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940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在书中提出了关于意志和表象的关系,提出了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1)人的躯体也是自我意志的表现。

(2)动物的各种活动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3)植物的活动也受生存意志的支配

(4)整个大自然以及无生命的事物也不例外

(5)理性及表现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现

(6)知识也是意志的工具

认为表象和意志虽然是同一的,并且共同构成世界,但意志是决定性的,任何表象都只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又无所不在的欲求。

就是因为人类的意志太过强烈,对于外界的欲望无穷无尽,欲望得不到满足会痛苦,得到了满足又会空虚,觉得无聊,于是人生就在得到和得不到这两种情绪中徘徊,因此人的一生注定是痛苦的。

叔本华的理论无疑引起了当时许多文学家,心理学家的注意,他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瓦格纳十分欣赏他的作品。莫泊桑也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

人生为什么会是痛苦的?这也有一个原因,叔本华认为这是由于人本性就存在着利己的思想,一切都是从自己角度出发,自己好才是好的,别人的好都是不好的;表面上的那些良好的道德行为都是为了自己,一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名誉,一个是由于社会道德的法律要求,这些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让自己趋利避害的,本质上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道德。

其实叔本华的利己观点属于他提出的关于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之一,其他两个动机分别是恶毒和同情。

他认为恶毒是人的本质,所以才存在着人的妒忌心和幸灾乐祸,妒忌那些有成就的或者本来是令人尊敬的人物,那些一起不道德的行为都是出于将幸灾乐祸实施的过程,人类的礼仪和风度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黑暗的一面,恶毒是人类内心的本质,一切非道德行为都出于这两种情况。

那什么是同情呢?

它的表现是公正和仁爱,不去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他认为同情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是非常少见罕有的,也因此人们会对那些道德行为产生敬意,因为它的本质是感同身受,将他人的痛苦视作自己的痛苦,并且可以深刻体会到别人的悲伤无助痛苦。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行为动机都是出于这三种:利己、恶毒、同情。

他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哲学家,至今他的理论学说还影响着很多人,虽然他是悲观主义哲学家,理论也大多具有悲观消极的色彩,但是他并不希望阅读他的作品的人变得悲观和消极,相反,正是因为知道了世界的本质,了解人生的意义,才可以顺其自然的过好日子,如果经历了好的,叫精彩,经历了不好的那也叫体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的意志和表象怎么理解

意志和表象的理解:人们的先天认识只有时间、空间和因果律,而这些东西都只在表象间发挥作用、形成联系,和意志本身无关。感性、知性和意志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体化,一切表象的存在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其一是感性和知性,其二是意志。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最为著名的作品,出版于1819年。1844年,该书的增补本出版。

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四个主要方面,这就是: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归纳、总结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可以由下面几句话来描述:人生即意欲(或称之为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

叔本华认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认识本质,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质。他说:“我们决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无论我们怎样进行探究,我们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称。我们就像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找不到入口,只能有时粗略描绘一下城堡的外观。”“让我走进里面去。如果我们探索出我们自己心灵的本质,我们也许就有了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体现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悲观主义哲学咯,他认为宇宙的本质皆是意志构成的,可以触摸的现象也只是意志的表象,之后尼采也继承了他的这一哲学论点,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意志取代了神的地位。他俩人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哲学是悲观的而后者是相对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