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拯清廉正直的小事例
1、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
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2、生活在朝政很腐败、贿赂公行时代的包拯,却十分讲求为官清廉,即使稍不检点的行为,也不能为他所容。包拯在做御史中丞时,曾连续弹劾了两位三司使----张方平和宋祁,他们在朝廷是很有影响的人物。
张方平在执掌三司使大权时,有一个开酒坊的富翁刘保衡,因拖欠官府小麦,折合一百多万钱,借贷无着,只有变卖家产,以偿债务。这时,张方平便廉价收购了刘家的宅院。这桩不名誉的事被包拯知道后,上奏仁宗,罢免了他的三司使职务,贬为滁州知州。
新任三司使宋祁,上任前在四川做知州,那时名声就不好,他终日游宴,生活异常豪奢。他代张方平出任三司使不久,就在包拯等台谏官员的一片“交劾”声中,被贬为郑州知州。宋仁宗在连罢两任三司使后,深感需要由一个能廉洁自律的人执掌三司。
经过一番权衡,他决定让包拯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代理三司使。可是,“命下之日,外议喧然”,许多大臣都不理解,以为这样会有“取而代之”之嫌,就连曾经极力举荐过包拯的欧阳修,也认为包拯这种做法有“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的味道,是“罚已重矣,又贪其富”,做得太过分了。
然而,包拯并未因此退却,他毅然接受了这一新的任命。且一改旧制,使“民得无扰”,旋被正式任命为三司使。后官拜枢密副使,再迁礼部侍郎,但辞而不受。
包拯为人,“天姿峭直”,从不会装出一副假惺惺的面孔取悦于人。他嫉恶如仇,执法不避亲党,所有故旧、亲朋的请托,都被他一概拒绝。
他更珍视自身的廉洁,虽贵为朝廷重臣,“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他最痛恨贪赃枉法的人,曾作遗嘱道:“后世子孙中若有做官的犯了赃罪,生前不得让其进家门,死后也不许葬入包家的坟地。如不遵守我的遗训,就不能算我的子孙。”
3、1042年,包拯在端州3年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端州的砚工心里过意不去,为了对包拯表示感谢,精制了一方端砚,嘱咐包拯的书童收好,待回到京师再送给包拯。谁知,包拯乘船出羚羊峡,突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电闪雷鸣,暴雨从天而降,乘船万分危险。
包公心想,难道船中有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触犯了神明?他把随行的人叫来查问,方知晓事情始末。包拯接过端砚,深深向端州方向拜谢,随手将端砚抛到江中,并说:“包某绝不带走端州百姓的一石一物。”霎时,风停雨收、天清气朗。
不久,百姓发现,包公掷砚处隆起了一块陆洲,便起名为“砚洲”。后来,人们在端州的城楼门口刻上“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的对联,颂扬包公的清廉。
4、包拯当监察官只有5年半,却弹劾贪官污吏60余人,平均每年10多人,可谓不遗余力。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变”盘剥灾民罪行的事迹,被后世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早期包公戏《陈州放粮》。
他弹劾宋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弹劾宰相宋庠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他六弹“国丈”,硬生生把宋仁宗宠妃的伯父张尧佐给弹下马来。
宋仁宗专宠张贵妃,让她平庸的伯父一年之内晋升4次,身兼四大要职。此举引起群臣争议,包拯首先弹劾,随后一些谏官也争相抨击。
不料张尧佐的职位不降反升。包拯3天之内又弹劾,甚至大呼“国丈”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见没动静,包拯再次弹劾。但宋仁宗一意孤行,要把“国丈”提拔为宣徽使。
包拯和皇帝面对面理论。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包拯一激动,站在宋仁宗面前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皇帝一脸,皇帝拂袖而去。回宫后张贵妃问消息,宋仁宗冲她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就这样,宋仁宗总算答应了后妃之家不得任两府的建议,又批评了谏官们在殿上喧哗失礼,生怕再出现过激行为,并规定以后奏对必须先申请。张尧佐自感犯了众怒,以退为进,主动辞去了一些职务。
