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包公的故事有哪些
1、《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是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的一个文学故事讲述宋真宗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调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的故事。因故事脍炙人口,被后人竞相传颂。
2、《铡美案》
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讲述了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十年苦读的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
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3、《铡包勉》
《铡包勉》根据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第四十六回、四十七回、四十八回改编,内容皆不同。原著里包公的侄子叫包世荣,戏曲里改编叫包勉。原著里是庞太师设计陷害包公,戏曲里的包勉果真违法。原著里是此段放在五鼠闹东京的时候,戏曲里是陈州放粮的时候。原著里包三公子是被冒名冤枉的最后洗清了罪名,戏曲里为突出包公的大公无私被铡。
4、《双钉计》
周青松的兄长周青柏无故暴毙,他怀疑是大嫂周吴氏与其奸夫胡西霸所为,三度告到县衙,县太爷李城南三度开棺验尸皆查不出死因,故判其大哥无他杀之嫌。
周青松不服,欲越衙上告开封府,途中遭到胡西霸的党羽数人追杀,幸为中牟侠士王魁所救,王母赠予银两,周青松继续赶路。胡西霸的手下追至王魁家中,杀死王魁,并抢走其妹平儿,关在胡西霸经营的妓院念奴娇内。
公孙策扮作相士,在周吴氏面前说出周青柏铁钉致死的真相,周吴氏心慌不已,欲夺门而逃,被李城南带回县衙。公堂之上,周吴氏但求速死,不肯供出共犯,李城南无措,只得将其还押大牢。包拯问起王家兄妹被杀被劫之事,李城南苦无线索,包拯提醒他可从胡西霸的党羽黑豹查起。李城南数次传讯胡西霸不果,他告诉包拯胡西霸经营一家名为念奴娇的妓院为生计。
胡西霸将包拯、公孙策和平儿私下关押,随后赶至周家,欲杀王母灭口,见到王母宽容待人,和周青松互亲互爱,心下动容。
念奴娇的朱丽儿到牢房探望包拯,道出十多年前自己的父亲被一名叫做张银花的女子以铁钉贯顶的真相,包拯请她到县衙通知李城南自己身陷囚牢。
展昭拜访李城南,问起包拯踪迹,遇上前来报信的丽儿,一行人即刻赶往营救。胡西霸有了一丝悔意,终于放下屠刀。丽儿告诉包拯,李妻正是当年的张银花。
5、《乌盆记》
苏州人氏刘世昌一日骑驴回家,因为行李承重,便在沿途的赵大家中借宿。未料赵大夫妇见财起意,将刘世昌杀死,夺走了刘世昌的资财。又将刘世昌的血肉混在乌泥中烧成了一个乌盆。刘世昌因为思念家中的妻儿老母,其魂魄不肯离去,便附在了乌盆之中。
他日,一个叫做张三的老头(绰号“别古”)因记得赵大四年前尚欠其400文的柴钱,便前去赵大家中讨债,讨回欠款后,又向赵大要了一个“黢黑”的乌盆作为利息。不想在回到家中,“乌盆”向“别古”述说其了他被害的遭遇,并央求“别古”带他到包公处鸣冤。
“别古”带着乌盆到了包公处鸣冤,包公随即把赵大夫妇传唤到堂,分开审讯。包公先使诈术,让刁氏相信其夫赵大已经认罪,并说全是刁氏的主意。刁氏怒其丈夫无情义,便向包公承言了所有罪状,并把赃款的余额如数上缴。包公再将赵大唤来与刁氏当堂对质。不料赵大死活不认,包公大怒,命衙役动夹棍,不想赵大经不住大刑,便死在大堂之上。
赵大死后,包公随即把刁氏上交的赃款余额还有赵大的家当变卖折现后的所有钱款一同交与刘氏婆媳。刘氏婆媳因为感激“别古”替丈夫鸣冤,愿为他养老送终。“别古”也受了刘氏魂魄所托,愿照顾其遗孀小孩。最后三人一同回了苏州。而包公因为妄动大刑,致赵大毙命,被上级革职。一时无处可去,带着家仆包兴回去京师。不想路上又遇到山贼,于是便有了《三侠五义》第六回。
包公的故事30字急!!!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时,包公中了进士,当时28岁。包公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但是他的父母因为年老多病,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在身边,那么这个儿子不能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扔下父母不管,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着儿子去外地的,而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种情况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辞去官职照料父母。
由于父母不愿跟随包公去外地,包公便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得到了官吏们的称颂。
扩展资料
包拯尤为人称道的是其断讼执法的明敏正直。出知天长县时,包拯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农人至县衙,状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头,请求捉拿罪犯。
割去牛舌并无财利可图,故包拯推断此事必属怨家的报复行为,于是命农人宰牛卖肉以引罪犯上钩。宋代宰杀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见牛主杀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县衙首告,遂自投罗网,疑案立破。
包公的小故事二十字
包拯吃鱼的故事
包拯早年丧母,是嫂嫂将他养大,包拯称她为嫂娘。包拯考中进士要到外地做知县。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为他做了条红烧鲤鱼。包拯要嫂嫂和侄儿包勉同吃,嫂嫂没答应。他只好吃掉一面鱼肉,剩下的留给包勉吃。吃晚饭时,嫂嫂又将剩下的鱼给包拯吃,他就将鱼的另一面给吃了。第二天,嫂嫂问包拯昨天吃的两条鱼那条好吃些。“昨天那条鱼很好吃。”包拯说。嫂嫂一听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给你做了两条,你怎么能说只吃了一条了呢?”包拯见嫂嫂发火了,连声又说:“请嫂娘息怒,我记错了!嫂娘息怒,我记错了,昨天是吃了两条鱼。”嫂娘听了,知道包拯孝顺,不惹自己生气,但却严厉地对包拯说:“黑子,我昨天真的只给你吃了一条鱼!我一说两条,你为啥不敢坚持呢?今后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脸色就歪曲事实,不敢秉公执法,势必当的是昏官!”包拯听了嫂嫂一番话,方知昨天嫂嫂给自己吃鱼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说道:“嫂娘教诲,黑子我铭记在心,永不忘记!”后来,包拯为官果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