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话童谣(正宗苏州话童谣)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121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苏州话童谣,以及正宗苏州话童谣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苏州或太仓的民歌童谣

苏州话童谣(正宗苏州话童谣)

铛铃铛铃马来哉

隔壁大姐转来哉

买点啥格小菜

茭白炒虾,田鸡踏死老鸹

老鸹告状,告被和尚

和尚念经,念被观音

………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天天山海经》童谣(苏州话)

大清老早,掼只书包;份量蛮重,作业要交;昨日夜里,老早困觉;节目再好,遥控器上交;为啥大人,比伲逍遥?(大人旁白:伲小辰光,没有看格!)等大长大,抱牢里困觉!七点钟出门,伲最勤劳;公交车上,牛奶面包;学堂升旗,大家立好;bpmf,全要记牢;课间休息,不好乱跑;中午吃饭,胃口蛮好;就是味道不及好婆烧的,好!看见老师,真有礼貌;铅笔橡皮,能用就好;互相攀比,没有必要;身心健康,顶顶重要;帮助同学,不作兴乱打小报告;读书卖力,赛过帮爷娘赚钞票!

苏州吴地童谣有哪些

吴地童谣

(一)

上海有个小瘪三,手拿小洋伞,身穿茄克衫,前山不走走后山,跌得屁股粉粉碎,挂个电话两零三,请个医生猪头仨,票子看了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看看不来哉,快点送到上方山。

从前上海人是看不起苏州人的,这让我们苏州人心里很是不舒服。两地相隔不远,上海人凭啥看不起苏州人,回过头来想想那时我们苏州人的生活是比不过上海人。上海有大世界,南京路上,好白相的东西要比苏州多得多。但我们苏州人也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上海人到苏州来听评弹原汁原味,十里洋场上的丝绸还是我们苏州的,苏州靠近太湖,有山有水,还有天下第一的园林,上海人有啥可以骄傲的,你们上海有啥了不起,上海滩上生产小瘪仨,形状猥琐,衣衫褴褛,摊台摊到脚沿跟上。这首童谣也算是抓住了上海人的小辫子,“上海小瘪仨”也成了我们童年时代童谣人物走廊里的经典人物,直到今天,许多童谣我已经忘记,但这一首还牢记在脑海里。站在今天来看,这首诙谐的童谣,实在是太狭隘了,苏州有苏州的特色,上海有上海的优势,啥人也用不着看不起啥人。

(二)

王先生,蹲野坑,呒不草纸喊爷娘,有仔草纸弄白相。

小时候在农村,小朋友突然大便急了,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找个有坑的能避风的地方脱下裤子就拉,拉完才发现,草纸呒不,于是就声嘶力竭地喊爷娘,爷娘听见叫声把草纸拿来,急急得回去做事情了。小孩却还蹲在那儿,做事情一点也不带紧,拿仔草纸一门心思弄白相,直到小狗把他的屎吃完了,开始舔伊屁眼了,他才开始揩屁股。儿歌所反映的是儿童的做法,却常常用来讽刺那些做事磨烊功的成人,生产队时期,我们村的张阿毛,人家锄麦垄一天一亩地,他锄地一天三分地,队长对他很有看法,于是人家一天十二分人工,张阿毛只能拿七分人工。一个大男人一天只拿七分人工,就连一般的妇女都不如,难免会被人看不起,于是我们小孩在上工和下工的时候时常会当着他的面唱“王先生蹲野坑,呒不草纸喊爷娘,有仔草纸弄白相。”这首童谣尽管有点不上台面,但在今天还有它的激励意义,做事体不能像“王先生”,凡事要带紧,尤其是在生活节奏非常快的今天。

(三)

小麻子,拉车子,拉着一粒西瓜子,炒炒看,炒了一镬子,吃吃看,吃了一台子,拉拉看,拉了一裤子,到黄天荡里去汰裤子,看见一顶破帽子,戴戴看,活像个叫花子,被网船上人戳着一篙子。

从前的生活太苦了,凭着想象过日脚,丰富的想象是童谣创作的营养,它既反映了儿童的天真浪漫,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色。从一粒西瓜子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生活的落迫。那还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我们手里没有铜钿,嘴巴馋得不得了,茅草根也往嘴里嚼。