5、1043年,包拯入京任殿中丞,后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于11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包拯眼睛亮,明察秋毫;耳朵灵,无所不知。
上至皇帝,下至百官,谁做了危害国家黎民的事情,包拯都能访闻到,或进谏或弹劾,绝不放过。最著名的莫过于弹劾大贪官王逵,史称“七弹王逵”。
王逵,进士出身,为官贪虐,民愤颇大,但其善于结交朝中权贵,屡贬屡任甚至不断擢升。此人在任湖南转运使时即刻剥百姓,“酷法诛求财利”,致使“一路之民,例遭枷锢,逃移死亡者无数”。在大臣的弹劾下,王逵被贬为池州知州。
王逵到池州不久,又先后被起用为福州知州、扬州知州,又升任江南西路转运使。到任后,依然“不顾条制,苛政暴敛,殊无畏惮”,包拯再次上章弹劾。宋仁宗接到弹劾后,将此事交由江南西路提刑司处理。提刑司与转运使为并列同僚,难以办理,包拯得知后又上章弹劾王逵。
王逵兼任提刑司一职后,为打击自认为的告发者,“追捕平民数百人”。在包拯等人的坚决弹劾下,王逵未能留任,但平移为荆湖北路转运使,不久又改任河东路转运使。在此两任上,王逵因“所为恣横,愈甚于前”,一度降任福州知州。
在此任上,王逵更是贪赃枉法。被弹劾后,他改任光州知州,后又升为徐州知州、淮南路转运使。包拯遂第四次上奏弹劾王逵,但未被理会。包拯又连上三道奏折,继续弹劾,但王逵仍然顺利地升任为淮南路转运使。
王逵罪恶昭彰,残害正直人士,手段极为恶劣,朝廷居然听之任之,是可忍孰不可忍。包拯极其愤怒,连章弹奏王逵,且双管齐下,矛头直指皇帝:“以王逵所在残暴、猥滥之状,彰灼如是,而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亦何示警于后哉?”
朝廷见包公连续弹劾王逵且理直气壮,再包庇重用下去将会引起朝野公愤,不得不忍心割爱,终于将王逵这个十恶不赦的贪官酷吏罢官免职。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的小故事
1、狸猫换太子
北宋宋真宗皇后死后的事,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
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地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
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暗中将太子交付宦官陈琳,陈琳将太子装在提盒中送至八贤王处抚养。再说真宗看到被剥了皮的狸猫,以为李妃产下了一个妖物。
乃将其贬入冷宫。不久,刘妃临产,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刘妃也被册立为皇后。谁知六年后,刘后之子病夭。真宗再无子嗣,就将其皇兄八贤王之子收为义子,并立为太子。
一日,太子在冷宫与生母李妃见了面,母子天性,两人都面带泪痕。刘后得知后,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因此,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将李妃赐死。
小太监余忠情愿替李妃殉难,放出李妃。另一太监秦凤将李妃接出,送往陈州,秦凤也自焚而死。李妃在陈州无法生活,只落得住破窑、靠乞食为生。幸亏包拯在陈州放粮,得知真情。
与李妃假认作母子,将李妃带回开封。此时,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包拯又趁进宫向仁宗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进宫中。
李妃才得以与自己的亲生儿子仁宗见面,并道出了真相。后来,包公又设计让郭槐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后的刘氏知道阴谋败露,自尽而死。由于包拯在这一案中立了大功,被仁宗任为首相。
2、包拯审舅舅
在包拯知家乡庐州的时候,他的舅舅仗势霸占了乡民田产而犯罪。但当时县、乡的官员不便处理,于是人家直接告状到庐州府包拯那里。包拯听到消息后为之一震,毕竟是他的舅舅啊。
包拯决定依法办,他毫不徇私,派人把舅舅抓到官府,直接把从舅传到大堂审问,结果情况属实。依法用鞭子抽打了一顿。勒令退还人家田产、赔礼道歉。
3、包公铡包勉。
包公自幼父母双亡,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独子作为地方官,包拯的亲侄子包勉,在做了地方官之后,行为不检点。
丝毫没有包拯的半点作风,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包拯看了之后,非常生气,没想到自己侄子这么不中用,但又非常难堪。
