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学科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策略可以从规范使用化学语言、树立化学基本观念、培养化学学习能力、重视化学实验能力、培养化学价值观念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用微观的视角看待物质结构和变化、用特定的语言进行表达、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Abstract:
Applicationoftheeducationalfunctioninchemistryteachingtocultivatestudents'coreaccomplishmentsistherequirementofquality—orientededucation,whichissignificantinimprovingstudents'comprehensivequalities。Teachersshouldattachimportancetothedifferencebetweenchemistryandtheothersubjectsandadoptcorrespondingteachingstrategiestocultivatetheircoreaccomplishments:normalizingthelanguageofchemistry,establishingthebasicconcepts,cultivatingthelearningability,emphasizingtheirexperimentingabilityandfosteringtheirchemistryideaofvalues。Meanwhile,teachersshouldguidestudentstoviewthestructureandchangeofsubstancefromthemicro—angle,toexpressinaspecificlanguage,andtoexploreknowledgethroughexperimentingmethodssothatstudents'chemistrycoreaccomplishmentscanbestrengthenedinawell—roundedway。
Keyword:
juniormiddleschoolchemistry;coreaccomplishment;teachingstrategy;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应积极改变以应试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积极利用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结合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七章中“常见的碱”这一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深入探索。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通过训练和实践锻炼而获得的能力和技能,核心素养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通过化学学习表现出来的具有学科特性的综合品质,其核心素养内涵包含三个方面:知识、能力与价值观(见图1)。
初中阶段,虽然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只占总化学学科知识的较少部分,但它是学生为学习化学知识而打基础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学生是否具有独立的化学学习能力、是否正确树立对待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对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
二、化学教学对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要掌握一些化学知识和能力,它更是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表现形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重视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掌握化学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独特作用。
一是要用微观的视角看待物质结构和变化。
化学是从原子、分子等微观的视角来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要学好化学,既要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又要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化学。由于学生无法观察到物质微粒的运动及其变化,因此,老师应当善于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演示物质微粒的反应变化,让学生建立起微观的概念,注重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世界。
二是要用特定的语言进行表达。
化学学科具有自身特定的表达语言,化学符号作为国际通用符号,既是表示物质结构和化学变化过程的符号,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每个符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精炼的化学语言既能表示物质的组成,又能表示物质化学反应的过程、反应现象和反应结果。因此,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化学语言,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
三是要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
化学以实验为基础,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规律,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也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化学基本理论教学,更要重视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验证化学结果,对学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规范使用化学语言
化学语言作为学生认识化学、学习化学知识的基本载体。对于初次接触化学学科的初中学生来说,要顺利学好化学知识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从一开始就必须掌握正确、规范的化学语言,不但能正确读写,而且要会正确运用。面对内容繁多的化学语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求规范、准确、严谨地使用化学语言,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使用化学语言的习惯。但是,仍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太注重化学语言的规范运用。例如,一些教师习惯说“1个氢氧化钠分子中含有1个钠原子”。因为氢氧化钠是离子化合物,不存在分子,这样运用化学语言不够规范、严谨,如果让学生学习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就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化学教师应重点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化学概念、化学名词等进行分析和比较,为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从细小处入手,来规范学生对化学语言的正确使用,并加强对学生的检查指导。
