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爨肉是什么意思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爨肉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包括爨猪肉... 什么什么猪肉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爨怎么读什么意思
爨(拼音:cuàn),本义指烧火做饭。与这个意思相关的,都可叫做“爨”,如古代称厨房为“爨室”,煮饭的大锅叫“爨镬”。“爨”也用作姓氏。
此字最早见于战国,古字形上部模拟双手拿着甑,中间是灶口,下部表示用双手将木柴推进灶口。
由于“爨”字形繁杂,后世出现过多种简化形体。上文提到的《说文》“籀文”,干脆省去了上半部分。但这个字体似乎不通行,后世不见使用。东晋时的爨宝子碑、南朝宋的爨龙颜碑(见“书法欣赏”)中的“爨”字都把下面的双手“大”省去了,火也成了四点;
可见当时的书法家也觉得此字难写。其后出现的行书、草书,也都把“大”省去,几乎没有一个是按原来结构写的。旧时戏班子里艺人有时还将用作“演剧”的“爨”写成音近字“串”,于是有串戏、客串等说法。
现代通行的“爨”基本沿袭了最复杂的小篆,只是将代表甑的构件B写成“同”,代表双手的部分写作“大”。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爨·康熙笔画:29·部外笔画:25。
古文:𤑖。
《广韵》七乱切。《集韵》《韵会》《正韵》取乱切,竝音窜。《说文》:齐谓之炊爨。𦥑象持甑,冂为灶口,廾推林内火。《玉篇》:灶也。《诗·小雅》:执爨踖踖。传:爨,饔爨,禀爨也。疏:饔爨以煑肉,廪爨以炊米。
《周礼·天官·亨人》:职外内饔之爨亨煑。注:爨,今之灶。主於其灶煑物。《仪礼·士昏礼》:大羹湆在爨。注:爨,火上。
薤壑壑髓鬣爨蠼囊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薤[xiè]
1.〔~露〕古代挽歌名。
2.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鳞茎,鳞茎和嫩叶可食。
壑:hè
解释:坑谷,深沟:沟~。丘~。千沟万~。以邻为~(喻把灾祸推给别人)。欲~难填。
髓:suǐ
1.骨头的空腔中像胶状的东西:骨~。精~(喻精华)。
2.像骨髓的东西:脊~。脑~。延~(后脑的一部分)。
3.植物茎的中心部分,由薄壁的细胞组成。
鬣:liè
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鬃。刚~。
鱼颔旁小鳍。
爨:cuàn
烧火做饭:分居各~。
灶:“客传萧寒~不烟。”
蠼:qú
解释:
〔~螋〕昆虫,体扁平狭长,黑褐色,前翅短而硬,后翅大,折在前翅下,有些种类无翅,尾部形状像夹子,多生在潮湿的地方,为害家蚕。
囊:náng,nāng
解释:
[náng]1.口袋:药~。探~取物。~空如洗。~括。
[nāng]1.〔~膪〕猪的乳部肥而松软的肉。
爨猪肉... 什么什么猪肉
这周的古菜菜谱上写的,是一道爨猪肉。
等...等会儿,什么?什么猪肉??
连菜名都不认识
可能不少人连这道菜的名字都念不出来。咳咳,又到了“博物教您来识字”节目时间了!
这个爨字,读作cuàn,四声,这可是个很古老的字了。要说老祖宗们真是有时间,活活造出这么一个复杂的字,整整30笔,不放大根本看不清是怎么写的。
cuàn
爨
爨字上面类似于繁体字的高兴的兴,也就是“兴”,只不过两点一横变为一个秃宝盖。下面是个林字,底下一个大一个火。有人总结为“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
这么一说是不是就记住了?记住也没用,反正繁体的“兴”你也不会写。
这个字的表意非常明确,大火烧木头,加热上面的一个东西。顶上这部分象形古代的炊具,这也是爨字的原始意义——锅灶。
篆书爨字写法
《诗经》里有“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意思是——掌膳的厨师谨慎麻利,盛肉的铜器硕大无比。
其实爨字和灶字互为训文,在《说文解字注》里就明确讲过,两个字虽然字音字形不同,但可以看作是同源的会意字。后来,爨还衍生出了烹饪的意思,“爨猪肉”就是取这个意思。
另外,这个字还是姓氏和部族名。
位于北京西郊的爨底下村
三国时期诸葛亮手下有一位镇守云南的大将爨习,在云南威名极大。清代出土过两块石碑,分别叫《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记述的就是南北朝时期云南爨氏的名人事迹。
