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完整的一句话是怎么说的
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翻译: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出自:《不食嗟来之食》戴圣〔两汉〕
完整句子: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翻译: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释义:
1、黔敖:春秋时期齐国的贵族。
2、奉:同“捧”,端着。
3、执:拿。
4、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语气词,喂。
5、予:我。
6、斯:这地步。
扩展资料“不食嗟来之食”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那饥饿的人之所以不吃黔敖的食物,是因为黔敖一副傲气,视穷人为猪狗,他的施舍带有侮辱性。
中国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要脸,树要皮……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精神的重视。
即使是在今天,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在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
廉者不食嗟来之食 的上一句是什么
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上一句是: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完整句是: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大概意思是: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知廉耻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比喻品行高洁,不苟且求得。
盗泉:古泉名,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北。盗泉之水:比喻以不正当手段得来的东西。见《淮南子·说山训》。嗟来之食:带侮辱性的施舍。见《礼记·檀弓下》。
扩展资料:“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于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哗的《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
《后汉书》是一部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汉书》
不食嗟来之食的完整句是怎么样的
完整句是: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意思是: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出处:《礼记.檀弓下》
戴圣〔两汉〕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译文:
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瞪着眼睛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
扩展资料:
注释:
1、黔敖:春秋时期齐国的贵族。
2、食:给吃,喂养。给……吃。
3、蒙袂:用衣袖遮着脸。袂,衣袖。辑屦:身体沉重迈不开步子的样子。辑,拖。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鞋。蒙袂辑屦:用衣袖蒙着脸步拖拉。
4、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双眼无神)
5、奉:同“捧”,端着。
6、执:拿。
7、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语气词,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