印象中我们追着一个满脸麻子的换糖老人,希望能用破鞋子、尼龙纸换点糖,老人小气,只给我我一点点,我们还要讨饶一点,老人不理我们,吹着竖笛走人,我们满村的孩子,跟在屁股后,极尽奚落之能事,我们高唱着这首儿歌,麻子仁厚,最后还是给我们分了每人一颗彩糖,我们吃着这糖,觉得格外的甜。我想今天的巧克力也吃不出这样的味道来。

(四)

掂掂撮撮,芝麻蜡烛,新官上桥,掮倌夹肉,夹脱哪只小王脚壳。

以前结婚新郎新娘坐的都是轿子,这气派绝不亚于今朝坐奔驰的感觉。气派一点的坐八抬大轿,但大多数人坐的都是四抬大轿。新郎要去迎娶新娘也得坐轿子,新郎身体结实,体重也不轻,上得轿来,抬轿人也就辛苦了,这结婚的规矩可多了,去迎取的路程再长,中间是不能有停留的,而且中途轿夫再累也不能换人,如果停留或换人,不论是男方或者是女方都要骂山门,所以轿夫是辛苦的,为了让新郎新娘芝麻开花节节高,高堂红烛喜洋洋,再多的苦也受得。轿夫最苦苦在上桥,轿杠夹肉,肩膀红肿,所有脚趾的趾关节都酸疼,象被夹脱一般。童谣所反映的就是这一种情形。我小时候看见过一次人家用轿迎取新娘的婚礼,后来轿子被船取代了,轿夫成了摇堂船的堂倌,堂倌就要比轿夫抬轿轻松多了,已没有了那么多繁琐的规矩,把橹的捻绷的分两班,三里五里一换,就少了轿夫的夹肉之苦,但这首童谣依旧被我们传唱着。

(五)

吃光用光,身体健康,离天横塘,不喊冤枉。两记耳光,掀到里床。

计划经济时代,时常是寅吃卯粮,会精打细算的人家,勉强能够细水长流,而多数人家的粮食是青黄不接。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人过日子是大手大脚,他们的人生主张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的日脚明朝再讲。我们村里的陆阿夯就是典型,冬至前夕,把家里所有的糯米都辗成了面粉,全部做了糕点,女人转来,很生气,把正在喝酒的陆阿夯打了两记耳光,陆阿夯酩酊大醉,哪里弄得清到底是怎么回事,拿着酒杯居然在场上唱起了《双推磨》,几个老好婆,也都围着他说,拎弗清啊,拎弗清啊!于是陆阿夯又唱起了这首儿歌,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会唱这首儿歌的。现在陆阿夯是不在人世了,但不知怎得,一唱起这首儿歌,我就会想起陆阿夯,陆阿夯,这是一个多么具有魏晋色彩的农民。有时想想,陆阿夯要是活到今天,这两记耳光是无论如何可以免哉。

(六)

阿姨长,阿姨短,阿姨头上顶只碗,碗里有块萝卜干,吃煞吃弗完。

理想状态的生活,就是有着源源不断的食物,但在二十年前,这样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更多的人是在为了肚子而疲于奔命,更别说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了。那个时候,农村人的要求也并不高,只要天天有吃不完的萝卜干就满足了,但到了年终,生产队的帐册上,大多数的人家都是透支,于是天天有得吃萝卜干也成了梦想。只能用竹筷到咸菜缸里挑几根咸菜过饭,有时把酱油放入饭里吃,再奢侈一点就是掘块猪油饭里一搅和,就成了上等佳肴了。现在的孩子是再也不相信这样的童谣了,但写出来少能让我们回忆回忆过去,比照比照今朝,告诉人们,好日脚还在后头。

续:

