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此俱寂还是万籁此都寂,哪个是正确的
“万籁此都寂”和“万籁此俱寂”都正确。
一、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一作:竹径)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都寂一作:俱寂;但余一作:惟闻)
二、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三、出处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的意思
万籁无声的解释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词语分解
万籁的解释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响声;一切声音万籁有声。;;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万籁俱寂详细解释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南朝齐谢朓《答王世子》诗:“苍云暗九重,北风吹万籁。”唐杜甫无声的解释没有一点声音无声无息详细解释.没有声音。《庄子·知北游》:“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三国魏曹植《七启》之一:“画形於无象,造响於无声。”唐韩愈《送孟东野序》:“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俱寂"还是"万籁此都寂"
有块三绝碑比较有名.上面所写不一,再说古书许多诗版本都多.
一绝:唐朝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绝:宋朝书法家米芾书写。
三绝:清朝名家穆大展刻碑。
此诗与原诗比改了五个字:
1、原诗为“初日照高林”,而此诗为“初日明高林”。
2、原诗为“曲径通幽”,而此诗为“竹径通幽”。
3、原诗为“万籁此俱寂”,而此诗为“万籁此都寂”。
4、原诗为“唯闻钟磬音”,而此诗为“但馀钟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