作为监察官的包拯,亲自审理此案,查明事实真相后,下令处死自己的亲侄子包勉。临行刑时,面对嫂子的责骂,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人。
而是因职责所在,要严格执法”。为了摆脱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意替侄子为她养老送终。
4、小友钱包被偷案
宋朝宋仁宗在位时,端州城郊有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名叫张小友,他父亲靠炸糍粑卖来维持生活。有一天,张小友放学后,他帮助父亲提糍粑上街叫卖。
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刚过就卖完了。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见路旁的大树下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不坐下来休息。知他一坐下来,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
等他醒来时,一摸篮子里的钱,发现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来。
正当他哭得伤心时,包公恰好路过此地;包公叫马汉过去询问原因。
小友哭着对包公说:“大老爷,我卖油炸糍粑的铜钱,被偷去了。”包公听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一间祠堂里面说是要审它。
霎时间,包公审石头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进祠堂,都想亲眼看看包大人审石关泊奇案。
包青天威风凛凛地坐在临时摆高的公堂上,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你这块石头,小张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卖糍粑的钱不见也,定是你偷了,快从实招来,以免受刑。”
包公一连问了三声,石头却沉默不言。包公看见石头不做声,顿时怒目一睁喝道:“这块顽石死不开口,打它三十大板。”石头挨打后,仍旧没有做声。
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
这时,看的人挤了一祠堂。包公笑着开口说:“列位乡亲父老,这顽石偷了钱,死不承认,我看这小张真可怜。
大家就伸出友爱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钱,好不好?”大家听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听包青天的话。”包公叫王朝马汉守住祠堂左右两边的小门,不准任何人出去。
在大门口放了一只装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带头投了一枚铜钱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转睛地看老百姓,出一个人就投一枚钱于水桶中。一人、两人、三人……。
当有一个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包公发现水面上浮现了一层油膜。包公便大喝一声:“把这偷钱的贼抓起来,带上公堂!”这一大喝,令众人莫名其妙,议论纷纷。
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凭什么说这汉子是偷钱贼?”
包公重新升堂,开口问汉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
“你是如何偷张小友的钱的,从实招来。”
“大老爷,小人没有偷他的钱,真是冤枉啊!还望大人明鉴。”“证据在此,你还想抵赖。”于是包公拿起那块起油膜的铜钱。
大声地说:
“各位乡亲父老,张小友是卖油炸糍粑的,铜钱丢入篮中,难免沾有油渍,钱一旦投入水中,就会浮现油膜。
我想每个人出门带钱。若发见钱上有油渍,大都会洗干净的,免得弄脏衣服。因此我便心生一计,引诱乡村父老及过路行人,都来看“审石头”怪案。
偷钱的贼大概已会混进来看希奇的,如果是这样,就正合我意了!各位乡亲今天能破案全赖大家支持合作,谢谢!
王小三听完包公的话,吓得面如土色。
连忙爬在地板上,叩头如捣蒜,承认自己偷了张小友的钱,恭恭敬敬地把钱拿了出来,听从包青天的处罚。
老百姓看见包公破案这样神速,都欢天喜地说:“我们端州来了一位好清官。”一位老人顺口溜道:“端州来了包老爷,百姓从此见青天;
男耕女织勤劳动,岁岁丰收谷满仓。”
5、杀牛破案
有一个无赖,把一个普通老百姓告到包公那里,保证知道这位老农是无辜的,就答应一定会帮老农洗刷罪名,也会让那个无赖得到应有的惩罚。
包拯告诉农民,你照我说的做,回家以后把自己家中的牛杀了,你留一部分自己吃,其他部分你拿到市场上去卖,然后换一些钱自己用。
