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黄道婆的故事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黄道婆的故事是什么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黄道婆的故事和黄道婆的故事是什么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黄道婆的故事是什么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一首上海一带的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歌谣。人们歌颂我国古代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对我国棉织业的巨大贡献,歌颂她热心传播棉纺织技术的高尚精神。
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后期淳祐年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为生活所迫,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纱织布到深夜,担负繁重的劳动,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她忍受不了这种非人生活,一天半夜,在房顶上掏了个洞,逃了出来,躲进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崖县)。
黄道婆只身流落他乡,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把先进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已经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棉纺织生产技术,生产的黎单、黎饰、鞍搭闻名内地。黄道婆虚心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
黄道婆在崖州生活了二三十年之久,但是她一直怀念自己的故乡,在元朝元贞年间,她带着黎族人民先进的纺织工具(踏车和椎弓等),依依不舍地辞别了黎族同胞,搭海船顺道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家乡。
黄道婆重返故乡的时候,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是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乡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上,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
首先,在除去棉子方面,黄道婆把黎族人民用的搅车介绍过来。搅车又名轧车,是由装置在机架上的两根辗轴组成,上面的是一根小直径的铁轴,下面的是一根直径比较大的木轴,两轴靠摇臂摇动,向相反方向转动。把棉花喂进两轴间的空隙辗轧,棉子就被挤出来留在后方,棉纤维(皮棉)被带到前方。使用搅车后,完全改变了当时用手剥子或用铁杖擀去子的落后状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当时皮棉生产中一件重大的技术革新。
另外,黄道婆把弹松棉花的小弓由一尺多长改成四尺长的大弓,用绳弦代替线弦,而且还用檀木做的椎(槌)子击弦弹棉代替手指弹拔。这样效率高多了,弹出的棉花也均匀细致,提高了纱和布的质量。
在纺车方面,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傅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新式纺车很快在松江一带得到推广。
黄道婆除了在改革纺织工具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以外,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因此当时这里出产的被、褥、带等棉织品,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不胫而走,附近上海、太仓等县都竞相仿效,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
黄道婆去世不久,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之久而不衰。明正德年间,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公元18世纪乃至19世纪,松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当时称松江布“衣被天下”,这是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其中也凝聚着黄道婆的大量心血。
