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简介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
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扩展资料:
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冲突,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终年八十三岁。
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他用毕生精力紧张探索、顽强劳动所铸成的不朽的纪念碑,却高高地耸立在欧洲十九世纪文学的峰顶,并放射着巨大的光辉!茨威格称之为这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资料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还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托尔斯泰于1902年至1906年间每年均获得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于1901年、1902年和1909年多次获得诺贝和平奖提名,而他从未获奖也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的巨大争议之一。
托尔斯泰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高尔基曾言:“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扩展资料
写作生涯:
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这段时间他继续分析自己的成长历程,写成《少年》和《青年》成为研究他思想成长的重要资料,并将自己的战争经历写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发表之后很受欢迎,他开始在文学界小有名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都对他抱有很高希望。
1857年,游历西欧,写短篇小说《琉森》。1863年,托尔斯泰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这是他早期创作的总结提出自己贵族平民化的观点。1865年到1869年,托尔斯泰完成划时代的巨著《战争与和平》。
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完成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思想:
1908年,托翁在致印度人民的公开信中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宣扬“勿以暴抗恶”原则,鼓励印度人用“爱的原则”拯救自己。在英国就学时就喜爱托尔斯泰的甘地大为震动,于1909年开始与托翁书信交往,直到第二年托翁逝世。
深受托翁感染的甘地在南非工作期间,建立了托尔斯泰农场,接受了“勿以暴抗恶”的思想,被罗曼·罗兰诩为“托翁圣火的传人”。
列夫托尔斯泰人物简介
感谢您的邀请,以下是我对此问题作出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比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接受过高等教育,1844年上大学,三年后退学回到自己的领地进行农奴制的改革,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一直在战役中写作,一边服役,一边进行文学创作。他多次出国考察,学习,就是为了消灭俄国社会主义的矛盾,实行变革。
虽然出生在贵族家庭,但是他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1岁半母亲去世,10岁父亲去世,失去双亲的他只能投靠亲戚,由亲戚抚养成人。
生活在世袭贵族家庭,他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以说他的童年是美好的。幼年的他活泼顽皮,又多愁善感,喜欢幻想,而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能深切地感知到快乐和忧伤,特别是当看到善良的家仆过得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幼小的心灵萌生出愧疚和自责。这种感情贯穿了他的一生,在文学创作时,他一直以此为标准,进行自我剖析。
这种感情在他的作品《童年》中就能感知到。《童年》是他的处女作,讲述的是主人公伊尔倩耶夫单纯又极富想象力的内心世界,把一个出生于贵族家庭儿童的聪颖,敏感,爱自我分析等特征描述得淋漓尽致。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个主人公正是列夫托尔斯泰本人的童年真实写照。他的童年没有因为母亲的去世而失去光彩,反而被几个兄弟的欢声笑语所占据。他和几个兄弟每天无忧无虑地玩耍,尽管把家里闹得天翻地覆,也很少挨骂,他看到的都是人性美好的一面。因此,从这可以得知,他的童年是幸福的。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和列夫托尔斯泰的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