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法门寺地宫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法门寺地宫的知识,包括法门寺地宫有什么特点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法门寺地宫是在何时封闭的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四月,懿宗举行了唐朝最后一次迎奉佛骨活动,年底僖宗诏令将佛骨送还法门寺。次年正月初关闭了塔下地宫石门,从此地宫封闭,再没有被打开过。直到1987年4月,封闭了一千多年的神秘地宫之门,才被重新打开。
法门寺地宫有什么特点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扶风县法门镇。据传法门寺始建于公元68年,周魏以前也叫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公元前486年,佛祖释迦牟尼圆寂之后,他的弟子们用香木焚烧了他的遗体。等大火熄灭以后,在灰烬中发现了许多圆珠一样的结晶体,还有一节手指骨、4颗牙齿和一块头盖骨等,称之为“舍利”。从此,舍利就被视为佛门的圣物,而那节没有焚化的手指骨就称作“佛指舍利”。200年后,称霸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为弘扬佛法,把舍利分载于8.4万个宝函,由僧众分送世界各地。东汉灵帝时期,虔诚的佛教徒们带着佛指舍利来到我国陕西,恰逢扶风镇上光芒万丈,汉灵帝视为吉兆,大喜之下令工匠造地宫秘藏佛指舍利。地宫是我国佛塔构造特有的一部分,用以瘗藏佛舍利、佛的遗物、经卷等法物的密室。它不同于古印度把佛舍利藏在“刹竿”里的做法,是与我国古代的深藏制度结合的产物。
唐代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的显赫地位,以7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朝佛教、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8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
874年正月初四,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迎请佛骨在唐末越演越烈并达到高潮。所谓迎请佛骨,就是每隔30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宫中的佛骨迎入长安城皇宫瞻仰。自874年迎骨请佛骨之后,地宫关闭,与世隔绝1000多年之久。法门寺在唐代也曾遭到过厄运,唐武宗在845年大规模灭佛,史称“会昌法难”。他曾下令毁掉佛指骨舍利,但此前,寺僧们已经准备了几件佛指骨舍利的影骨,即仿制品,用以搪塞君命,而把如来佛真身指骨秘藏起来。而且从此地宫就再未被打开过。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4字于山门之上。法门寺地宫由踏步、平台、隧道和前、中、后三室组成。全长21.4米,虽然面积仅31.48平方米,但却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地宫。地宫中有制、储、饮一套精美的金银茶具,这是我国所知时间最早、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也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这套茶具是唐僖宗亲自使用过的鎏金茶具,还附带有银火箸、银坛子、结条笼子等,分别对应了唐朝宫廷茶道的全过程,完全印证了陆羽写的《茶经》中的有关内容,用实物讲述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而世上仅存的佛指骨舍利就在地宫的密龛里,共有4枚。地宫后室的土层挖开后,就有一个密龛显露出来,密龛里藏着一个包裹,里面又是一个铁函。那个沉甸甸的宝函里套着一重又一重的宝函。直至第七重,里面是镶满珍珠的金质宝函,宝函里是一座宝珠顶小金塔。纯金塔打开后,金座子上有个像手指一样的银柱子,上面还有白花花的东西。这就是第一枚佛指舍利,但是一件仿制品,命名为“特级一号”。第二枚佛祖舍利珍藏于地宫汉白玉灵帐中的盝顶铁函。一般开启八重宝函,是完全按照碑文的记载来进行的。但是这只铁函,碑文却没有任何记载。启开木盒,盒内是彩绢,当取开最后一层彩绢时,发现鎏金银棺。