黄道婆用她勤劳和智慧的双手,改进了棉纺织技术,为后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不愧是纺织工人的先驱者。她所取得的成就,是她几十年来不懈劳动的结果。她的成就也说明了一个真理:勤劳出智慧,勤劳出成果,勤劳创奇迹。
黄道婆的故事是怎样的
距离现在约摸七百年前,上海春申江(即黄浦江)附近,乌泥泾(现华泾)村子里,有一个童养媳,姓黄,因为从小死去爹娘,没有名字,村上人都叫她黄小姑。
讲起黄小姑做童养媳,生活可实在苦呵!春天,小姑一时未能早起,婆阿妈就扯耳揪头发。夏天,小姑想去树阴下透口气,婆阿妈一棒头把她赶下水田里。秋天,小姑想把单衣翻成夹衣,婆阿妈却把一捆稻草塞到她手里,恶狠狠地说:“先搓绳,慢翻衣,等到落雪来得及。”冬天,下雪了,小姑见婆阿妈穿起了新棉衣,也想把自己夹衣翻棉衣,婆阿妈却拿出几箩筐棉花对她说:“落雪还是烊雪冷,先剥棉花再翻衣。”过了几天,雪烊了,小姑想,那么总可翻棉衣了。谁知婆阿妈脸一板,眼一弹:“口害?烊雪勿是出太阳,再翻棉衣无用场。”黄小姑只好挨冻受饿剥棉籽,十只手指冻得红肿发紫,冻疮烂得像胡蜂窝。一年做到头,说人不像人,说鬼像三分。
可是,事情还不这样简单,这时正遇上朝廷招雇官妓,地保见小姑已经长大成人,便同她婆阿妈商定身价,不日就要拐骗小姑送官。这消息被隔壁三婶婶听得,偷偷地指点小姑,还是早想出路为好。
一天,小姑趁着婆阿妈外出未归,就逃离虎口,来到了江边。只见江潮翻滚,白浪滔天,北风呼啸,天色就要黑下来了。可是,眼前没有摆渡船,害怕后面有人追来,怎么办?这时,幸亏开来一艘过路客船,帮她摆渡到了江对岸。
天黑下来了。小姑心想,到啥地方去过夜呢?忽然,听得附近传来叮——笃、叮——笃的声音。她就顺着声音寻过去,见有一所道院,山门还半掩着。小姑挤了进去,走到佛殿大门口,见里面有一位老师太在敲磬诵经。她不敢惊动老师太,轻脚轻手地走到佛像前供桌边坐了下来。老师太念完经,回到佛像前跪拜祈祷时,突然看见困着一个人,吓了一跳,想啥人胆敢在黄昏黑夜闯进道院!再仔细一看,像是个小姑娘,老师太这才定了定心,轻轻把她叫醒。老师太是个好人,非常同情小姑娘的遭遇,就把她收留下来。从此,这道院里多了一位道女,大家叫她黄道姑。
冬去春来,一年很快过去了。黄道姑的心总不能平静下来。她想,离婆家虽有一江之隔,但天长日久,万一给婆家晓得了,非但自己又要吃苦,还要连累人家,怎么办?
瓶口好封,人口难封。黄小姑落庵做尼姑的事,终于给她婆阿妈知道了。婆阿妈几次上门寻找,多亏老师太帮忙,把黄道姑关在禅房内,拒绝了她婆阿妈的搜寻。
一天,道院里来了一位四十来岁的妇女。黄道姑又匆匆躲进了禅房。可是不到半指香的工夫,老师太叫人把黄道姑从禅房领到住院,要道姑拜见新来的这位师父,还要道姑叫她师姨。黄道姑这时才知道,这位师姨是从海南岛出发,千里云游,到此探亲的。黄道姑听师姨谈论海南风光,听出了神。她想,原来我们国家还有这么好的地方?特别听到海南岛盛产棉花、棉布,又看见师姨穿的一身衣服,的确同本地棉花不同。她想到自己在婆家用手剥棉花,剥得指甲脱离的痛苦情景,很想亲自去看一看海南岛百姓是怎样种棉织布的。她想:要是我能去海南岛,即可避开婆阿妈的追查,又能学到种棉织布的本领,那该有多好啊!她把这个想法向师太、师姨提了出来,得到了她俩的同意。于是,拣了个好日子,黄道姑就跟师姨,到海南岛去了。
黄道姑来到海南岛就以师姨的道观为家,很快就和当地黎家姐妹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黄道姑和她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和她们一起种棉、摘棉、轧棉、纺纱、染色、织布。黎家姐妹织出的五彩缤纷的“黎锦”花被,她更是爱不释手。黄道婆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后来还同黎家姐妹们共同研究改进纺织技术……
黄道婆在海南岛定居下来,一住就住了三十多年。她也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老婆婆了。
一年春天,她和姐妹们一起在地里种棉花,突然,一个小姐妹叫了声:“黄道婆,你看呀,天上那些鸟儿飞得多整齐呀!”黄道婆抬头一看,原来是一群鸿雁结伴北归,顿时勾起了她思乡之情。她一面随口回答了一声这是“雁鹅北归”,一面想起了自己的遭遇,可恨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兵荒马乱,逼女为娼,弄得我远离乡井,幸亏黎家姐妹帮助,学了点手艺……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现在我该回去看看家乡的变化,把我学得的这点织棉本领向乡邻亲友传授传授,也算我一点借花献佛的心意吧!她主意打定,就告别了黎家姐妹,回故乡上海乌泥泾来了。
