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术后放弃 为什么手术后放弃医保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3890

外科医生为什么要把很多手术都安排在同一天

作为在医院的一名工作人员,刚开始我也不理解外科医生把很多手术安排在一天的做法,但是当我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后,我才知道其中的原因,下面和你分享。

为什么手术后放弃 为什么手术后放弃医保

在很多医院里面,外科医生都是一天安排好几台,甚至超过十台手术的。看到这里有人就会突出疑问了“为什么非要在同一天手术,不能分开做吗?这样不累吗?分开两天做精神状态好,对医生对患者不是更好吗?”

外科医生表示:人在手术台,锅从天上来。开玩笑啦。其实真实的原因是这样的,无规矩不成方圆,外科医生也是有工作制度的,对于大医院来说,手术的科室众多,有普外科,肝胆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血管外科,乳腺外科,心胸外科等等。每天有几十台,甚至上百台的手术,但是每个医院手术室的数量是有限的,为了合理分配手术室,更好地利用手术室。

在这个医生的专属手术日,这个医生的患者手术则可以排在第一台,如果不是,则需要等别的医生做完了,这位医生的病人才能做手术。

所以,如果在非手术日做手术,就很难掌控时间,为了能够自己掌控时间,很多医生都选择在手术日这一天,把所有能够做手术的病人,都在同一天做。

那除了手术日,外科医生其他时间都干什么去了,是不是休假了,出去玩耍了?这里,我只想说,真相往往是残酷的。在经过一天10几台手术高度工作强度之后,外科医生在其他非手术日还要做很多事的。

1、病房工作

门诊看病人后,有些病情比较重的病人,需要收入院治疗,所以医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病房。病房写病历,记病程,开医嘱,管病人等。

2、教学工作

很多医院都是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医生还承担着教学的任务,需要去大学里讲课,病房带教和示教,负责见习生、实习生、研究生、轮转医生和进修医生的带教工作。

3、医学科研

医生晋升职称,不仅要医术好,科研水平也要高,所以很多医生除了看病治病,还需要搞科研,做课题,搞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等等。

总而言之,每个医生都有专门的手术日,医生一般选择在手术日这一天尽量多做手术,其他时间用于教学,科研,门诊等等。

既然都说到了外科医生,我最后再给大家说说外科医生的手术日常好了,看完或许你就知道为什么外科女医生那么少了,没有惊人意志力和体力还真不能在外科待下去。

另外,再告诉你一些有关外科医生的秘密:

1、为什么外科医生很多都是胖子?

外科医生,手术台上,有尿不能撒,有屎不能拉,饿了没得吃,是常有的事情。凡是外科医生都有两大绝招,一是能够憋尿憋屎,上手术台前尽量拉光,二是特别能吃,耐饥。手术开始前,往往吃得很饱。所以外科医生,大多是胖子。

2、一天5台手术的外科医生:太累,想回农村

一位来自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一名普通外科主治医师,因一条朋友圈动态受到广泛关注。这条朋友圈动态内容是:“连续36小时班,5台手术——我要回农村,吃饭饭去。”

这位外科医生表示:燕大夫说:“发那条朋友圈,确实是因为太累了,不过回农村是开玩笑的。”

一连上班上了36个小时,做了5台手术,先后接诊了8位患者,这之间休息的时间加起来不到4个小时。这是这位外科医生的日常更是绝大部分外科医生的缩影。

3、要坦然面对各种奇葩各种奇臭

一位外科医生曾给一个结肠穿孔的病人的急诊手术。病人结肠穿孔已经四天了,打开肚子,病人的整个肚子里全是大便,这种大便,比拉出来的大便臭多了,因为里面还混有组织腐败的臭味,就是那种死人臭,真是奇臭无比啊。整整四个小时,四个医生四个护士,在这种奇臭无比的环境中手术。

手术中主刀医生手套破了,手指上的臭味反复洗都洗都洗不掉,不放弃的他反复10几次涂了维E乳膏(气味很香)后洗手,妄图去除臭味,照样奇臭无比。最后,他放弃了洗手去臭味……

当外科医生得了癌症,他们为何都选择放弃治疗

你可有听说过“死亡质量指数”?

这一指标如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广受关注。

《经济学人》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英国位居全球第一,而中国大陆排名倒数第十。

"科技发展到今天,医生面对最大的问题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死掉。"不得"好死"——这可能是现在最被我们忽略的幸福难题。

1

1999年,巴金先生病重入院。

一番抢救后,终于保住生命。

但鼻子里从此插上了胃管。

"进食通过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里。"

胃管至少两个月就得换一次,

"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

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

长期插管,嘴合不拢,巴金下巴脱了臼。

"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巴金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

可是他没有了选择的权利,

因为家属和领导都不同意。

"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

哪怕是昏迷着,哪怕是靠呼吸机,

但只要机器上显示还有心跳就好。

就这样,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

他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2

"不要再开刀了,开一个,死一个。"

