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与别人争论3乘7等于多少、后来去问孔子、、、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
子路与别人争论:路人说三七二十一,而子路则坚持三七等于二十四。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二人请孔子裁判,并约定输的人负十两银子。。
孔子问明情况后,当即判子路输了,子路给路人十两纹银,路人高高兴兴走了。子路不服气的质问孔子:“明明我说的对的,您为什么这样判?”孔子说:“我知道三七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说的对的。可是,你从小读书,却和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争论,有意思吗?他都糊涂那个样子了,连三乘七等于多少都弄不准,你却跟他争论!所以我判你输了,让你长点记性,以后别跟糊涂人争论。”
在生活中,我们大可不必对一些小事就斤斤计较的去争论,你是聪明人,你明白,你不糊涂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让别人屈服你的观点呢?那些糊涂的人认为三七等于二十四,那就让他自己可悲去吧?他还是要坚持己见的话,就不要和他争论了,愚昧的是他,闹笑话的也是他啊!他不接受你的意见,你也不会变笨,不必要因此而去争论。对待真的糊涂人,最重要的是不要与他争论。不与他争,你什么也不会失去。
第二个故事
子路出行,遇一绿袍男子。谈话间,就一年有几个季节的问题发生争论。子路说;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而绿袍先生却说:一年只有春夏秋三季。二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决定找个明白的人问问,并约定谁输了,要鞠躬道歉。
二人来请教孔子,孔子问明缘由,对子路说:你错了,应该向人家鞠躬道歉。
子路不悦,但师命难为,非常不乐意的向绿袍先生鞠了躬,道了歉。
等到绿袍先生走了之后,子路气愤的孔子:说老师呀!您平时教育我们做学问要严谨,一年中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还要说假话呢?
孔子微笑着说:它是只蚂蚱,一生只经过过春夏秋三季,他怎可能知道有冬季呢?
对事物的理解,往往会受到生存环境、生活阅历、知识层面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对于别人不理解的事物,即使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只要把道理讲明,点到为止,平和的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失为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对于别人的讲的,自己理解不了,虚心的去接受,客观的去分析,学会聆听对自己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什么来历
“不管三七二十一”是一句俗语,在中原地区以及其他很多地区流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三七二十一,是乘法歌诀。可是这句俗语为什么不说三六一十八或其它数字,而专说“三七二十一”呢?
《九九乘法歌诀》,又称为“小九九”、“九九表”、“九九歌”、“九因歌”、“九九乘法表”。
现在的小学生们学习“小九九”,是从“一一得一”开始,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却是倒过来,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一一如一”止。因为口诀开头两个字是“九九”,所以,人们就把它简称为“九九”。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乘法口诀表实物是在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3万多枚秦简中的一枚,上面详细记录了乘法口诀。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半而一”结束。
中国使用“九九口诀”的时间较早。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九九乘法歌诀》就已经开始流行了。在中国古代典籍《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书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
春秋战国时代不但发明了九九表,还发明了十进位制。后来东传入高丽、日本,经过丝绸之路西传印度、波斯,继而流行全世界。十进位制和九九表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化的一项重要的贡献。
据数学史家研究,西方文明古国的希腊和巴比伦,也有发明的乘法表,不过比起九九表繁复些。巴比伦发明的希腊乘法表有一千七百多项,而且不够完全。由于在十三世纪之前他们计算乘法、除法十分辛苦,所以能够除一个大数的人,会被人视若数学专家。
十三世纪之初,东方的计算方法,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曰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苏秦私通燕易王的母亲,害怕被杀,就提议前去齐国以提高燕国地位,燕易王同意。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齐国,齐宣王任用他为客卿。
