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白云黄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出自哪首诗
出自唐朝诗人高适的《别董大》。
原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
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扩展资料:
一二两句写送别时的凄清景色。“黄云”前着“千里”二字,以见浓云满天密布;“曛”乃落日余辉,“白日”而曰“曛”,以见夕阳西下,天色昏暗。加之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这就不仅巧妙地点出了送别的时间与节令,更主要是写出了送别时天气恶劣,渲染了伤别气氛。
在这凄苦的环境中,征雁却顶风冒雪奋力南飞,一方面见出征雁之凄凉无依,同时又见出征雁为寻求乐土奋斗不息的意志,这样写景,景中含情,使举目凄然中含生气,令人失望中有希望,和后二句似断实续。后两句写对友人的慰勉。
诗人与友人虽然同处困境,但他没有绝望,更不希望友人灰心伤气,因此挥笔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名句。宽慰中含劝勉,言别中寓激励,写得矫健超脱,风流潇洒,一改前两句沉郁格调,使诗意产生了飞跃,形成了豪迈旷达的风格。
千里白云黄曰曛的古诗是什么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出处:唐·高适《别董大二首》
创作背景
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送别的对象董大的身份尚无法确定。敦煌写本《唐诗选》残卷题为《别董令望》,此董令望不可考。有学者认为,董大就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天宝六年春,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天宝六年冬,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全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其一》
全诗如下:
《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