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师是谁的典故?一字之师的历史典故

中国机械与配件网4800

一字之师的典故是谁 一字之师典故出处介绍

1、一字之师典故的主人公是郑谷。

一字之师是谁的典故?一字之师的历史典故

2、【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3、【人物】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僧人齐己性喜赋诗。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开,则非早梅矣。于是将后句中“数”改为“一”。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一字师出自哪个典故

“一字师”的典故,源于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人陶兵的《五代史补》及宋人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他们记载的都是同一个故事: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后来,人们就用“一字师”指代那些为人改正一个字而使全篇文章生辉者,后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

且不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这类佳话多得数不胜数,就是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这类“一字师”的故事也是很多的.

20世纪3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写了一首赞扬某小学的诗:“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有个才八九岁的女学生却提出:“既然大孩能自动,难道小孩就不能自动吗?大孩能教小孩,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吗?我看应该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陶行知惊喜不已,当即把诗中“大”字改为“小”字.事后,陶行知逢人便夸:“这个小孩可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

1942年,郭沫若同志的话剧《屈原》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山城重庆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郭老并不满足,他精益求精,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剧本.一次,他在后台和扮演婵娟的张瑞芳谈到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斥责宋玉的一段台词——“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总觉得这句话不够味,打算在“没有骨气的”下边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当时扮演钓者的张逸先正在旁边化妆,他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郭老听了大受启发,以为改得非常恰当.他不仅照改了,而且还认真地思考了一下,两种句子为什么会有那样强弱的不同.他终于弄明白了:“你是什么”只是单独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有时或许是“不是”.而“你这什么”却是坚决的判断.郭老由此得到启示,在后来写作《水牛赞》时,也有意识地应用这种句式,收到了增强语势的效果.郭老对此铭记在心.同年五月,他在《瓦石札记》中专列一则,详叙了这件事,标题就是“一字之师”.

20世纪50年代,诗人公刘写了一首题为《五月一日的夜晚》的诗,诗的最后写道:“整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中国在笑!中国在跳舞!中国在狂欢!”公刘寄给《人民文学》杂志的原稿中用了“跳舞”两字,而发表时,负责编辑工作的诗人吕剑删去了其中的“跳”字.这样,既使文字明快,又圆合、丰富了诗意.公刘就把吕剑称为“一字师”.

作家周立波写成《山乡巨变》后,就请当时深入生活所在地乡党委书记陈清亮帮助修改.陈清亮这下真的动了笔,他将文中“今年的丰收,硬是坛子里做乌龟——十拿九稳”一句中的“做”字,改为“捉”字.周立波看后,十分佩服地对陈清亮说:“你就是我的‘一字之师’嘛.‘做’乌龟,岂不笑话?应该是‘捉’.”《山乡巨变》一书的初版印好以后,周立波特地送给陈清亮一套,一再请这位“一字之师”帮着修改.

吴玉章在延安时期被毛泽东称为“五老”之一.1958年,《红旗飘飘》丛书准备发表吴玉章老人1942年7月写的《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这首诗,吴玉章翻出旧作整理时,在他身边工作的一个小青年向他请教诗中的这两句:纵横百余里,“回乱”成荒地.吴玉章说,南泥湾的物产很丰富,是回民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清政府的残酷统治,回民起来造反了.清兵镇压,把当地居民杀光,南泥湾从此荒无人烟了.小青年听懂了,过了一会儿说:“吴老,我觉得‘回乱’两个字不大妥当.”他的理由是:回民造反,是统治阶级逼出来的,“回乱”两个字虽然加了引号,仍然会被误解成回民应承担良田变成荒地的责任.吴玉章听了,非常赞同他说:“对,对!提得好.”于是,将这两句改成:纵横百余里,剿回成荒地.吴玉章说,这小同志就是我的“一字师”.

毛泽东不仅是我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作品,雄浑磅礴,气势非凡,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毛泽东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又具有乐于接受来自各方面批评意见的谦虚态度.与他有关的“一字师”的故事,流传很多.

1952年元旦,原东北大学历史系教师罗元贞看到毛泽东的《长征》诗中,出现了两个“浪”字——“五岭逶迤腾细浪”,“金沙水浪云崖暖”,认为这是历来诗家所忌讳的.于是,他便借向毛泽东写贺年信的机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建议将“金沙水浪”改为“金沙水拍”.毛泽东对此意见欣然接受,并回信表示感谢,还称罗元贞是他的“一字之师”.

1957年,毛泽东邀请诗人臧克家谈诗.臧克家提到毛泽东的词《念奴娇·雪》,问道:“‘原驰腊象"的’腊"怎么讲?”毛泽东和蔼地反问道:“你看应该怎样讲?”臧克家说:“如果‘蜡’,比较好讲,而且‘原驰蜡象’也与上句的‘山舞银蛇’正好对应.而原作腊月的‘腊’就有点费解!”毛泽东点点头说,“好,你就替我改过来.”

1957年9月27日,毛泽东写信给胡乔木,要他将《到韶山》《登庐山》两首诗送给郭沫若,请郭老帮助修改.《登庐山》中原来有两句是“欲上逶迤四百旋”和“热风吹雨洒南天”,郭沫若将它们分别改成了“坦道蜿蜒四百旋”和“势情挥雨洒山川”.毛泽东看后,又于9月13日写信给胡乔木,说:“沫若同志关于修改诗的两封信给了我启发,两诗又改了一点字句,请再送沫若一看,请他再予审改.”这两句诗后来的改定稿为“跃上葱笼四百旋”和“热风吹雨洒江天”.

对《到韶山山》和《登庐山》二诗,当时毛泽东还向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征求意见.梅白对毛泽东说:“第一句的‘别梦依稀哭逝川’应该改半个字——将‘哭’改为‘咒’,‘别梦依稀咒逝川’.”毛泽东接受了这个建议,并笑着对梅白说:“你是我的半字师”!

一字之师出于哪一个典故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一字之师典故:唐朝时,有个法名叫齐己的和尚,住在江陵龙兴寺,学识渊博,能诗善文,自号衡岳沙门。一日他在赏梅时,作了一首题为《早梅》的咏梅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作罢他反复吟咏,总觉得不满意,就去请教诗人郑谷。郑谷读罢说:"……既为《早梅》,'昨夜数枝开'这句,不足以点明'早'字,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的好。"齐己觉得十分有道理,当即下拜,尊称郑谷为"一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