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红藕香残玉簟秋出自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红藕香残玉簟秋出自哪首佳作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红藕香残玉簟秋出自李清照哪首佳作
01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出自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首佳作,《一剪梅》这首词是李清照与丈夫分别之后,为表达自己心中浓厚的思念之情所作,这首词的全篇风格清新自然,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也十分真切。
“红藕香残玉簟秋”出自李清照的《一剪梅》。这句诗的意思是:粉红色的荷花凋谢了,幽香也消散了。《一剪梅》描绘了作者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表达了词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抒发了诗人心中的相思之情。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零,如玉般清冷的竹席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凉意。换下罗裳,独自一人泛舟。那舒展的白云也不知是谁寄来的书信,大雁南归,月光洒满这西边的整座楼阁。花瓣独自飘零,流水独自漂流。一份相思之意,却牵动着两个人的愁思。这情思却没有办法消除,才从皱起的眉头处消散,却又涌上了心头。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环境的描写,展现出初秋时节的凄清氛围,侧面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下片主要是抒情,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出了自己的愁思情怀。全词设色清丽,意象蕴藉,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其中流露出来的情感也十分打动人心。
红藕香残玉簟秋出自哪里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
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红藕香残玉簟秋出自哪首佳作
出自宋朝诗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原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描写了她与丈夫的离别相思的真挚情感,也表现出了她对生活的热爱。由于写的是她自己的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词的上阕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丈夫久盼不归,词人愁情满怀。于是词人想借泛舟以消愁,又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寄托相思之情。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这也比喻人世的一切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的爱慕。总之,本词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关于红藕香残玉簟秋出自和红藕香残玉簟秋出自哪首佳作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