

反斜面工事和三三制战术是我国军队曾经非常喜欢使用的战术,这种战术曾经帮助过我国赢得了多场对外战争的胜利。但是现在这种战术却几乎看不见了,而之所以这种战术现在不常见了,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这种战术的建立是基于二战时期和朝鲜战争时期的实战经验中,现在进入信息化时代,战术思想也变了。其次就是步兵三三制战术是步兵在没有坦克装甲车掩护下进行进攻时采用的战术。最后就是目前战争的各种模式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新型模式,所以以前的战术必然要进行革新。

首先就是这种战术的建立是基于二战时期和朝鲜战争时期的实战经验中,现在进入信息化时代,战术思想也变了。要知道在二战时期和朝鲜战争时期,我国军队的武器还并不是那么发达,和美国为首的先进国家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所以不得不采用这种战术,发挥己方的长处,攻击敌方的短处。甚至大规模的采取了夜战和冷枪冷泡运动。

其次就是步兵三三制战术是步兵在没有坦克装甲车掩护下进行进攻时采用的战术。要知道当时的我国军队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先进的武器,坦克部队也不过是苏联卖给我们的T-34/85这种二战坦克。所以这就要求在没有坦克进行掩护的环境下,仅仅依靠步兵对敌方进行进攻。

最后就是目前战争的各种模式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新型模式,所以以前的战术必然要进行革新。现代陆战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模式,首先由我方空军部队夺取制空权,对地方火力点进行打击。然后由我方主战坦克利用自身的重甲强炮,掩护后方步战车快速硬刚到离敌人阵地400米左右的位置。这个时候再根据战况,将步战车内的步兵兄弟们放下来,占领敌人的阵地。

《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反斜面工事是什么意思

己方占据一个山头或者制高点,面向敌人一方的山坡就是正斜面,而背向敌人一侧的则为反斜面,反斜面在战争中最大的用途就是规避敌人的火力打击,保存有生力量并进行有效反击!对于无后座力炮、坦克炮之类的直射火炮而言,由于弹道过于平直,反斜面就是它们难以企及的存在,而对于榴弹炮和迫击炮等曲射火炮,虽然弯曲的弹道能够够得着大部分反斜面区域,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火力死角,并且因为反斜面侦查确认困难,无法准确做目标判定,即使轰炸机完全能够得着,也很难做到有效摧毁。因此在面对火力强大的敌人时,反斜面工事能够有效的弥补火力劣势,减少己方伤亡。

如果要攻占反斜面阵地,最重要的就是占领山头的中脊线,也就是所谓的棱线,处于棱线位置,可以对正反两个斜面阵地都占据居高临下的优势,并且通过观察定位能够有效的确定反斜面隐蔽工事和火力点,在这里设置前沿观察所可以为后方炮兵提供各种准确的目标坐标,指引炮兵一步步修正并摧毁反斜面工事洞口,将敌人堵死在坑道之内,因此在山地争夺战中,山脊棱线的争夺至关重要!

(反斜面山脊线)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所描述的南天门之战(松山战役)中,日军竹内联队依靠山地地形优势构筑起4道防线,其中两道位于正斜面,另一道位于反斜面,还有一道以坚固树堡为核心的第四道防线则处在山后与反斜面成犄角之势,互相支撑。日军当时由于已经失去和炮兵和火力优势,因此就希望在龙文章部队在摧毁占领正斜面表面阵地之后,从坑道内转入反斜面进行隐蔽,待国军冲下山后,利用反斜面工事和山下工事对国军进行前后夹击。然而很不幸的是,龙文章最后带领突击队直接将山体坑道爆破,直接突入最后山下树堡,日军反斜面阴谋也就此落空。

反斜面作战的大规模运用应该是太平洋战争中的日军,面对美国强大的工业化部队和无穷无尽的飞机大炮,日军在东亚战场的火力优势尽失,只能借助于山体反斜面进行负隅顽抗,尽可能的给美军最大程度的杀伤。在硫磺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中,日军都充分利用地形构筑了各种反斜面工事和完整地下碉堡群,让美军付出了近1:1的伤亡,冲绳岛一战,美军在占据压倒性火力优势的情况下伤亡3万余人,成为太平洋战争中单次损失最大的一次战役。

(冲绳岛战役)

而真正将反斜面作战运用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当属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其中最经典的战例莫过于艰苦卓绝的上甘岭之战!当时美军纠集了6万部队,动用坦克近170辆,火炮300多门,飞机3000余架次,对上甘岭这个仅仅3.7平方公里的高地倾泻了近200万发炮弹,山头被削平近两米,但是始终无法前进半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志愿军利用山体构筑了正反斜面相通,各种暗哨火力点完备的地下坑道工事,这些工事配合志愿军灵活机动的战术以及敢打敢拼刺的顽强作风,最终成就了上甘岭的奇迹!

(上甘岭战役地形图)

不过反斜面工事虽然厉害,却也存在天生的弱点,反斜面阵地布置的火炮受限于山体屏蔽,射角狭窄,很难对正面进攻的正斜面的敌人进行有效支援,只能延伸射角对远距离敌人进行压制。因此从战争需求来看,反斜面作战一般是属于劣势被动状态下的被动防御,属于固定阵位的防守作战,无法有效的进行主动进攻,其次反斜面作战一旦被敌人围困,很容易导致缺水断粮,并最终被活活耗死,因此必须在反斜面洞口部署相应的兵力进行防守防止敌人绕后,间接的削弱了正面阵地的兵力部署。(反斜面炮火受限)

而随着现代化作战中强大的钻地炸弹的应用,反斜面作战也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优势,面对美军钻地能力达60米的MOP炸弹,任何反斜面工事都只不过是窗户纸而已,一捅就破!时至今日,现代化的反斜面作战如果没有完整防空火力的支持,也已经很难获胜,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依旧是低强度战争中一个必须点亮的技能点!

