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故事(古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1690

大家好,关于颜真卿的故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古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

颜真卿的故事(古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

扩展资料: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颜真卿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颜真卿的小故事

每一个大家的背后都有我们无法像的努力与艰辛,这些大师背后的成就必是全力以赴努力的成果,颜真卿就是其中之一。

幼年颜真卿,不但能勤学、苦学,还能俭学。父亲的早逝,家境的败落,也迫使他不得不想方设法地以十分节俭的方式学习。

他自知一家人生计的艰难,能省一个钱,绝不多花半个钱。他心头深深地镌刻着母亲给他讲过的故事:父亲当年与伯父元孙一起寄养于他们的舅父殷仲容家,跟随殷仲容学书法,由于家境清贫,缺少纸笔,两人便以黄土和泥涂在墙上,以树枝、石块代笔,在墙上练字,时间长了,他们都练出了一手好字。特别是伯父,不但书法出众,还深知诸家书法之妙。玄宗皇帝曾命他判定数十卷诸家书迹之真伪,他一一辨别得清清楚楚,备受赞赏。他还曾作诗和玄宗,玄宗批答:“翰墨之妙,莫之与先。”20颜真卿也仿效父亲和伯父,墙上涂以黄土泥,以墙代纸,练习书法。墙上写满了,重新涂上黄土泥再写,写满了再涂,涂了再写……日复一日,孜孜不倦,不厌烦,不气馁,不松弛,不懈怠。在气候宜人的春秋两季自不待言,即使赤日炎炎的盛夏三伏天、寒风砭人肌骨的隆冬三九天,也从不间断。

不过,书法归根结底是写字之法,是把字写得好、写得耐看、写得让人赏心悦目之法;而字是要写在纸上的,无纸何以有书法?在墙上、纸上写字,不但会有迥然不同的感觉,也会有大相径庭的效果。以墙为纸,可以练“壁书”,但“壁书”毕竟只是书法的一种,所谓书法,则常指“纸书”;“以墙为纸”虽也可以是为着节俭而采用的练习“纸书”的代替之法,但墙只是能代替,而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纸的。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墙为纸的刻苦练习之后,颜真卿也会在纸上练习书法。

同样,为了节俭,他总是先用淡墨,再用较浓点儿的墨,再用更浓点儿的墨,后用更更浓点儿的墨写,正面写了翻过来在背面写,背面写了再翻过来用浓浓的墨写……这样,通过墨色由淡而浓的变化和纸面的多次翻转,一张纸总能写四遍、五遍,甚至六遍、八遍,直到满纸墨黑,不能再写为止。

颜真卿就是再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成就了自己伟大的一生,他的故事时刻激励着那些在为自己梦想奋斗的人们。

颜真卿有哪些故事

颜真卿的故事:

颜真卿三岁的时候,父亲病死了。母亲只好带着他回到了外祖父家。颜真卿的外祖父是位书画家,母亲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们见颜真卿很聪明,就教他读书写字。颜真卿练起字来很专心,一笔一划从不马虎,一写就是大半天。母亲见儿子练字这样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愁。

喜的是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愁的是家境不宽裕,哪有余钱买纸供他练字呢?3、颜真卿很懂事,见母亲为没钱买纸的事犯愁,就悄悄地自己琢磨开了。一天,颜真卿高兴地对母亲说:“我有不花钱的纸笔了,您别发愁了!”“傻孩子,纸笔哪有不花钱的呢?”

“您瞧,这不是吗?”颜真卿手里举着一只碗和一把刷子,欢快地说,“这只碗是砚,这把刷子当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那……纸在哪儿呢?”母亲又问。颜真卿用手指了指墙壁,认真地说:“这就是纸。不信,我写给您看!”

说完,他拿起刷子,在碗里蘸满了泥浆,走到墙壁前挥笔写了起来。等到墙上写满了字,他又用清水把字迹冲洗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看到儿子有了不花钱练字的好法子,母亲高兴地笑了。由于颜真卿刻苦好学,长大以后,他不但练就了一手好字,而且也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青年人。

颜真卿的成就: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