姑苏小吃名堂多,味道香甜软酥糯。

生煎馒头蟹壳黄,老虎脚爪绞连棒。

千层饼、蛋石衣,大饼油条豆腐桨。

葱油花卷葱油饼,经济实惠都欣赏。

香菇菜包豆沙包,小笼馒头肉馒头。

六宜楼去买紧酵,油里一氽当心咬。

茶叶蛋、焐熟藕,大小馄饨加汤包。

高脚馒头搭姜饼,价钿便宜肚皮饱。

芝麻糊、糖芋艿,油氽散子白糖饺。

鸡鸭血汤豆腐花,春卷烧卖八宝饭。

糯米粢饭有夹心,各色浇头自己挑。

锅贴水饺香喷喷,桂花藕彩海棠糕。

臭豆腐干粢饭团,萝卜丝饼三角包。

蜜糕方糕条头糕,猪油年糕糖年糕。

汤团麻团粢毛团,双酿团子南瓜团。

酒酿园子甜酒酿,定胜糕来梅花糕。

笃笃笃笃卖糖粥,小囡吃仔勿想跑

赤豆粽子有营养,肉粽咸鲜味道好。

鸡头米、莲子羹,糖炒栗子桂花香。

枣泥麻饼是特产,卤汁豆腐干名气响。

观前街,卖痴呆:大官卖侬痴,大款卖侬呆,俏姐卖侬俏,瘪三卖侬瘪;现买尽多送,要赊随我来;不怕侬不还,白道黑道有干爹。虎丘阿妹卖白兰,枫桥阿婆卖青菜;乡下阿哥卖苦力,庙里菩萨卖未来;政府大门朝南开,里面供着财神爷……

[苏州玄妙观]

苏州玄妙观,东西两判官,

东判官姓潘,西判官姓管;

东判官手里拿块豆腐干,

西判官手里拿块老卜干;

东判官要吃西判官手里的老卜干,

西判官要吃东判官手里的豆腐干;

东判官勿肯拨西判官吃豆腐干,

西判官勿肯拨东判官吃老卜干。

[两只羊]

东边过来一只羊,

西边过来一只羊.

一道来到小桥上,

你呀不让我,我呀不让你,

一道掉到河中央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康铃康铃马来哉,噶壁大姐转来哉。买点啥个小菜?茭白炒虾,田鸡踏杀老wo,老wo告状,告备和尚,和尚念经,念备观音,观音买布,买备姐夫,姐夫关门,关着一只苍蝇,苍蝇扒灰,扒着一只乌龟,乌龟搽屁,搽了我格手里,摊了奈个嘴里。

鸡鸡头,蓬蓬飞,

一飞飞到稻田里,

稻田里厢吃白米.

大清老早,掼只书包;份量蛮重,作业要交;昨日夜里,老早困觉;节目再好,遥控器上交;为啥大人,比伲逍遥?(大人旁白:伲小辰光,没有看格!)等到长大,抱牢里困觉!七点钟出门,伲最勤劳;公交车上,牛奶面包;学堂升旗,大家立好;bpmf,全要记牢;课间休息,不好乱跑;中午吃饭,胃口蛮好;就是味道不及好婆烧的好!看见老师,要有礼貌;铅笔橡皮,能用就好;互相攀比,没有必要;身心健康,顶顶重要;帮助同学,不作兴乱打小报告;读书卖力,赛过帮爷娘赚钞票!

乌龟(音居)上街头,生意闹稠稠,尖锥尾巴橄榄头,胡椒眼睛骨溜溜。大乌龟哪哼叫?嘎!嘎!小乌龟捺哼叫?叽!叽!大小乌龟一淘叫,客客气气问你老板讨个铜板买药料,药杀乌龟开年勿来讨。

嗯呀嗯呀踏水车,水车盘里一条蛇,游来游去捉蛤蟆,蛤蟆躲勒青草里,青草开花结牡丹,牡丹娘子要嫁人,石榴姊姊做媒人,杏花园里铺行嫁,桃花园里结成亲,爹爹交我金桂子,姆妈交我水红裙,水红裙浪多个裥,裥裥全是玉蜻蜓,长手巾掼房门,短手巾揩茶盏,揩得茶盏亮晶晶,倒杯茶来请媒人,媒人说得三间园堂四间厅,络里晓得一间草棚两头门。

笃笃笃,买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子你格肉,还子你格壳。

老伯伯,洋钿借一百,开年还你九十九,打得你屁股扭勒扭。

正月初一吃圆子,二月里放鸽子,三月清明去买青团子,四月蚕宝宝上山结茧子,五月端午吃粽子,六月里摇扇子,七月莆扇拍蚊子,八月中秋剥剥西瓜子,九月登高去打梧桐子,十月剥开枣红小桔子,十一月太阳头里踢毽子,十二月年底搓圆子