(二)树立化学基本观念
化学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树立科学全面的、化学学科特有的基本观念,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打好基础。
一是培养学生的微观观念。化学学科是从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及变化规律,只有从微观的角度,才能发现物质的变化规律和特性,才能掌握化学反应的本质。许多学生感到化学学习困难,与其没有树立微观的学习观念有重要关系。因此,让学生建立微观的学习观念,并注重把微观的观念与宏观观念相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二是建立守恒观念。物质守恒是化学中的重要规律,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必备的基本观念,只有从物质守恒的观念来学习和认识化学,才能有效解决化学问题。特别是对于许多化学计算问题,利用物质守恒思想方法就容易解决。守恒的思想方法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维方法,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物质守恒的思想观念并在学习中做到一以贯之,并在此基础上把守恒思想方法拓展到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体积守恒、浓度守恒等知识点中。
(三)培养化学学习能力
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其他学科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其特殊之处。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如常用的学习方法有:比较、类比、分类、分析、归纳、推理等。要提高化学学习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正确方法的基础上,自主来构建化学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例如,在“常见的碱”这节课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从宏观、微观、化学语言上认识碱的性质,可创设如下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1)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NaOH和Ca(OH)2溶液,再分别滴入几滴CuSO4溶液,观察有现象发生。(2)在烧杯中放入适量NaOH溶液,再倒入适量CuSO4溶液,然后分析两种溶液中是哪几种离子相互发生了反应?哪些离子没有参与化学反应?(3)写出情境(2)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说明蓝色絮状沉淀是由哪种离子生成。通过运用情境(1)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从宏观上观察碱与盐反应的性质;情境(2)是从微观(离子)角度分析碱与盐反应的本质;情境(3)的书写化学方程式是从化学语言的角度,掌握碱与盐两种反应的本质特征。这样就能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和“碱溶液+盐溶液→新盐+新碱”这一知识点。
(四)重视化学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化学课的实验能力不仅是一种操作技能,它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形成化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要注重为学生创造实验的条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要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实验流程。
例如,为了探究“NaOH与CO2能否进行化学反应”,可设计如下系列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1)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适量NaOH和澄清的石灰水溶液,再分别通入CO2气体,来观察实验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结果。可看到有NaOH的试管中没有明显变化,无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而有石灰水溶液发生混浊,说明发生反应;(2)在试管中放入适量Na2CO3固体,然后加入适量蒸馏水,观察溶液变化情况。可以看到Na2CO3固体溶化于水中,由此推断出在(1)的实验中NaOH与CO2发生化学反应可能生成Na2CO3,但是该物质溶于水,所以没有明显现象;(3)检验是否生成Na2CO3。在实验(1)中的溶液中滴入适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生成,通过观察可看到有气体生成说明Na2CO3和HCl反应生成CO2,由此可证明:“NaOH与CO2能进行化学反应”。
(五)培养化学价值观念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态度和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等世界观、价值观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初中化学教材和课标要求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绿色化学思想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念,让学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树立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学思想等。例如,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可以用NaOH与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进行反应。教材标明的是能看到生成蓝色Cu(OH)2沉淀,但是如果CuSO4溶液浓度过低,溶液中就会出现绿色沉淀。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就不能正确分析这个现象。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掌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教学要求,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求一篇初中化学论文1000字谢谢!
化学论文三聚氰胺的假蛋白原理及鉴别
摘要: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了三聚氰胺的有关性质,我深入探究了近日奶粉事件中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并根据其性质探究出在家中即可鉴别三聚氰胺的方法。通过研究,使我更加深入的认识了三聚氰胺,也了解了生产奶制品的内幕。