这两块碑的书法极有特点,既有隶书的稳重,又有魏碑的雄浑,古朴别致,还有点萌。后世称之为“二爨碑体”,影响极大。今天的电脑字体也有选取。
《爨宝子碑》
万物涮火锅,吃法特别多
具体地讲,爨猪肉的爨和今天的“汆”字意思相同——就是放在沸水里一涮,很快就捞出来。
听着很像火锅的做法。
汆丸子
这还得说说火锅,其实火锅种类很多,并不一定是一涮就吃的。
早在发明锅的年代,火锅就是祖先们喜欢的吃食,历朝历代都有记载。只不过汉族一直管它叫“暖锅”,煮些豆腐蔬菜、海鲜面点,甚至煮大肘子也可以。南方很多地区至今有过年吃暖锅的习惯。
暖锅
现代意义的火锅始自四川,据说是原来下里巴人,纤夫船工的美食。这种吃法省时省力,尤其是涮内脏、下脚料,又省钱又解馋,麻麻辣辣,的确是穷人盛筵。
一涮就吃的火锅原来专指北方涮羊肉。羊肉羊肚切薄片,一烫就吃,讲究火候,吃的是口感。
很多人都说涮羊肉是忽必烈的御厨在行军过程中发明的。因为要给大汗做饭,又要马上开战,炖羊肉来不及,只要切成薄片,一煮就吃。据说还得到了大汗的盛赞。
铜锅涮羊肉
不过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查遍元朝典籍菜谱,宫廷记录,也没有关于涮食羊肉的记载。相反,在辽代的古墓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和现代铜锅非常像的画面,那比元朝又早了很多。
相信北方少数民族很早就掌握了涮羊肉这门技术,简单方便又美味,对于美食有天赋的我们怎么可能想不到?这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本领吧。
清朝源自关外,火锅当然非常受重视。据清宫记载,乾隆爷著名的“千叟宴”就是一个规模极大的火锅局,3000多老寿星围着1500多个火锅吃,想必不是围桌而食,倒像今天的“呷哺呷哺”,小锅分餐。估计也是老寿星们眼慢手迟,涮大锅捞不着。
这种风气也影响了汉人的饮食习惯,爨猪肉大概也借鉴了涮羊肉的方法。
电视剧中的千叟宴
古菜文艺,却未必好吃
和涮羊肉的吃法不同,爨猪肉的肉片要先腌制,然后再涮。这其实有违美食的规律——涮讲究的是快,肉一断生就吃,鲜甜脆嫩,不能等严重脱水了再吃,那就老了。而爨猪肉先用调料腌过,细胞已经脱水,不可能有涮的口感了。
再者,腌过的肉用清水一涮,调料味十去其九,实在是事倍功半,远不如蘸料的方法实际。
看来古人的做法也不完全靠谱。
爨猪肉
这道菜出自清朝的《食宪鸿秘》,作者叫朱彝尊,浙江秀水人。康熙十八年举科博学鸿词,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还写过《明史》。所以这本书虽然是珠玉在内,却有很多华而不实或者伪科学的内容,文艺气息严重。
我们上周说袁枚的时候就提过,文人吃饭,多少是有点矫情的。
《食宪鸿秘》
比如《食宪鸿秘》里有一道“腌雪”,说的是腊月的雪化水加盐,在缸里放半年,等到夏天在加入煮肉暴腌,味道就格外惊艳……
先不说一个咸盐腌肉有什么好吃,这卫生情况也非常堪忧啊。
再如书中说面粉这玩意有“面毒”,必须加上黑豆才能解毒。开始朱彝尊还不信,试过几回之后才知道说的有理。这更是陈年老谣了。
如今想想,很可能是一部分人有麸质过敏的症状(之前讲到过,点这里复习),或者南方储存不易,容易霉变,让一部分人有点腹泻之类的。不是什么大问题,更谈不上有毒。
唐代的官方药典《唐本草》就明确指出面是无毒的。真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这不,到清朝了,朱大人还说有毒呢。不仅信谣,还立书传谣。要按照现在500次转发的量刑标准,朱大人说不定死十几回了。
所以,爨猪肉这道菜我们虽然原样介绍给大家,您也不必刻舟求剑。
腌过的肉片炒着吃更好,或者找个饼铛来个“炙子烤肉”,比爨猪肉应该是好吃多了。
原料:
五花肉200克、淀粉10克、葱10克、姜10克、酱油10毫升、黄酒5毫升、姜汁10毫升
步骤:
1.五花肉冷冻半小时后,切薄片备用
2.化冻后加入淀粉逐一揉搓,等到淀粉吸收肉表面水分变色后,加入葱、姜、黄酒和酱油
3.静置20分钟后,下入沸水中,30秒后捞出
4.吃时蘸姜汁即可
相关古菜菜谱
带冻姜醋鱼萝卜汤圆芙蓉肉剥壳蒸蟹
鳗面炙排骨生炮鸡羊肉膏虾腐
山海兜空心肉圆法制牛肉八宝豆腐松黄饼
山家三脆蘑菇煨鸡酥黄独蒋侍郎豆腐
号内搜索
《博物》微信公众号开通“号内搜索”服务啦!
只要进入“博物”公众号首页,点击左下方菜单栏中的“精彩内容”,再选择第一项“号内搜索”,即可进入搜索页面。输入你想要查看的关键词,所有相关往期内容都能看到哦。
撰文|信浮沉
微信编辑|高兴
关于爨肉是什么意思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