(美军各类钻地弹钻地深度)

在山地和丘陵地带战场上经常会出现反斜面阵地,一般我们把高地面向敌人的一面叫做斜面或者正斜面,而背向敌人的一面就叫做反斜面,在背向敌人的山坡上构筑的阵地也就是所谓的反斜面阵地。这种反斜面阵地是非常常见的,许多炮兵阵地都会建立在反斜面上以避免遭到对方炮火的打击,当然也有将步兵防线构筑在反斜面上的,这同样也是出于避免对方火力打击的考虑,一般火力处于弱势的一方经常会采用这种战术。

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据守南天门的日军便将炮兵阵地设在了反斜面上,并将最后一道步兵防线也设在了反斜面上。这样的好处就是虞啸卿的远程重炮兵和轰炸机群无法有效摧毁这些阵地,进而迫使虞师官兵不得不在没有优势火力支援的情况下和日军展开短兵相接的作战,日军本就没有重火力优势,所以这种战斗对于日军来说是占便宜了的。另外日军将炮兵阵地设在反斜面,虽然大大降低遭到虞师炮兵打击的可能,但是也极大的限制了自己的炮兵射界,无法为正斜面的日军提供直接的火力支援,按照龙文章的说法,日军炮兵并不对南天门正面战场实施打击,而是集中火力轰击后面的虞师第二梯队兵力和封锁交通运输通道。

这种反斜面阵地也存在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一旦敌人占领山坡的最高线,即棱线,将形成居高临下的作战态势,可以轻易的发现反斜面阵地上的兵力调动,甚至直接将直射武器部署到棱线上对反斜面阵地进行直接打击,后方的远程曲射火力也可以在棱线观察点的校正下实施精准的打击,所以反斜面阵地是无法实施被动的防御的。其实反斜面阵地更像是一个防炮和防空的掩蔽部,旨在敌人的优势火力下保存有生力量,进而在围绕棱线的争夺中实施积极果敢的反攻。

日军之所以将最后的防线设在反斜面上就是企图和虞师在山坡的棱线附近展开最后的决战,基本上虞师通过强大的火力掩护攻上山顶后,反斜面的日军会立刻发起逆袭,和虞师展开近战,这种情况下由于担心会误伤,虞师的重炮兵火力和其他自动直射火力不会进行射击,这将是一场大规模的白刃战,这往往意味着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日军是极为擅长白刃战的。日军就是想让虞啸卿苦心得来的强大炮兵和空中支援变得毫无用处,战斗重新回到原始的近战,让虞师在南天门流尽最后一滴血!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非常好的一部电视剧。剧中最后一次进攻。团长龙文章在进攻前提前演习。警告国民党的师长如果强行进攻,会被敌人的反斜面工事所摧毁。

反斜面工事就是把机枪口炮眼设置在反斜面的山坡,而不是正面的阻击工事,等敌人翻过山坡,走到另一个山坡的时候。两边的火力点同时射击,给敌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反斜面工事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因为工事修在山的另一边。就不会被敌军的炮弹所打中。能够保存战斗力。等到敌军进攻的时候,再发挥出来。

反斜面工事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被解放军部队应用过。当时美军的炮弹将整个山顶直接削掉了四米。而解放军战士躲在反斜面的猫耳洞中没有被炸弹炸到。从而坚守住了阵地。

为了让你彻底知道啥是作战中的反斜面,我特意画了简易图和一张“吃鸡”截图。

请注意,反斜面是相对敌人进攻方向而定的。正斜面面对着敌人,太暴露,容易被敌人炸。

反斜面敌人看不到我们,当然,我们也看不到敌人,但是我们可以把炮弹、人员、医疗设施等都藏在反斜面,可以为防守阵地的人员提供源源不断的战斗物资和救援。

“吃鸡”游戏截图中,画圈的就是反斜面,很多玩家就是靠着反斜面击杀敌方,若是被敌人击中或击倒,玩家可以躲到反斜面补血或接受队友救助。

“吃鸡”游戏中,你敢站在正斜面和敌人刚枪吗?除非你枪法过硬或有掩体。

为啥现在科技很发达了,很多军队还在使用迫击炮呢?除了携带操作方便快捷外,就是因为迫击炮是对付反斜面敌人的,因为迫击炮打出去的炮弹弹道“很弧”,简直就是“倒U型”弧线,专门为炸反斜面而生的武器。

上甘岭战役中,正斜面不用管,反正咱们也守不住,干脆都躲到反斜面坑道中,等到了晚上,咱们再出击夺回正斜面,等再到了晚上咱们再放弃正斜面躲到反斜面坑道中,反反复复争夺。

反斜面战术最早由日本人发明,最后由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发扬光大。具体的效果有的答案已经说的很好了,我不再赘述,讲点其他的。战争是残酷的,是任何爱好和平的民族都深恶痛绝的,但是确是战争艺术和军事思想的最好催化剂。

单说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在冀中战场上,随着不断抗衡,当时的八路军和日军都发明了自己的战术,并给对手制造了不少困难,其中有名的战术有八路军的地道战与游击战,日军的反斜面战术,而且巧合的是,后来这两种战法都用到了同一个对手身上。

当地的日军从八路军身上学到的地道战和游击战,后来这些日军调防到太平洋诸岛上,由此演化出了坑道战术给美军造成了不小困扰。

而八路军学到的反斜面战术和步炮协同也保留了下来,在解放战争中得到系统普及,在朝鲜战争中又给美军来了漂亮一手。

关于本次反斜面战术和《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反斜面工事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