银棺左右两侧,各雕一位守卫银棺的金刚力士,左执剑、右执斧。整个小银棺置于金棺床上。第二枚佛指舍利就置于鎏金银棺内,命名为“特级二号”。第三枚佛指舍利藏于地宫后室北壁秘龛内,一只锈迹斑斑的铁函,打开铁函,里面是一枚45尊造像盝顶银函。银包角檀香木函内为嵌宝石水晶椁子。椁盖雕观世音菩萨及宝瓶插花,椁身四面皆雕文殊菩萨坐像及莲座、花鸟。水晶椁子里又是一个壸门座玉棺,玉棺里面又是一枚佛指舍利,命名为“特级三号”。这枚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呈现乳黄色,一面有一些霉点,还有一个非常细小的裂纹;三面俱空,一面稍高,骨质细密而有光泽。在日光灯下,似有灵怪异彩。经鉴定,这枚才是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第四枚佛指舍利发现于阿育王塔中。阿育王塔全称汉白玉浮雕彩绘阿育王塔,由塔刹、塔盖、塔身、塔座4部分组成。铜铸塔刹,葫芦状,安置于盖心。塔盖为9层棱台,由上而下逐渐变大,每边刻一圈如意云头二方连续图案。
塔内放着一座宝刹单檐铜塔。铜塔为模铸成型,平面呈方形,分作塔基、塔身、塔刹部分。塔基为须弥座,其外有三层渐收的护栏,每面护栏正中有弧形踏步。铜塔内盛放银棺一枚。棺体下有两层台座,上层台座四周錾出一圈仰莲瓣,下层四周镂空成壸门。当这口银棺的棺盖被启开后,又一枚佛指舍利出现了,被命名为“特级四号”。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骨真身是世界上唯一的佛教圣物,法门寺将因此成为世界佛教朝拜的圣地。法门寺地宫还发现有熏香品9件。据地宫内《物帐碑》记载,唐懿宗奉佛的香炉3件,唐僖宗供养的香囊两枚。这是唐代皇帝在宫廷使用熏香器的明证。在法门寺地宫开启前,对秘色瓷一直有各种说法,有认为秘色指的是一种釉色的隐秘,也有人认为是对一种颜色的叫法。地宫物账碑中记载,以及13件秘色瓷器珍品的发现,为人们揭开了这个谜团。唐朝时我国的丝绸织物已发展到一个高峰,地宫中的丝织品就成了很好的佐证。这些物品多是历代皇后所供奉的,其中还有武则天的“武后绣裙”一件。地宫《衣物帐》碑,全称《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罗列着地宫里2499件文物清单。该碑文详细记载了懿、僖二宗、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夫人、诸头等皇室戚贵、内臣僧官供奉佛指真身舍利的金银宝器、衫袍衣裙等,是至今首次发现的唐代衣物帐碑。碑文物主清楚,名称罗列明晰,有标重类注,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以及衣物宝器名称、制作工艺、衡制、纺织服饰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981年8月24日,法门寺宝塔半边倒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适逢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重见天日,其中包括最重要的“佛指舍利”。1987年5月8日,第一枚舍利被发现;5月9日深夜,发现第二枚;5月10日0时6分,发现第三枚佛指舍利;5月12日,在原旋转地宫前室的阿育王塔中发现第四枚佛指舍利。1994年11月29日至次年2月28日,为促进中泰人民友谊,应泰国国王、僧王之请求,经中央政府批准,佛指舍利首次离境,用专机护送到曼谷,供泰国广大佛门信徒瞻拜85天。
法门寺地宫的重大意义
贮佛骨修塔建寺地宫仿帝王陵寝
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法门寺地宫,是一部追溯历史文化的佛教“史记”,也是一幅再现佛教圣地的历史画卷。如何解读,则必须透过历史的隧道,深入了解塔的渊源,进入幽邃的法门寺地宫。
塔,音译作窣堤婆,或译作塔婆、浮屠,意译作高显处,为佛教特有之建筑。著名学者黄卓越称,中国东汉前,没有塔这种建筑类型。而塔在印度的起源,一说是就是源于佛祖涅盘后的舍利,弟子们建造了三层佛塔埋葬舍利。最初的佛寺,以塔为中心,四周用堂、阁围成方形的庭院。法门寺就是因痉贮佛骨而修塔,因修塔而建寺,因名塔寺。
地宫,则是中国佛塔构造特有的一部分,用以瘗藏佛舍利、佛的遗物、经卷等法物的秘室。它不同于古印度把佛舍利藏在“刹竿”里的做法,与中国古代的深藏制度结合。因系盛唐皇家寺院,法门寺地宫,又与帝王陵寝的地下宫殿相仿。
宗教旅游内涵吸引信徒朝拜进香