关键词:三聚氰胺、假蛋白原理、凯氏定氮法、溶解度。:
正文:
前言:近日的“三鹿奶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根本原因就是奶粉中的添加剂“三聚氰胺”。
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究竟用意何在?如何利用简单的实验来鉴别三聚氰胺呢?这些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这些知识对于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都是有必要进行研究的。“奶粉事件”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导致了许多婴儿中毒并患有肾结石。通过查阅资料、理论分析和实验得出:1、添加三聚氰胺是利用了假蛋白原理,从而降低成本,欺骗消费者。2、家庭可用类似降温结晶的方法,检测出三聚氰胺,降低中毒的可能。
主体与讨论:三聚氰胺,化学式C3H6N6,简称三胺,又叫2,4,6-三氨基-1,3,5-三嗪、1,3,5-三嗪-2,4,6-三胺、2,4,6-三氨基脲、蜜胺、三聚氰酰胺、氰脲三酰胺、蛋白精。
一、假蛋白原理:牛奶和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主要是因为它能冒充蛋白质。
食品都是要按规定检测蛋白质含量的。但商家为谋取暴利,给牛奶掺入大量的水,这样蛋白质含量就会降低。于是商家就利用了蛋白质监测方法上的漏洞,蒙混过关。
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平均含氮量为16%左右。由于直接对蛋白质进行检测太复杂,因此食品工业上检测牛奶蛋白质含量被定为国家标准的是凯氏定氮法。原理很简单:蛋白质含有氮元素,用强酸处理样品,让蛋白质中的氮元素释放出来,测定氮的含量,就可以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经计算得出,三聚氰胺的含氮量为66.7%,含氮量为蛋白质的四倍多,白色无味,是理想的蛋白质冒充物。鲜牛奶的国家标准是100毫升≥2.95克,各个品牌奶粉中蛋白质含量为15-20%,蛋白质中含氮量平均为16%。以某合格牛奶蛋白质含量为3%计算,含氮量为0.48%,某合格奶粉蛋白质含量为18%计算,含氮量为2.88%。而三聚氰胺含氮量是牛奶的139倍,是奶粉的23倍。每100g牛奶中添加0.1克三聚氰胺,理论上就能提高0.625%蛋白质。有人估算在植物蛋白粉和饲料中使测试蛋白质含量增加一个百分点,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所以掺杂后不易被发现。
奶粉有毒是因为其中含有的三聚氰胺,可能是在奶粉中直接加入的,也可能是在原料奶中加入的。
这就是所谓的“假蛋白原理”。
二、家庭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
三聚氰胺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因此可以利用三聚氰胺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利用类似降温结晶的方法,对三聚氰胺进行粗略检测。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家庭检测三聚氰胺的小实验
[实验日期]2008-12-2[实验员]刘琳
[实验目的]通过不同奶粉的对照实验,确定出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
[实验仪器和药品]四个玻璃杯,两块黑布,筷子,冰箱,三鹿奶粉(找邻居家借的),红星奶粉,热水,清水,一杯冷水。
[实验步骤及现象]
1.取等量的红星奶粉和三鹿奶粉分别放入两个玻璃杯中,分别向两个杯中加入等量等温的沸水(比平常冲奶粉的水要少一些),用筷子充分搅拌两杯牛奶,使牛奶完全溶解。观察两杯牛奶无明显差别,红星奶粉的颜色略微深一点。分别给两杯牛奶的外壁贴上标签,以便辨认两杯牛奶。
2.将两杯牛奶同时放入冰箱,待牛奶静置降温一小时。
3.将两杯牛奶取出,仔细观察两杯牛奶,发现三鹿奶粉杯底有少量沉淀,红星牛奶无明显变化。
4.准备好一个空杯,将一块黑布罩在其中一杯牛奶的杯口上,用手把布紧紧固定,将杯子倒置,让牛奶透过黑布过滤到空杯里。用同样的方法,使用另一块黑布对另一杯牛奶进行过滤。
5.过滤完毕,将两块黑布进行对比。发现三鹿奶粉的黑布上有少量白色块状固体,红星奶粉的黑布上无明显固体出现。将黑布合上,用清水反复进行冲洗。打开,三鹿奶粉的黑布上仍存有少量白色晶体。将白色晶体倒入一杯冷水中,固体沉入水底。
[实验解释及结论]三聚氰胺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在冷却热的三聚氰胺溶液后会有三聚氰胺的固体析出,为白色晶体,密度大于水。因此三鹿奶粉中过滤出的沉淀很可能是三聚氰胺。在家中可以用这种方法监测出三聚氰胺。
[实验评价与讨论]这是一个难度不大、不需要专业仪器、每个人都可以做的生活实验。它惟一需要的是平静的心态和仔细的观察,而不是很深的理论知识或者过硬的实验操作水平,而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还是无法排除其他物质的可能,不能有力地证明沉淀就是三聚氰胺。前景在于还是可以有效的防止饮用添加三聚氰胺的奶制品,使人们的生活多一份保障。
通过研究三聚氰胺的有关性质,提高了我提取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对化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评论|102
2013-08-3118:31热心网友最快回答
浅谈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化学课程社会生活
摘要:化学与生活互动能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
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教育的重大改革,它为中小学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而素质教育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坚持教好化学知识的同时,应不断地把已有的或新接受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社会实际相联系,给学生以“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与改造社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最终达到他们主动、深入地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中学化学课本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常识的教育内容,对这些内容加入挖掘、整理、补充、丰富,然后生动地介绍给学生,不失时机地把社会生活研究与化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与社会生活研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以化学史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堂讲授中增加一些化学史的内容,不仅仅使教师讲来娓娓动听和学生听宋津津有味,而且使学生对化学概念理论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易于理解,加强记忆。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如: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的热情,包括:求实、批判、创新等内涵。如:化学的发展史,尤其是我国的化学发展史,从拉瓦锡的燃烧学说到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到我国的杰出制碱科学家候德榜,到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李远哲。以伟人的事迹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鼓励他们求实创新。
