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师》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懂或体会了什么
《一字之师》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唐朝时一个叫齐己的和尚,学识渊博,能诗善文。
冬天的一个早晨,他刚做完早课,一个小和尚喜形于色点跑进佛堂,连声喊道:“师父,后院的梅花开了,快去观赏!”
齐己一听,立即起身到后园去。进入后园,远远望去,确有几只梅花已傲然怒放。一首咏梅诗脱口而出:“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早梅》诗写好后,齐己把诗拿给一个叫郑谷的诗人看。
郑谷读了《早梅》一诗后,沉思片刻说:“一既为《早梅》,‘昨夜数枝开'这句,不足以点明'早’字,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的好。”齐己听了郑谷的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佩服极了,便口称老师,跪下来虔诚地向郑谷行礼。
其他一些文人,觉得郑谷只替齐己的诗改换了一个字,全诗就显得确切、生动多了,便都说郑谷是齐己的“一字之师"。
体会到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虚心使人进步的道理。
一字之师的历史故事
一字之师的历史故事
一字之师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一字之师的历史故事吧。
唐朝有个法号叫作齐己的和尚,很喜欢写诗,并且写的也很好。
他有个好友郑谷也是诗人,两人很是谈得来。有一次,郑谷来到袁州,齐己和尚便带着自己所做的《早梅》前去拜访他。齐己和尚将诗给他看。郑谷看后称赞道诗写的很好,意境美、情致高。但郑谷却发现有一点有所欠缺,便说早梅是早开的梅花,一般不会开一片,将“数”改成“一”更佳。齐己和尚听后,就像郑谷恭敬一拜,并对他说:改得好啊,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
渐渐的这个故事就变成一字之师,比喻从别人那学到一点东西也是自己的老师。
一字之师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
一字之师原文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一字之师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一字之师的意思及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成语】:
一字之师
【拼音】:
[yīzìzhīshī]
【解释】: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
【出处】:
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举例造句】:
上世纪40年代,历史剧《屈原》中的渔翁的`扮演者张逸生,建议郭沫若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仔细品味后,不仅欣然应允,而且写文章称张逸生为“一字之师”。
【成语典故】:
唐朝有个和尚,法号叫作齐己。齐己和尚很喜欢写诗,写的也很好,可算是所谓诗僧。他有个好友郑谷,也是当时的诗人。因为他们都写诗,自然能谈得来。
有一次,齐己写了一首诗,叫《早梅》,其中有这么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过了几天,郑谷来串门。齐己和尚对他说:"我写了一首诗,你给我看看怎么样?"郑谷看了半天,说:"写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但有一点,你写的是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就是早开的梅花,一般不会数枝开,数枝就是开了一片啦,我觉得应该把数枝改成一枝。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就显得这梅花是早开的梅花。"
齐己和尚一听,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说:"改得好!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因为郑谷只提出一个字的修改意见,但却堪称老师,所以叫一字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