原上海瑞金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朱正纲,

2015年起,开始四处去"拦刀"。

他在不同学术场合央求医生们说,

"不要轻易给晚期胃癌患者开刀。"

现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一到医院,

首选就是开刀,然后再进行化疗放疗。

"就是先把大山(肿瘤主体)搬掉,

再用化疗放疗把周围小土块清理掉。"

这种治疗观念已深植于全国大小医院,

"其实开刀不但没用,还会起反作用。

晚期肿瘤扩散广,转移灶往往开不干净,

结果在手术打击之下,

肿瘤自带的免疫系统受到刺激,

导致它们启动更强烈的反扑,

所以晚期胃癌患者在术后几乎都活不过一年。"

而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多都采用"转化治疗",

"对晚期肿瘤患者一般不采取切除手术,

而是尽量把病灶控制好,让其缩小或慢扩散。

因为动手术不但会让患者死得更快,

而且其余下日子都将在病床上度过,

几乎没有任何生活质量可言。"

所以,朱正纲现在更愿称自己是"肿瘤医生",

外科医生关注的是这次开刀漂不漂亮,

肿瘤医生则关注患者到底活得好不好,

"这有本质的区别。"

3

美国是癌症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

当美国医生自己面对癌症侵袭时,

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选择的呢?

2011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穆尤睿,

发表了一篇轰动美国的文章——《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

"几年前,我的导师查理,

经手术探查证实患了胰腺癌。

负责给他做手术的医生是美国顶级专家,

但查理却丝毫不为之所动。

他第二天就出院了,再没迈进医院一步。

他用最少的药物和治疗来控制病情,

然后将精力放在了享受最后的时光上,

余下的日子过得非常快乐。"

穆尤睿发现,其实不只是查理,

很多美国医生遭遇绝症后都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医生们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

可是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

他们选择的不是最昂贵的药和最先进的手术,

而是选择了最少的治疗。"

他们在人生最后关头,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

"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

被东开一刀,西开一刀,

身上插满各种各样的管子后,

被挂在维持生命的机器上……

这是连惩罚恐怖分子时都不会采取的手段。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医生同事跟我说过:

如果有一天我也变成这样,请你杀了我。"

一个人失去意识后被送进急诊室,

通常情况下家属会变得无所适从。

当医生询问"是否采取抢救措施"时,

家属们往往会立马说:"是。"

于是患者的噩梦开始了。

为了避免这种噩梦的发生,

很多美国医生重病后会在脖上挂一个"不要抢救"的小牌,

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时不要被抢救,

有的医生甚至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

"这样‘被活着’,除了痛苦,毫无意义。"

英国一老妇为体面死去在胸口刺“不要抢救”文身

4

2005年,80出头的学者齐邦媛,

离开老屋住进了"养生村",

在那里完成了记述家族历史的《巨流河》。

《巨流河》出版后好评如潮,获得多个奖项。

但时光无法阻止老去的齐邦媛,

她感觉"疲惫已淹至胸口"。

一天,作家简媜去看望齐邦媛。

两个人的对话,渐渐谈到死亡。

"我希望我死去时,是个读书人的样子。"

最后一刻仍然书卷在手,

最后一刻仍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

最后一刻眉宇间仍然保持一片清朗洁净,

以"读书人的样子"死去,

这是齐邦媛对自己的期许。

你呢?

如果你是绝症患者,

当死亡不可避免地来临时,

你想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人世?

5

何谓死亡质量?就是指病患的最后生活质量。

英国为什么会这么高呢?

当面对不可逆转、药石无效的绝症时,

英国医生一般建议和采取的是缓和治疗。

何谓缓和治疗?

"就是当一个人身患绝症,

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

便采取缓和疗法来减缓病痛症状,

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让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完满有尊严。"

缓和医疗有三条核心原则:

1、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

2、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

3、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英国建立了不少缓和医疗机构或病房,

当患者所罹患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时,

缓和医疗的人性化照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基本人权。

这时,医生除了"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症状的办法"外,

还会向患者家属提出多项建议和要求:

1、要多抽时间陪病人度过最后时刻;

2、要让病人说出希望在什么地方离世;

3、听病人谈人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

4、协助病人弥补人生的种种遗憾;

5、帮他们回顾人生,肯定他们过去的成就。

……

肝癌晚期老太太维多利亚问:"我可以去旅游吗?"

医生亨利回答:"当然可以啊!"

于是维多利亚便去了向往已久的地方。

《遗愿清单》剧照

6

我们死亡质量为什么这么低呢?

一是治疗不足。

"生病了缺钱就医,只有苦苦等死。"

二是治疗过度。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

尤其是后者,最让人遭罪。

北京军区总医院原肿瘤科主任刘端祺,

从医40年至少经手了2000例死亡病例。

"钱不要紧,你一定要把人救回来。"

"哪怕有1%的希望,您也要用100%的努力。"

每天,他都会遭遇这样的请求。

他点着头,但心里却在感叹:

"这样的抢救其实有什么意义呢!"

