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960

到底是四书五经还是四书六经

百姓口中常有“四书五经”的说法,虽不算错,但也并不准确,而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四书六经”。那为什么会有“五经”和“六经”两种说法呢?事实上,无论“六经”也好“五经”也罢都指的是《诗经》、《尚书》、《易经》、《礼记》和《春秋》这五本经,也正是因为就是五本经书,所以在百姓中更多的流传着《五经》的说法。那么在学术上《六经》的说法又从何而来呢,我国古典的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为什么也讲的是《六经》呢,《六经》怎么是五本而少了一本呢?为了更好的说明,首先要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六经》。

何为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但凡提到《六经》是一定离不开《四书》的,二者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南宋大儒、一代国学宗师朱熹从《礼记》中摘出《大学》和《中庸》两篇单独成书,并与《论语》、《孟子》一起合订为《四书》,而后又亲著《四书章句集注》,在国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从阅读的角度来讲,《四书》是《六经》的基础,在充分理解了《四书》以后才可以开卷《六经》,即三字经所述“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而且《三字经》还对《六经》做出了非常精彩的、高度概括性的描述:“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有连山

有龟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著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即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学术界的两种主流解释:

其一:曾几何时,上海某名牌大学的一位著名教授在CCTV某档节目里做过解读三字经的讲座,他对此的解释是五本经书中的《礼》应该是《周礼》和《礼记》两本,所以一共是“六经”,但《周礼》失传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这是一种解释方法,有一定道理,但其漏洞太多,在下不敢苟同。首先,《礼记》本身也是两本,《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三字经:大小戴

著礼记),《大戴礼记》与《周礼》一样也已经失传了,照此推理应该是“七经”才对呀。再者,《易经》本来就是三本,《连山易》、《龟藏易》和《周易》,前二者如今也失传了,那岂不是该说“九经”呢!

其二:这种说法我个人最赞同。在所述的五本经书之外,原本还有一本叫《乐》。这本经书应该是记录古代乐谱(唱腔)和词牌(唱词)的书,可惜在秦帝国统一后的“焚书坑儒”中失传了。在《论语·泰伯篇》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子路篇》有“事不成,则礼乐不兴”,都足以证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尚有《乐》的存在。

此外,多说一句。其实《尚书》也被“焚书”失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汉代时期被捏造出来的伪书。好消息是前两年在一次考古中意外发现了秦朝前的尚书存本。但发现时已经散落成一万多片竹简,而且由于年代久远有很多已经字迹不清了。这些零散的竹简现已在我国某著名大学内进行保护、修复、辨认、整理,相信在将来“正版”的《尚书》一定会重见天日,可喜可贺

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扩展资料:

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中分别讲的是什么内容呢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1、《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中庸》是战国时期子思所作。《中庸》一书,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

3、《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4、《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5、《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6、《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春秋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7、《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8、《周易》相传系西周周文王姬昌所著。《易经》由本文的“经”和解说的“传”构成。“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即卦画)的卦组成,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

9、《春秋》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所著。

《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本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会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比如晋叔向与郑国子产关于铸刑书的书信,其中记录了齐国史官因为保持真实记录而被杀掉的事件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