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说明了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来的成语,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狭隘的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江时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江里,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但这位楚人却笑着摇摇头,说自有妙法。
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然后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一会儿到岸后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后,他就沿着记号跳进江里去找,却遍寻不获。
这个故事后演化出的成语就是“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道变通的意思。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凭主观做事情。同样人不能死守教条,当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的看待问题。
刻舟求剑的道理是什么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的道理是,做事情不能死守教条、刻板而不懂变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还得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灵活处理问题。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的是,古代的楚国有个坐船渡江的人,坐船的时候不慎将自己的佩剑落入水中,于是他立马在佩剑掉落处的外侧船壁上刻上了记号,等到渡船靠岸的时候,他立刻依着在船上刻着记号的那个位置,去水下寻找自己的佩剑。
自然,最后的佩剑是不可能找到的,因为在船行驶的过程中,船的位置是改变了的,而佩剑是不会随船一道改变位置。这个故事也是讽刺了那些做事情想当然,思想刻板,并且看不到事情发展变化的人。
近义词
守株待兔
拼音:shǒuzhūdàitù。
释义: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典故: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故事讲述的道理是:做事情不能死守教条、刻板而不懂变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还得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灵活处理问题。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刻舟求剑》故事概括有一个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停下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前进。用这种方法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古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刻舟求剑》注释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出处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秦代丞相吕不韦及其门人集体编纂而成。其内容涉及甚广,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名、法、墨、农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类书的起源。其编纂目的在于为秦帝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参考。东汉高诱著《吕氏春秋注》。清代毕沅有《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人许维遹有《吕氏春秋集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