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战机的眼镜蛇机动是谁创造的)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380

大家好,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战机的眼镜蛇机动是谁创造的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和战机的眼镜蛇机动是谁创造的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世界上第一个做出眼镜蛇机动的人是谁用什么飞机

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战机的眼镜蛇机动是谁创造的)

世界上第一个做出眼镜蛇机动的人是维克多尔·普加乔夫,用的飞机是SU-27战斗机。

眼镜蛇机动:是著名的过失速机动动作,是由前苏联的Su-27战斗机首先试飞成功的。1989年6月在巴黎航展上,前苏联著名试飞员维克多尔·普加乔夫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表演了眼镜蛇机动,震惊全场,因此这一机动动作又被称为“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

机动过程中飞行员快速向后拉杆使机头上仰至110度~120度之间,形成短暂的机尾在前,机头在后的平飞状态,然后推杆压机头,再恢复到原来水平状态。机动时飞机进入的速度约为425公里/小时,飞机以超过148公里/小时的速率减速,然后减速到110公里/小时,这个动作仅使飞机承受3.5~4g的过载,在整个机动过程中,飞机的飞行高度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战机的眼镜蛇机动是谁创造的

毛子宣称是普加乔夫驾驶Su-27原型机完成了第一个眼镜蛇机动并且以普加乔夫的名字命名了,实际上除了毛子和土鳖这种不吹牛就没人理的国家,没人承认这个结论,眼镜蛇是眼镜蛇,普加乔夫眼镜蛇是Su-27配平的一个特殊速度、高度、载重、燃油分配的临界产生的失控,之所以会有这个特性,是因为Su-27系是唯一一种重量集中在两头而不是围绕重心的机体设计(其原因是因为毛子雷达重达1.5吨,所以做了个巨大的尾椎来配平重量,结果两头都重,并且导致了Su-27整体质量过大,尺寸也过大的惨剧),也就是说在复杂点的力学分析里他有两个质量集中点且在最远力臂上,在中央部重量少到若干值(没有导弹。燃油很少,中间基本空了、且前方机炮弹仓空,后面比前面重的时候),在380km时速、高度2000左右做高G就会因为重心过度后移,超过25度AOA时二代机水平的主翼及机身后半失速,发生尾部惯性前甩失控的现象,实际上甩出去对高度速度要求都不严格,但是如果不是在上述特定条件下发生,则接下来就不会自动回复水平做出所谓的“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而是直接发生尾旋坠毁,这个现象和机体气动设计的意图完全无关,所以和靠极高的敏捷性以高AOA迅速抬头并改变飞行矢量的超级眼镜蛇不同,类似于开车打滑失控和主动漂移之间的区别。

并且种种记录表明,眼镜蛇(不是普加乔夫眼镜蛇)这种最基本的尾冲机动在普加乔夫还是液体的时候就有人做过了,在Su-27诞生之前的F-16原型机、瑞典的Saab-35,甚至重达25吨的F4这些二代机其实都可以完成,其中F-16在50年代末的试验阶段就完成过各种失速动作,其中一大部分,例如锥子,落叶,尾钩,都是将近30年后出世的Su-27不可能完成的动作,并且作为一种会严重影响作战性能甚至飞行安全的现象,无论是俄国人还是美国人还是欧洲人,都在飞控里严格限制了速度和攻角之间的比值,使飞行员不能做出超过包线的飞行指令(基于以上原因,真正第一个能拉“眼镜蛇”的机种和驾驶员已经无从查证,按年代来说,Saab-35是最早能做眼镜蛇的机体,至于试飞员是谁,对于没把眼镜蛇当一回事的西方来说,理所当然是不记录的),所以才有传说美机不能做眼镜蛇,其实在没有使用量产机飞控的实验机上,美机能做的动作完爆毛机。而且量产机里的F-18,能够复制Su-35在航展上的所有表演动作。

“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主要有几个动作组成

第第一阶段

1988年,苏霍伊设计局开始了超机动性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苏—27飞机具有未开发的超机动性能。计算、模拟和台架试验表明:飞机可以快速进入90-110度大迎角)。而当时,称为“动力制动”的“眼镜蛇”机动还没有被征服。

第二阶段

空气动力学家B·古特尼克和0·卡里巴布丘克以及主管工程师B·伊万诺夫,为了实现这一超机动动作,作出了巨大贡献。普加乔夫在高空完成了几百个状态的“眼镜蛇”机动试验之后,飞行高度逐渐降低到800-1000米。

第三阶段

1989年,在巴黎航展时,普加乔夫的“眼镜蛇”机动被列入了飞行表演项目,展现于世人面前。整个航空界都为之惊叹。当时,人们都认为,苏—27飞机是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苏霍伊设计局因此成了这次和以后多次航展最受欢迎的参加者。

关于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