按照当时宋朝的法律在民间私自杀耕田用的牛市犯法的,是可以被告上朝廷的,但是在包拯的许可下,那名老农就真的回家吧牛杀了。
第二天,包拯就得到有人控告农民杀了牛的消息,包拯微微一笑,王朝马汉,给我把这个举报的人抓起来,人们都蒙了,说包公你怎么不去抓那个犯法的农名啊。
包拯说农民杀牛是经过我的允许的,倒是你,为什么把农名家牛的舌头割了。这下告状的人哑口无言,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惊慌失措,只能把想要害老农名的事件从实招来。
在场的人没有不佩服包公断案的,原来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计,他假装不知道有人要害农民,故意卖个破绽,让这人一位自己的计谋得逞。
包拯干脆将计就计,来个欲擒故纵,最后再来个瓮中捉鳖,杀他个措手不及,还农民一个公道,给不法分子应有的惩罚。
其实包拯在就到牛舌头被割的报案后,就有了一些眉目,可以说策划的着一些,就是等着被法分子自投罗网的,这一前一后的妙计足以见得包公断案手段的高超。
关于包拯的故事(包拯清廉无私的三个小故事)
包拯为官三十年,不仅不畏权贵、铁面无私,处理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官员,而且也办了许多为民请命、兴利除害的好事。
他的一生对清廉极为重视,不但毫不留情的反对朝野一切奢侈浮华之风,而且自己身体力行,认为这是为人做官的根本。
此篇内容,本人就从三个小故事入手,来给大家讲讲包拯在合理断案、清廉无私及对人对己三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事迹。
△包拯剪纸画
——端州知州包拯“不持一砚归”包拯的廉洁在当时是有名的,史书上记载了他不少这方面的事迹,其中最著名的“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就发生在宋仁宗初年,包拯任端州知州的时候。
端州(今天的广东省肇庆市),自古以来就出产一种名贵的石砚,叫作端砚。端砚和山东的鲁砚、安徽的歙砚、江西的龙屋砚,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砚;而且在这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为贵。
制作端砚的石料颜色漆黑发亮、细润如玉,不仅晶莹细腻,而且在磨墨时毫无声响。早在唐朝初年,端砚便已闻名全国,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有“端州石砚人间重”的名句。
△端砚
关于端砚还有一个颇有趣味的传说:
说是在唐朝的时候,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在考试的那一天,京城长安突然天降大雪气温骤减,考场内应试的考生们的石砚中的墨汁都结了冰,唯独这个梁举人砚里的墨汁没有结冰。
可是,当他用完石砚中的墨汁时,文章还没有写完。他就想再倒一些水来研墨,可发现水壶里的水也结了冰倒不出来。梁举人十分着急,用两手捧着祖传的宝砚轻声呼唤:“砚啊砚,家里人说你是祖传的宝砚,如今你宝在何处呀!”
没想到话音刚落,只见砚池中就挂上了一层小水珠。梁举人见此情景,心中一动,赶忙拼命的向砚池中呵气,不一会,砚池中竟然积下浅浅的一层水来。梁举人大喜过望,连忙研好浓墨奋笔疾书,将文章写了个花团锦簇一般的精彩绝伦。
这场考试下来,别人都因天寒墨冻而搞得狼狈不堪,梁举人却因宝砚的帮助高中会试的第一名。
后来,这件事让皇帝知道了,专门派了宫中的大太监去端州选石制砚。从此,端砚成了贡品,产石的地方平时由太监和官府派兵守护,不准外人擅自开采和制造。因此,端砚在民间又被称作皇砚。
到了北宋年间,皇宫里每年都要从端州挑选一些上好的石砚,有些留在宫中供皇室使用,有些作为赏赐送给公卿大臣。当时京城中的权贵、大臣、豪门、学士们,都以家中存有几方端砚为荣。因此,端砚也就成了端州地方官结交权贵、讨好上司的敲门砖。
特别是端州的知州,不论哪一任上来,都要向民间的工匠和作坊无偿索取比进贡数目大好几十倍的端砚,有的还把不易得到的上好端砚作为传家之宝珍藏起来。
包拯到端州上任之后,到处张贴布告,命令工匠和作坊每年只向州衙交纳进贡的端砚,端州各级地方政府只能如数收取,不许额外多加一砚。
包拯是说到做到,首先自己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当他在端州三年任满,调中央任职时,连一方端砚也没带走。包拯不仅以身作则,用端砚政策打击了官场上奢侈浮华的风气,也实实在在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为国为民都是大大的好事一桩。
——包知县智断牛舌案这个有趣的小案子发生在包拯做扬州府天长县知县的时候。
有一天,县衙来了一个告状的乡下老农叫刘全。他申诉说有人把他家耕牛的舌头给偷偷割掉了,请知县老爷为他作主。
包拯听了后就问他知道是谁割的吗?
刘全答:“不知道。”
包拯问:“你猜想一下会是谁呢?”
刘全答:“猜不到。”
包拯问:“你平日里有什么仇人吗?”