齐宣王去世,齐湣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湣王厚葬宣王以表明自己孝顺,大兴土木以表明自己得志,目的则是搞垮齐国,从而使燕国获利。燕易王去世,燕哙继位。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苏秦重伤未死。齐王派人捉拿凶手,没抓到。苏秦将死时,要求齐王以“帮助燕国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为名,将他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以使贼人出现。齐王照计行事,诛杀了凶手。
苏秦主张合纵抗秦,与张仪主张的连横事秦针锋相对,苏秦遍游六国,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慨叹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雄兵,抗秦的兵源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若再加上别处兵源,力量就更加强大。"
苏秦的这种算法,显然是如意算盘,因为临淄城不可能每户都能达到出三个男子当兵,这里有各种情况,有的是鳏寡孤独,有的有女无男,有的只是老弱病残,所谓临淄二十一万雄兵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讥喻贬词相传。并且在含义上有所扩展,成为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不管客观情况如何而一味蛮干的同义语,被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但这个词在特别语境下,也可作褒义使用。如某人办事有魄力,有办法,不怕困难,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把事情做好。
至于有个民间故事,可当茶余饭后的谈资。
据说从前有一家大户地主,有一年,这人雇了一个长工给他家干活。那长工初到时,地主的老婆说:“你每天管他三顿干的吧!免得他借上茅房的机会偷懒。”他老婆照办了,那长工每顿三碗干饭,干起活来一个能顶两个用。
干了几天以后,那人又对老婆说:“这个长工长了一副憨相,干活虽然卖力气,但他的饭量太大了!一年要吃我们几百斤粮食!从今天起,你一天管他三顿稀饭吧!”他老婆又照办了。那长工每顿吃七碗稀饭,干起活来有气无力,还不如一个弱女子。眼看稻田中杂草猛长,不抓紧时间除草就要减产。地主如油煎心,想再雇一个短工,又舍不得花钱管食,因此他十分恼火。一天吃饭,地主责问长工:“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饭,为啥干活不像个男子汉?”只见长工边用筷子敲着碗边唱道:“干干干,一天吃九碗饭,周身汗毛都有劲,打个喷嚏响过山!稀稀稀,三七二十一,尿像下竹竿雨,脚酥手软如烂泥。我着急,没有力;你着急,有啥益?”
地主听了,想了半天回过神来,当着长工的面对老婆说:“从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干,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他老婆又照办了。那长工干活又一个人能顶两人用了。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
这个典故见于《战国策.齐策一》。
战国中期,纵横家苏秦为了实现联合楚、齐、赵、韩、魏、燕,共同抗击秦国的"合纵"主张,受赵肃侯的委托,又来到齐国游说。他对齐宣王说:"齐国土地广阔,物产丰富,兵精粮足,可以与秦国抗争。"
苏秦又举例说:"临淄城中有七万户人家。我私下统计,每户不会少于三个男子,这样三七就是二十一万人。假如征兵的话,不用到别的县城去,单是一个临淄城中就可征到二十一万人了。"齐宣一带年了苏秦的一番开导后,很赞同他的"合纵"主张,愿意联合别的诸侯国一起抗秦。
扩展资料:
民间典故:
在很久以前,有个叫李元的老财主,雇了一个长的五大三粗的小伙子当长工。这个财主非常抠门,他跟自己的老婆说,每天让长工吃三顿干饭,这样就不会借着去茅厕的借口偷懒了,谁知,这小伙子一顿要吃三碗干饭,老财主一算,这一天要吃九碗呀。
于是,老财主又对老婆说:“这小伙子是能卖力气,一个人顶两个人用,只是太能吃了!从明天开始,就每天管他三顿稀饭吧!”谁知,小伙子每顿要喝掉七碗稀饭,虽然看着吃这么多,但是干起活来总是有气无力的。
眼看田中的杂草就要把粮食吃掉了,老财主就非常恼火,他很生气的问小伙子:“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饭,怎么干活就不像个男子汉呢?”
小伙子便用筷子敲着碗边唱到:“干干干,一天吃九碗饭,周身汗毛都有劲,打个喷嚏响过山!稀稀稀,三七二十一,尿像下竹竿雨,脚酥手软如烂泥。
我着急,没有力;你着急,有啥益?”老财主听了,想了想,是这个理儿,于是又跟老婆说:“从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干,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于是从此以后,这个长工又可以一个人顶两个人用了。
这件事逐渐传开,被人们看做笑谈。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把改变错误的主张称为“不管三七二十一”。后来,将其含义慢慢引申开去,把不识好歹、不分是非的言行也称为“不管三七二十一”。
参考资料来源:洞口党建网-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