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中的成语和注释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一、原文: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二、白话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三、注释:
1、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2、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3、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4、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5、分散:一作“羁旅”。
6、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7、长:一直,老是。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8、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四、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五、整体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六、名家点评:
《诗人玉屑》: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语,多离析或颠倒其句而用之,盖如此则语崚而体健,意亦深稳矣(《麈史》)。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类是也。
《李杜诗选》:此二句(按指“露从”一联)妙绝古今矣,原其始从江淹《别赋》“明月白露”一句四字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文选》真母头哉。
《唐诗归》:钟云:只说境,含情往复不可言(“露从”二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刘辰翁曰:浅浅语使人愁。周珽曰:……结联所谓“人稀不到,兵在见何由”也。征战不已,道路阻隔,音书杳莫,存亡难保,伤心断肠之语。令人读不能终篇。
《杜臆》:只“一雁声”便是忆弟。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伹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
《瀛奎律髓汇评》:何义门;“戍鼓”兴“未休兵”。“一雁”兴“寄书”。五、六,正拈忆弟。纪昀:平正之中,自饶情致。无名氏(乙):句句转。“戍鼓”是领句,突接“雁声”妙。
《茧斋诗谈》:“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若作“雁一声”,便浅俗;“一雁声”便沉雄。诗之贵炼,只在字法颠倒间便定。
《读杜心解》:上四,突然而来,若不为弟者,精神乃字字忆弟、句里有魂也。……不曰“月傍”,而曰“月是”,便使两地皆悬。
《杜诗镜铨》:凄楚不堪多读。起突兀(“戍鼓”二句下)。
七、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表示思念家乡的成语
A.形容思念家乡的成语
归心似箭
望眼欲穿
魂牵梦绕
叶落归根
B.关于思念家乡的成语有哪些
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念。
狐死首丘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暮云春树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白云孤飞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寒泉之思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剪烛西窗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白云亲舍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首丘之情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归正守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C.形容人思念家乡的成语
北风之恋——比喻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故土难离——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越鸟南栖——从南方飞来的鸟,筑巢时一定在南边的树枝上。比喻难忘故乡情。
狐死首丘——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归心似箭——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
望穿秋水——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章台夜思——章台夜思是一首思乡诗。全诗描绘了一幅凄清的晚秋夜景图:长夜萧条,瑟声忧怨,孤灯残月,芳草迟暮,故人难见,乡书不达,秋雁南飞。
归心似箭——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
近乡情怯——指远离家乡多年,不通音信,一旦返回,离家乡越近,心情越不平静,惟恐家乡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用以形容游子归乡时的复杂心情。
莼羹鲈脍——莼:莼菜;脍:切得很细的肉。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莼鲈之思——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望穿秋水——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念。
朝思暮想——朝:早晨;暮:晚上。从早到晚思念不已。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念念不忘——念念:一遍遍地思念。时刻思念;永不忘记。指对某物的思念之情从不改变。
日思夜想——日日夜夜的想念
D.形容思念家乡的成语有哪些
朝思暮想、魂牵梦萦、望穿秋水、魂颠梦倒、如痴如醉
1、朝思暮想
【解释】:朝:早晨;暮:晚上。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恒言》卷二十四:“再说沈洪自从中秋夜见了玉姐,到如今朝思暮想,废寝忘餐。”
【译文】:再说沈洪从中秋夜见了玉姐,到如今早晚都想念,废寝忘餐。
2、魂牵梦萦
【解释】:形容万分思念。
【出自】:宋·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
【译文】:想你想你,万分思念。
3、望穿秋水
【解释】: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译文】:莺莺渴望见到张生几乎望穿了双眼,皱坏了双眉
4、如痴如醉[rúchīrúzuì]
【解释】: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出自】: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
【译文】:见到了王昭君,使我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5、魂颠梦倒[húndiānmèngdǎo]
【解释】:犹言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
【出自】:明·罗贯中《平妖传》第五回:“谁知那道也自痴心妄想,魂颠梦倒,分明是癞蛤蟆想着天鹅肉吃。”
【译文】:谁知道自己痴心妄想,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分明是癞蛤膜想象着天鹅肉吃。
E.关于思念家乡的四字成语
魂牵梦萦
húnqiānmèngyíng
[释义]牵:牵挂;萦:萦怀。某事牵动灵魂;萦绕于梦中。形容万分思念。也作“魂牵梦绕”。
[语出]宋·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
[正音]萦;不能读作“yǐnɡ”。
[辨形]萦;不能写作“莹”。
[近义]日思夜梦神魂颠倒
[反义]大梦初醒恍然大悟
[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联合式。
[例句]高阳《乾隆韵事》:“近乡情怯;是为什么呢?为的是多年~在作还乡梦;梦中当然一切都是好的;怕真的一见;不过如此;梦中的好印象;打得粉碎。"
F.表达思念家乡的成语
关于思念家乡的成语:
【成语】:归心似箭
【解释】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回快。形容回家答心切。
【出处】明·名教中人《好俅传》第十二回:“承长兄厚爱,本当领教,只奈归心似箭,今日立刻就要行了。”
【成语】:望穿秋水
【解释】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成语】:望眼欲穿
【解释】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出处】唐·白居易《寄微之》诗:“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
【成语】:魂牵梦萦
【解释】形容万分思念。
【出处】宋·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
G.表示思念家乡的成语
【成语】:归心似箭
【解释】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
【出处】明·名教中人《好俅传》第十二回:“承长兄厚爱,本当领教,只奈归心似箭,今日立刻就要行了。”
【成语】:望穿秋水
【解释】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成语】:望眼欲穿
【解释】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
【出处】唐·白居易《寄微之》诗:“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
H.形容表示思念家乡的成语
归心似箭_成语解释
【拼音】:guīxīnsìjiàn
【释义】:想回家的心情象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
【出处】:明·名教中人《好俅传》第十二回:“承长兄厚爱,本当领教,只奈归心似箭,今日立刻就要行了。”
【例句】:不多时,穿过松林,渡过小溪,过了水月村,越过镜花岭,真是~。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一回
I.关于思念家乡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归心似箭望穿秋水望眼欲穿魂牵梦萦朝思暮想日思夜想归心似箭望穿秋水望眼欲穿魂牵梦萦朝思暮想日思夜想梦呓乡语卧不觉醒莼鲈之思夙兴夜寐
魂牵梦萦
梦呓乡语
卧不觉醒
莼鲈之思
叶落归根
缘木求鱼
关于对游子对故乡的成语有那些
故土难离。乡音不改。背井离乡。少小离家。游子身上衣。老乡见老乡。寻根问祖。一日三秋。
度日如年。身长翅膀脚生云。思念之苦。耿耿于怀。赤子之心。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衣锦还乡。
梦回故里。根深蒂固。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在水一方。超越时空。认祖归宗。叶落归根。
往事如风。物是人非。游子归来。冬天里的一把火。归去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