在那些癌症病人的最后时刻,

刘端祺经常听到各种抱怨:

"我只有初中文化,现在才琢磨过来,

原来这说明书上的有效率不是治愈率。

为治病卖了房,现在还是住原来的房子,

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给人家交房租……"

还有病人说:"就像电视剧,

每一集演完,都告诉我们,

不要走开,下一集更精彩。

但直到最后一集我们才知道,

尽管主角很想活,但还是死了。"

病人不但受尽了罪,还花了很多冤枉钱。

数据显示,很多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

有时,刘端祺会直接对癌症晚期病人说:

"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

结果病人家属投诉他。

没多久,病人卖了房来住院了。

又没多久,病床换上新床单,人离世了。

整个医院,刘端祺最不愿去的就是ICU,

尽管那里陈设着最先进的设备。

"在那里,我分不清‘那是人,还是实验动物’。"

7

2014年世界卫生大会决议,死亡质量也是不可忽略的人权之一。

前不久,79岁的琼瑶在Facebook上发表了属于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

向众人宣示了自己的人权。

无论生了任何重病,她都——

不动大手术,

不送加护病房,

绝不能插鼻胃管,

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

一切,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

她说能够为自己的离去方式做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8

我国台湾在“死亡质量指数”调查中排第六,位于亚洲之冠。

台湾是全球最先实行临终关怀体系的地区之一。

在大家都避谈死亡的时候,台湾将临终关怀扩展到了殡葬业。

如今,台湾社会流行生前为身后做准备,和专业的殡仪服务公司签订契约,安排身后事。

提倡“生前契约”的观念,企图摆脱传统低俗而欠庄重的丧葬方式,

也提供民众在生前能决定自己理想丧葬模式的选择,让社会不再逃避面对死亡。

台湾著名女作家曹又方,曾经就为自己举办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快乐生前告别式”。

在抗癌三年之后,她在为自己举办的告别式上说到:

“这辈子已活得够本,人生既要好好的活,也要好好的死”。

她特别嘱咐参加的朋友们,绝对不能哭,要快快乐乐的来参与她的生前告别式,

对于朋友的怀念之语,她要在生前听到,而不是等到她死后才说。

9

台湾有“生前契约”,北京有“秋叶服务”。

临终关怀,安排身后事,最重要的就是为自己选择一个安详的“家”。

秋叶服务为您达成心愿,电话预约专车免费上门接送,

陪您看遍北京所有陵园,直到您找到自己满意的长眠之地。

专业人士全程为您讲解,提供最合理的参考意见。

折扣墓价、精美礼品、代金券多项优惠让你享有最低价。

在人生的最后一程,有秋叶陪伴,让死亡成为人生完美的句点。

为何要放弃治疗(为什么有的医生建议放弃治疗)

如果有一天医生告诉你,建议放弃治疗,原因可能是肿瘤已经不能控制了,也可能是肿瘤已经大面积转移了,又或是肿瘤没有特效药

作为患者,我们每次都会听从医生的建议,医生说忌什么口就忌什么口,医生不让吃凉的,就绝对不吃凉的,但是到了这个阶段,我们似乎有些犹豫了,不知道到底听还是不听,因为这个决定很可能会影响生与死!

我们先来看看医生为什么会建议放弃治疗呢?原因如下:

1.癌变程度较重

不同类型和恶性程度的患者治疗原则差异很大。例如,乳腺癌、肺癌、恶性淋巴瘤等,即使在晚期,也有一些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如胰腺癌、肝癌等晚期疗效相对较差。因此,明确病理的选择和预后是非常重要的。

2.经济能力弱

癌症的治疗很烧钱的,而且晚期治愈的希望非常渺茫,这就得需要好好考虑了。如果家境一般,很可能面临人钱两空的局面,这就不太提倡了。而如果家境尚可,则需要跟主治医生多沟通,详细了解后再选择积极治疗,积极遵从医生的指导,配合医生。

3.太痛苦

曾经就有很多人,在治疗前,就交代了,如果治疗太痛苦,就宁愿放弃治疗,因为不想在人生的最后,还遭受如此的痛苦。这种情况,在治疗的同时,需要多使用减轻痛苦的疗法,同时,如果太过于痛苦,可以考虑放弃治疗。

4.患者年龄大

患者的年龄太大,或者身体状态不好。要知道化疗有严重的副作用,如果身体状态好可以扛一扛,但是如果身体状态不好,可能某一项指标的异常就能要了命。还有一些手术,虽然很多手术已经是微创手术了,但每次手术对于患者来说都是一次“打击”。

案例:

一则小故事,一位男子30岁死于结肠癌,等到医生告诉他放弃治疗时,他和妻子实际上感觉到的是一种解脱。

男子对妻子说:如果能给我一点时间,对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我要去巴黎,我想吃很多奶酪和奶油沙司,喝好酒,再举行一个盛大的party,我还想静静地坐在海边,坐在花园里看小鸟。

所以这一刻,仿佛放弃才是最好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