吃味道来尝味道,天堂美食勿勿少,采芝斋的西瓜子,苏式糖果味道好。黄天源,糕团店,大方糕来寿桃糕。枣泥麻饼数木渎,卤汁豆腐干吃得你馋老老

这个经典的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外婆买条鱼来烧。

头勿熟,尾巴焦,盛在碗里吱吱叫,吃拉肚里豁虎跳。

跳啊跳,一跳跳到卖鱼桥,宝宝乐得哈哈笑。

笃笃笃,买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兹你格肉,还兹你格壳。

可惜吴侬软语就快失传了,现在的大街小巷哪还有正宗的苏州话,不要说小苏州,就是一些老苏州讲出来的也没那个原味了,而且有些音根本就不会发了或者说是发音不准,只能在苏州话里夹杂着些普通话.现在的小孩子从小受到普通话的普及,本土方言就不会讲了,是很悲哀的事情.多看看苏州电视台的山海经节目对训练我们的苏州话还是很有益的.至于上海,上海人一概瞧不起嘴里不说阿啦,侬的所谓的外地人,别说苏州,全国各大城市就没被上海瞧得起过.关于这个,建议去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一篇名为上海人的文章,深刻剖析了上海人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缺失.

正宗苏州话童谣

传承苏州话很重要,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很有必要保护好苏州话。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正宗苏州话童谣,欢迎大家阅读。

正宗苏州话童谣一

轰隆轰隆烧狗肉

狗肉香,请先生

先生吃仔烂肚肠

15、炒,炒,炒黄豆,

炒好黄豆翻被头

16、金锁银锁

嘎啦啦一锁

正宗苏州话童谣二

嘛嘛驮,吃果果

爹爹转来割耳朵

称称看,尼斤半

烧烧看,三大碗

爷一碗,娘一碗

还有一碗挺勒门角落里斋罗汉

罗汉勿吃荤

买个面筋囫囵吞

妈妈驮,吃果果,

爹爹转来割耳朵,

称称看,两斤半,

烧烧看,三大碗,

倷一碗,俚一碗,

门角落里斋罗汉,

罗汉勿吃荤,

豆腐面筋囫囵吞。

称称看两斤半

烧烧看三大碗

爹一碗娘一碗

一碗门角落里敬罗汉

罗汉勿吃荤

油豆腐塞肉囫囵吞今朝礼拜三,

我去买阳伞,

丢掉三角三,

转去做瘪三,

打杂电话三零三,

寻个医生猪头三,

吓的我逃到天平山,

前山不翻翻后山,

跌得屁股粉粉碎。

今早礼拜三

上海下来个小瘪三

身穿白缎衫

手拿黑阳伞

走到半路途上肚皮痛的不来山

请个医生猪头三

配个药嘛陆陆三

铜钿用掉三分三厘三

正宗苏州话童谣三

今朝礼拜三,

我去买阳伞,

丢掉三角三,

转去做瘪三,

打杂电话三零三,

寻个医生猪头三,

吓的我逃到天平山,

前山不翻翻后山,

跌得屁股粉粉碎。

今早礼拜三

上海下来个小瘪三

身穿白缎衫

手拿黑阳伞

走到半路途上肚皮痛的不来山

请个医生猪头三

配个药嘛陆陆三

铜钿用掉三分三厘三

正宗苏州话童谣四

嗯啊嗯啊踏水车,水车里响有条蛇

游来游去捉行蟆,行蟆盘勒青草里

青草开花结牡丹,牡丹娘子要嫁人

石榴姐姐做媒人,桃花园里铺行嫁

梅花园里结成亲,爸爸喊我水红菱

姆妈喊我响铃铃,长手巾,揩房门

短手巾,揩茶盆

揩得房门茶盆亮晶晶格亮晶晶

嗯啊、嗯啊踏水车,

水车盘里有条蛇,游来游去捉蚢姆,

蚢姆叛勒青草里,青草娘子结牡丹,

牡丹娘子要嫁人,石榴姐姐做媒人,

杏花街上铺行家,桃花街上结成亲。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苏州话童谣和正宗苏州话童谣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