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淡淡的血痕中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淡淡的血痕中原文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淡淡的血痕中原文
1、《淡淡的血痕中》原文: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他暗暗地使天地变异,却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浓;暗暗地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他专为他的同类——人类中的怯弱者——设想,用废墟荒坟来衬托华屋,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他必须使一切也欲生;他还没有灭尽人类的勇气。几片废墟和几个荒坟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弃,以为究竟胜于空虚,各各自称为“天之戮民”,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的到来。新的,这就使他们恐惧,而又渴欲相遇。这都是造物主的良民。他就需要这样。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造物主,怯弱者,羞惭了,于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于是变色。
2、作者是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淡淡的血痕中的作品注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九日《语丝》周刊第七十五期。
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
〔2〕“天之僇民”语出《庄子·大宗师》。僇,原作戮,僇风,受刑戮的人、罪人
作品简析
《淡淡的血痕中》这篇文章,出自鲁迅著名的散文诗集《野草》。大家对举世闻名的“三·一八”惨案,我想,是不会陌生的。在一种愤怒的心境下,鲁迅于短短的几十天的时间里连续写下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等杂文和散文。到了四月八日,鲁迅在避难的居处又写了这篇充满战斗的抒情散文《淡淡的血痕中》。
鲁迅开门见山就指出,“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造物主也就是自然界,一直在暗暗地制造着灾难,制造着罪恶,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痛苦。同时又害怕人类遭受痛苦觉醒后起来斗争,于是又想着法子让饱受不幸的人类不断地淡忘这种灾难、罪恶、痛苦:
“他暗暗地使天变地异,却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秾;暗暗地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
这一段文字的含义是深刻的。造物主可以暗暗地使天地发生自然的变化,却不敢毁灭这个充满不平和罪恶的世界;造物主暗暗地使生物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以作为杀人者的证明;造物主暗暗地使统治者任意屠杀善良的人类而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秾以唤起人民反抗;造物主暗暗地使被压迫的人民受尽苦痛,却又用时间的流驶冲去人们的记忆,不敢使人们永远记得痛苦,而进行复仇的战斗。
鲁迅不仅指出了造物主不断地给人类制造灾难痛苦而又害怕人类起来反抗的怯弱劣性,而且进一步指出了造物主还造就了一部分麻木的庸人:
“他专为他的同类——人类中的怯弱者——设想,用废墟荒坟来衬托华屋,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他必须使一切也欲生;他还没有灭尽人类的勇气。”
这里的“人类中的怯弱者”当是那麻木的苟且偷生的人。这些人看见华屋的生活便将废墟和荒坟给忘记了,随着时光的流逝,也将过去的伤痛和血痕淡忘了,在一杯微甘的苦酒中生活着。他们可哭可歌、如醒如醉、若有知若无知、欲生又欲死。不问今年是何年,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不明人生真正意义今生是来做什么的,他们糊里糊涂地生活着。
鲁迅先生的笔并没有就此而止。在先生看来,这些庸人已将自己的麻木发展到了明知心有苦痛心有莫大的不该背负的委屈却甘心隐忍这种苦痛酸辛的可怜可哀的地步了:
“几片废墟和几个荒坟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弃,以为究竟胜于空虚,各各自称为“天之戮民”,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的到来。新的,这就使他们恐惧,而又渴欲相遇。“
鲁迅的笔是犀利的,对国民性的当争不争的劣性已揭示到了极点。明明心中有莫大的苦楚,可是却藏在心中不肯吐弃,不仅不吐,反而还作退一步想,自己是“天之戮民”,应该隐忍才是。从来就没有想到做一回主人。以前,我们说,一个人善于隐忍,是一个优点,可是像这样忍,只能说十分可悲可哀罢了。如果所有的国民都是这样麻木地忍着话,这个民族断然是没有希望的。
面对压迫,面对流血,面对造物主无端地加在我们身上的伤痛,我们到底如何办?鲁迅从当时的现实中,从觉醒者的身上,看到民族的希望。他把目光转向了屹立于人间的与庸人完全不同的叛逆的猛士,作者在热情地讴歌: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反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
造物主,怯弱者,羞惭了,于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于是变色。“
这段文字,具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从这段文字里,我们看到的是燃烧的大火,是亮闪闪的长剑,是正气,是刚骨,是坚强,是人的希望。我们这个民族不能永远偏处于阴暗潮湿的角落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需要佝偻,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挺直自己的腰身。我们不能将以前的痛楚完全淡忘而像乞儿那样麻木地讨生活!我们必须学会站立起来,正视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新生活!
不论我们到了哪里,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心中的痛!
作者简介
鲁迅
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发表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鲁迅诗集野草 淡淡的血痕中 赏析
淡淡的血痕中
——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
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
他暗暗地使天变地异,却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暗暗地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
他专为他的同类——人类中的怯弱者——设想,用废墟荒坟来衬托华屋,用时光来冲淡苦痛和血痕旧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能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他必须使一切也欲生;他还没有灭尽人类的勇气。
几片废墟和几个荒坟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们都在其间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弃,以为究竟胜于空虚,各各自称为“天之戮民”,以作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辩解,而且悚息着静待新的悲苦的到来。新的,这就使他们恐惧,而又渴欲相遇。
这都是造物主的良民。他就需要这样。
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或者使人类灭尽,这些造物主的良民们。
造物主,怯弱者,羞惭了,于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于是变色。
一九二六年四月八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九日《语丝》周刊第七十五期。
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
〔2〕“天之僇民”语出《庄子。大宗师》。僇,原作戮,僇风,受刑戮的人、罪人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淡淡的血痕中和淡淡的血痕中原文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