黄道婆千里迢迢,餐风饮露,半路上得知元朝统一了中国,元世祖设立了“江南木棉提举司”征收棉布,家乡松江一带已广种棉花的事,心里非常高兴。黄道婆回到乌泥泾,还认得几条老路,幸喜隔壁三婶婶还在。不过人们已叫她“三阿婆”、她的老男人也叫三公公了。三阿婆见黄道婆回来,免不了要畅叙旧情,从小姑出逃讲起,讲到官府限令一年要向朝廷交纳十万匹棉布和逼租催税的悲惨情景,三阿婆说:“小姑啊!你想想,老百姓起早落夜连用手剥棉去籽都来不及,怎么能织得出那么多布呵!……”黄道婆听到这里,不觉叹了一口气,问道:“怎么,日子还是那样难过?”三阿婆说:“有啥办法呢?官府只知道要布收税,勿管百姓死活。”黄道婆听了三阿婆讲的一番苦情,就同她这样长、那样短地商量如何改革轧棉纺纱的事情来了。黄道婆要改革纺织技术的消息,很快便传到四邻八舍,乡亲们也都来向她求教。
三阿婆的老男人是个老木匠,听得黄道婆有一手纺织本领,心里很高兴,主动来帮助。黄道婆见有老木匠来协助自己,就决定先从改进轧棉籽这道工序着手。她根据海南岛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轧去棉籽的方法,同老木匠一起商量,画出了图样。老木匠看了十分佩服:一个没读书、不识字的孤女,在外头走了几十年,居然会设计画图!他对黄道婆讲:“黄婆婆,你真是木匠师傅的墨斗线——班母。”黄道婆摇摇手说:“咳,我不过是班门弄斧,只是急乡亲们所急罢了。”老木匠按照图纸加工制造,黄道婆又忙着去串邻走乡了。
三天以后,黄道婆又来到了老木匠家,见木制手摇轧棉车已经做好,两人手摇,一人下籽棉,功效既高,剥得又干净,又省力。黄道婆很高兴,向老木匠拱手作揖,表示感谢;急得老木匠连喊“不敢,不敢”。这时门外匆匆走来一个壮年男子,手里拿着一张四尺多长的木制弹弓,看见黄道婆,就连声呼唤:“黄婆婆,你教我制造的弹棉绳弦大弓做好了,一天能弹十多斤棉花。你看!……”
原来,黄道婆一面叫老木匠改制轧棉车,一面又开动脑筋。她想如果轧棉车改制成功,那么再用原来一尺来长的小竹弓来弹棉花,仍旧是老牛拖车,步子缓慢。所以她趁老木匠制造轧棉车时,又去找弹棉的师傅,商量改革弹棉工具了。
老木匠接过四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看了又看,壮年人站在轧棉车前,也用手摸了又摸,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黄道婆,你的本事真高呵!”两人抬头一看,面前站着的勿是黄道婆,而是三阿婆。后来,黄道婆又把海南岛人民的纺织技术加以改进,织出“错纱”、“配色”、“提花”等五光十色的棉布,很快传遍了松江府一带。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这个民间歌谣,也跟着流传开来了。
黄道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黄道婆的主要内容是讲诉我国古代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一生。
黄道婆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女纺织革新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镇)人。
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她早年的遭遇和对纺织技术的贡献,在劳动人民长期流传。据传说,她小时候给人家当童养媳,由于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她勇敢地逃出了家门,来到了海南岛的崖州(今海口市)。从此,她在海南岛居住了30多年。她在海南崖州期间,虚心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不仅全部掌握了先进技术,还把崖州黎族使用的纺织工具带回家乡,并以她的聪明才智,逐步加以改进和革新,使家乡以至江南地区的纺织水平有所提高。经过她改进推广的"擀(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在当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此外,黄道婆还推广和传授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后来松江一带织工发展了这种技术且更加精益求精。她还把"崖州被"的织造方法传授给镇上的妇女,一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远销各地。原来"民食不给"的乌泥泾,从黄道婆传授了新工具、新技术后,棉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元末时,当地从事棉织业的居民有碍1000多家,到了明代,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的棉织业中心,赢得"衣被天下"的声誉。
黄道婆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杰出贡献,而被载入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史册,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黄道婆的故事和黄道婆的故事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