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中数学概率公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中概率公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高中概率的公式是什么
高中概率统计公式的A是排列。C是组合。
排列,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permutation)。特别地,当m=n时,这个排列被称作全排列。
组合(combination)是一个数学名词。一般地,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为一组,叫作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我们把有关求组合的个数的问题叫作组合问题。
扩展资料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公式口诀:
加法乘法两原理,贯穿始终的法则。与序无关是组合,要求有序是排列。
两个公式两性质,两种思想和方法。归纳出排列组合,应用问题须转化。
排列组合在一起,先选后排是常理。特殊元素和位置,首先注意多考虑。
不重不漏多思考,捆绑插空是技巧。排列组合恒等式,定义证明建模试。
关于二项式定理,中国杨辉三角形。两条性质两公式,函数赋值变换式。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排列组合
高中数学概率计算法则
高中数学概率计算法则主要为概率的加法法则
概率的加法法则为:
推论1:设A1、A2、…、An互不相容,则:P(A1+A2+...+An)=P(A1)+P(A2)+…+P(An)
推论2:设A1、A2、…、An构成完备事件组,则:P(A1+A2+...+An)=1
推论3:若B包含A,则P(B-A)=P(B)-P(A)
推论4(广义加法公式):对任意两个事件A与B,有P(A∪B)=P(A)+P(B)-P(AB)
扩展资料:
高中数学概率计算法则还有条件概率的计算:
条件概率:已知事件B出现的条件下A出现的概率,称为条件概率,记作:P(A|B)
条件概率计算公式:
当P(A)>0,P(B|A)=P(AB)/P(A)
当P(B)>0,P(A|B)=P(AB)/P(B)
乘法公式
P(AB)=P(A)×P(B|A)=P(B)×P(A|B)
推广:P(ABC)=P(A)P(B|A)P(C|AB)
全概率公式
设:若事件A1,A2,…,An互不相容,且A1+A2+…+An=Ω,则称A1,A2,…,An构成一个完备事件组。
全概率公式的形式如下:
以上公式就被称为全概率公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概率计算
高中概率公式
概率计算公式有四种: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条件概率、贝努里概型。
概率公式如下:
1、古典概型:P(A)=A包含的基本事件数/基本事件总数=m/n;
如果一个随机试验所包含的单位事件是有限的,且每个单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均相等,则这个随机试验叫做拉普拉斯试验,这种条件下的概率模型就叫古典概型。
2、几何概型:P(A)=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
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或度数)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为几何概型。
3、条件概率:P(A|B)=Nab/Nb=P(AB)/P(B)=AB,包含的基本事件数/B包含的基本事件数;
条件概率是指事件A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发生的概率。条件概率表示为:P(A|B),读作“A在B发生的条件下发生的概率”。若只有两个事件A,B,那么,P(A|B)=P(AB)/P(B)。
公式中P(AB)为事件AB的联合概率,P(A|B)为条件概率,表示在B条件下A的概率,P(B)为事件B的概率。
4、贝努里概型:Pn(K)=Cn*P^k。
贝努里概型它是一种基于独立重复试验,满足二项分布的概率模型,它的基本特征:
①在一组固定不变的条件下重复地做一种试验。
②每次试验的结果只有两个:事件发生或不发生。
③每次试验中,相同事件发生的概率均一样。
④各次重复试验的结果是相互独立的。
概率简介:
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或机率、可能性,是数学概率论的基本概念,是一个在0到1之间的实数,是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度量。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叫做该事件的概率。它是随机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量度,同时也是概率论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人们常说某人有百分之多少的把握能通过这次考试,某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这都是概率的实例。但如果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是1/n,不是指n次事件里必有一次发生该事件,而是指此事件发生的频率接近于1/n这个数值。
好了,关于高中数学概率公式和高中概率公式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