刘全答:“我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庄稼人,哪有什么仇人呀!”
包拯又问:“那么,你最近和什么人闹过别扭或吵嘴争斗过吗?”
刘全说:“从来没有呀!”
大堂上的衙役们听到这,都忍不住偷笑起来,他们心想,一个糊涂老头遇上了个糊涂老爷。一个什么都不知道,就来告状;一个啥也问不出来,还一个劲地问。
这时,包拯沉思了一会儿,就对刘全说:“那你就先回去把那头耕牛杀了吧。卖了肉和皮,你还能得一些钱。”
刘全有些迷惑不解,他问道:“朝廷的王法不是不准百姓们私自宰杀耕牛吗?”
包拯对刘全说:“你的牛不是已经残疾人了吗?再说是我让你杀的,怎么能算私杀呢?你回去就按我说的办,但是不许对外讲是我叫你杀的,你要是不听话说了,引起什么麻烦,我可就不管了。”
刘全听了后,喏喏连声的离开了县衙门。
第二天一早,县衙又来了一个告状的乡下农民,这个人是告昨天那个叫刘全的私杀耕牛的。
包拯立即差人把那个牛主人刘全传来县衙,刘全来了后,包拯就指着今天这个告状的人问:“你认识这个人吗?”
刘全答道:“都是一个村的,还能不认识。”
包拯问:“你和他有过什么交往吗?”
刘全答:“也没什么,只是他前年借过我一点钱没还,最近我向他催讨过几次。”
包拯问:“那他还你钱了吗?”
刘全答:“催了几次才还的。”
包拯又问:“你俩还有别的交往吗?”
刘全说:“再没有其它的了。”
这个今天来告状的人看到县太爷不问私杀耕牛的事,一个劲地打听他俩的关系,感到心里有点发毛,正两眼发直的仔细想着这里面的蹊跷。
突然猛听见惊堂木一响,县太爷包拯大声喝道:“你这个刁徒!怎么心地如此狭窄?你借了他的钱,理应归还;即便一时还不上,也应请求宽限。为何悄悄割了他家耕牛的舌头还不算,又来告他私杀耕牛,你想害他吃官司吗?”
这一下,可把今天来告状的人吓坏了,连忙趴在大堂上连连磕头求饶。包拯念他还肯认罪,没有怎么再责罚他,只是让他回去后赔偿牛主人刘全一些钱,帮人家再买一头耕牛。
这两个乡下农民走了后,只剩下县衙里的人还站在那里发呆,他们实在弄不清包拯是怎么判定今天来告私杀耕牛的这个人,就是割耕牛舌头的人?于是,有人便上前请教包拯判定此案的思路。
包拯笑了笑说:“其实这个无头案子也简单。首先,割人家牛的舌头,绝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所以我昨天一再追问牛主人刘全有没有仇家或者与他闹别扭的人,谁知那人太老实,就是想不出来。”
包拯接着说:“因此,我估计这件事的起因一定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一点小事就割人家牛舌头的家伙,一定是一个心地狭小的人。所以说,此人一定还会注意牛主人发现牛舌头被割后的反映,当他看到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一定非常关心告状的结果。”
“于是,我就故意让牛主人回去杀牛,引诱他来告状。此人果然来了,但我还不能肯定就是他,所以马上把牛主人传来问话。不出所料,他俩之间不仅认识,还曾有几次讨债的事,这样我就有了九分的把握。”
“最后,趁着此人作贼心虚,还没有想出新花招的时候,猛然喝问之下,他便慌了神,就不得不招了。”
包拯言罢,县衙里的人听了他的这一番讲解后,才恍然大悟,一个个拍手叫好。没过多久,天长县包知县智断牛舌头案子的故事不胫而走,处处都有人们在谈论和传播。
再后来,包拯做了北宋朝廷很大的官,处理了许多的疑难案件。但是,不论是写历史的人,还是写戏剧、小说的人,都忘不了记录上这个小小的,而又是包拯真正审理的第一个案件牛舌案。
——清廉的包拯和他的家训包拯一生为官三十年,对清廉极为重视。在这方面,他对人、对己、对家属都是要求极严。他的很多意见和举措,就是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实用和有效,以及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
&崇尚节俭,禁用金饰
包拯一贯反对朝廷士大夫阶层那种讲穿戴、摆阔气,争相浮华的坏风气。他在担任天章阁大学士、负责谏院的时候,曾给宋仁宗上过一篇题为《请断销金等事》的著名奏疏。
在这篇上疏中,包拯坚决要求朝廷重申禁止各级官吏、商贾富室和全国百姓,用金子做各种用品、玩物及衣帽的装饰。他主张对违反禁令的人和私自制造金质装饰品的工匠严厉处罚。