二、以化学工业内容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接触社会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有许多与化学工业有关系的内容,这些内容若不能很好地加以处理,而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就会很枯燥、乏味,也不能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来,更不能由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高中课本中的工业问题主要有:硫酸工业、硝酸工业、炼铁工业、炼钢工业、水泥工业、铝的冶炼、氯碱工业、石油产品概述、煤的综合利用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深入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因为他们对工业生产了解很少(尤其对大型企业知之更少)。在进入工业内容学习时,先让学生在已有的对工厂的认识的基础上去预测所学内容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原料及其处理、运输、厂址选择、副产品及其应用、环境污染及其应对措施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大而庞杂,但若能全面(即使是粗略的)考虑也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更多地接触生活,了解社会。当然,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安排一些当地的化学工业考察或观看录像等手段。
三、把化学教学与社会生活常识相联系,着力提高学生化学兴趣
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特点,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如中学教材中《卤素》一章中讲到由氯气可以制漂白自来水的漂白粉、碘的酒精溶液可以用以消毒、氢
氟酸可用于雕刻玻璃、氟化钠可以用来杀灭地下害虫、溴化银可应用行照相技术、碘化笋可用于人工降雨等,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展开来,介绍它们的其他用途。
在介绍与社会生活内容相关联的化学知识时,还应适当地去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用化学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甚至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如中学课本中讲到硫酸钡可用于钡餐,可以问学生钡餐喝卞去在医院里是如何检查的,为什么可以在X光下检查胃及消化道是否发生病变,硫酸钡对人体是否有毒,硫酸钡最后怎样排出体外的等,从而激发他们去观察去思想去调查。
四、以环境保护知识教育为契机,使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已迫切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也成了“十五”国家发展计划讨论中极为重视的一个话题。虽然中学生尚不能去全面理解臭苎空洞的变大会有什么危害,长江三峡建设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内陆学生也无法真正懂得赤潮的形成及其后果。但是我们通过可以接触到的一些化学知识来丰富他们的思路,增强他们的意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如在讲到化肥知识时可以从已有的知识设问他们;为什么农田不能多依赖无机肥、土壤改良的措施,在硫酸及硝酸工业教学中可以问他们何为酸雨,酸雨的危害有哪些,从而进一步阐述人为什么要进行尾气吸收,为什么尾气处理在解决了环境问题的同时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等。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此类问题更丰富,与生活更贴近,如白色污染问题、毒品问题、无铅汽油问题,以及近年来发现的英国的疯牛病问题,比利时的二恶英问题等。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适时地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社会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贡任感。
五、结合课本,介绍高新科技的发展,激励学生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作贡献
化学与其他理工科一样,作为自然科学,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社会却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具有时代气息,能结合时代要求。在生活中我们常可以接触到一些新产品和新材料,我们可以适时地鼓励学生去了解这些产品或材料的组成部分、合成、制造方法、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副作用。比如日常生活中塑料包装代最初生产出来时,以它方便、快捷的作用深得人们的青睐,而目前其降解难的问题却深深困扰着人们,多鼓励学生去作一些深层次的探讨。
结合社会生活的化学教学,才不致于脱离生活,不致于培养出只会读书的“人才”。我们在教学中应适时地适当地启发学生去关心身边的事,关心他们生活生存的空间,提高综合素质,使其成长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入。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教好初中化学
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是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而设定的。实践证明,用新理念贯串于教学实践当中,确实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起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在贯彻执行新理念的过程中,我认为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新知识的再学习能力。大家知道,对于知识的学习,不在于学生能接触到多少知识量,而在于学生能消化掌握了多少知识量。只有通过在有针对性地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新知识,即通过“温故”而后才能更好地“知新”,从而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达到和完成初中阶段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进而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具备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一、解题过程中要处理好知识的再延伸以及和固有知识间的联系 在解题过程中要用已获得的知识来完成对题目的解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