众多游客来到古老的法门寺地宫,只能排成单行,鱼贯而入。记者眼中的地宫,在清幽灯光照射下,尤显神秘。1987年,法门寺扩建重修宝塔再建的地宫,由踏步、平台、隧道和前、中、后三室组成的地宫。导游介绍全长21.4米,虽然面积仅31.48平方米,但却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地宫。
法门寺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如地宫珍宝的出土、佛指舍利赴泰国、台湾等,均由其内在的价值引起轰动,参与法门寺考古发掘的韩金科说:法门寺文化景区开发利用很不够,名不符实。
“法门寺亟需进一步开发,成为集世界僧众朝拜、文化交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旅游景区。”参与陕西省战略决策,力荐建设法门寺文化景区,拉动陕西旅游东线产业的韩金科,在分析中国旅游大省陕西的旅游点后说:秦兵马俑博物馆、汉阳陵、乾陵等,都属于历史文物,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绝大多数游客不会再来第二次。然而,宗教旅游点则有其特殊的地位及人文内涵,能吸引信徒和游客多次朝拜、瞻仰、进香、参观。
陕西的宗教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优势,特别是佛教,不但寺院多,而且等级高,在全球佛教徒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法门寺文化景区建设总工程师郑毅说:法门寺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利用法门寺地下出土文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建设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将成为佛指舍利安奉供养和瞻礼中心和二十一世纪世界佛教文化中心。
地宫放大百倍可容二千人盛大佛事
走进由李祖原设计的合十舍利塔,进入148米高的佛塔下,感觉空间宽阔,郑毅介绍:地宫面积广达5000多平方米,较古法门寺神秘地宫大了100多倍,可容纳2000多人在其中活动。室内大厅建筑面积2.4万多平方米,可容纳2万多人举行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合十舍利塔地宫灯具隐藏得非常高明,在将灯具埋设于建筑结构的进深处,使灯具与建筑溶为一体的同时,也避免了眩光。步入地宫,根本觉察不到身在地下,此时地宫正厅的大日如来佛像跃然眼前,坐高7米圆雕錾铜贴金的佛陀,金碧辉煌。
合十舍利塔地上11层,地下一层,塔内自上而下供奉法、报、化三身佛像。给记者的感觉是塔上与塔下浑然一体,只能用佛教术语,形容地宫予人强烈的印象:“空间为三身、三世诸佛,菩萨的宇宙法界……”
梦幻与神秘地宫多元文化交流对话
大日如来佛像之南为真身舍利,正前的中心藻井。记者观察到用半圆雕方式,匠心独具做出可开启的錾铜贴金莲花。郑毅说“合十舍利塔天轴与地轴交汇点,即塔下地宫就安奉佛祖舍利”。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供奉于宝函之内,位于地宫中心,逢重大佛事活动可用电动液压升降机通过顶部莲花中心藻井开启装置,升至一层供僧众瞻礼。
法门寺地宫出土时,真身舍利伴有三枚影骨。影者影现之意,喻真身舍利是天上之月,而影骨则表水中之月,是唐代所制的替代品,分别被安置于地宫的前、中、后三室及后室下方的秘龛内。
冉冉升起的佛舍利,只在好莱坞电影中才看到的神秘之事,屡屡在地宫中出现。“地宫之下,还有地宫”。一路参观的的记者同行笑称:当遇到不可推测的原因时,地宫下的地宫,刹那间打开,护法高僧手棒佛祖真身,降落最隐秘的地宫……
新建的地宫,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防地震、防腐蚀、防爆炸、防盗窃等功能。据悉,为了保护这“象征着国泰民安、和谐安康”的佛家最高级别中国国宝,陕西省政府还特批一个至少百人以上的武警中队,长年驻守保护。
梦幻与神秘地宫,将吸引众多佛教徒和游客前来,感悟佛家文化精髓,达到合十舍利塔设计大师李祖原曾说的境界:法门寺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佛文化乃法门寺之核心,建设法门寺成为21世纪世界佛文化中心,以实践全球化中多元文化“交流”与“对话”之时代使命。
法门寺地宫和法门寺地宫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