包拯还指出,宋真宗在位的时候(公元998年—1021年),由于对此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几十年间朝野上下从无敢用金子做装饰品的事情发生。他认为这是宋真宗皇帝“躬行俭德,以化天下”的英明之举。
而近些年来,官僚士庶之家是竞事浮华,衣服首饰、土木玩物等用品上镶金带银之风盛行。这样发展下去,不仅大量浪费国家金银,而且有伤天下教化。
包拯认为,明令禁止用金子做装饰,对上是光大了先帝(宋真宗)崇尚节俭的美意,对下是禁绝了朝野的奢侈之风。
△包拯塑像
&禁止各级公务人员用公款做生意和消费
另外,包拯还多次上书,要求禁止朝廷各级官府和相关官吏借用种种便利勒索民财。
包拯在《请罢天下公用回易》的上疏中,对于朝廷允许各州、军一级的地方官府用“公用钱”(大约相当于今天地方政府的行政费用款,也就是公款)做买卖一事,提出了反对意见。
包拯在这篇上疏中说,自从允许全国各州、军用“公用钱”做买卖以来,各地方政府不管路途远近,也不管是不是国家禁运的货物,均凭仗官府势力到处贩运。
为了牟取暴利还常常禁止民间商旅做买卖,把官府自己的货物硬行配给百姓或强行售给商户。这种“盘剥小民,阻绝商旅”的做法,使国家经济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让国家税收因此而骤减。
包拯一针见血的指出,各州、军的“公用钱”数额并不少,如果真正用于正常的办公、奖励官吏、犒劳军队、迎送宾客的话,是还能够有所剩余的。问题是那些一心想往上爬的小人,为了个人的私利,用大量的“公用钱”去巴结权贵、讨好上司,如此行事的话,那有多少“公用钱”也是不够用的。
他强烈要求朝廷明文禁止用公款做买卖,禁止请客送礼,尤其要刹住官员之间互赠马匹、绸缎等贵重物品的不良风气。
包拯在《请止绝三番索取》的上疏中,还对朝廷中负责“三番”事务的官员在迎送番邦使臣的沿途过分铺张浪费、任意向地方百姓勒索牛、羊、鸡、鸭、鱼、兔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指责。
当时,北宋王朝的北部有契丹(辽)、女真(金)和蒙古三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比较强大的国家政权,北宋王朝和北方三个民族常有使节来往。包拯在一次受命伴送契丹使臣回国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负责“三番”事务的官员沿途勒索、大肆铺张的状况。
包拯非常气愤,他认为这种骚扰地方的行为,不仅危害百姓,增加地方的负担,并且有损国家的体面。他还为此提出了十分具体的办法,要求以后接待北方几个民族使臣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制度办事。
△包拯墓
&包拯的家训,让后世人深思
包拯不但毫不留情的反对朝野内外一切奢侈浮华的风气,而且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对自己家族亲属的管束也是十分严厉的。
包拯曾写了一则《家训》,将其刻在石碑上,立在庐州老家的堂屋东面墙壁前面。
《家训》的全文如下: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包拯一生做了这么多为国为民的好事,死后受到百姓们的怀念。当时,他的家乡合肥兴化寺有一个和尚提出把包拯青年时期寄居读书过的兴化寺改建为包公祠,以资纪念。
于是,这个和尚去向州官请示,州官说:“当之无愧”;去向州里的学者们请教,学者们讲:“理应如此”;去向当地百姓们询问,百姓们吹呼道:“早该这样办了!”
包公祠建成以后,当时的合肥太守张环在《孝肃包公祠堂记》的碑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用今天的白话文说就是:“他的功绩和好处用不着多说了,就说一个人死后,自己家乡的民众齐心为他建立祠堂,这难道是件容易的事吗?”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则删。
#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