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白话资治通鉴,以及白话资治通鉴主要内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白话资治通鉴哪个版本好
我推荐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大可语译的《资治通鉴白话本》,全套十册精装本,浅绿色封面。
拓展: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呼?抑为保障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大儿子伯鲁说不出来,让他拿出竹简,他说早已丢了。赵简子又问小儿子无恤,他则熟练地将竹简上的话背出,问他竹简在哪儿,他立即从袖中取出奉上。
通过这件事,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便立他为继承人。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尹铎请示:"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把那里建为一道保障"?赵简子说:"建为一道保障"。尹铎便去整理户籍,减少交税的户数,减轻百姓的负担。
白话资治通鉴主要内容
http://www.joyo.com/detail/product.asp?prodid=zjbk366030&ref=DT_TS&uid=
节选:
第一辑:秦风汉雨
(一).战国时代吞并六国
战国时代(前403-前291年)
《资治通鉴》起于纪元前五世纪九○年代的前四○三年,止于纪元后十世纪五○年代的九五九年,共记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迹。
在本(前五)世纪中,只有三年篇幅,但却发生晋国被赵、魏、韩三大家族瓜分的大事。司马光先生认为那是一个巨变,《资治通鉴》即从该年开始。
吞并六国(前290-前211年)
这里包括80年,战国时代在本册结束,秦王朝也在本册结束时统一了当时的世界。六国自相残杀,宁死也不团结的史迹,使人震动。
(二).楚汉相争匈奴崛起
楚汉相争(前210-前201年)
本册恰恰包括公元前三世纪九○年代的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战火烧到全国每个角落。有史以来,中国人还从没有遭受过这么大的灾难。一个接一个使人目瞪口呆的大事接连发生。
中国历史上最短的一次改朝换代式的战乱,十年之间,即行结束。以后,中国人就再没有这种好运,每次改朝换代,杀戮惨剧,都会超过十年。
匈奴崛起(前200-前161年)
似乎是上帝注定的,每一个强大的国家,都会有一个同样强大的敌人。中国也不能例外,西汉时中国的敌人是匈奴,唐朝时是突厥跟吐蕃,宋朝时是辽国和金国,明朝时是女真,清朝时中国的敌人犹如倾盆大雨,更不得了:英法美德俄日,以及小如绿豆的比利时、荷兰。
然而,比“匈奴崛起”更重要的一件事,也同时发生,那就是儒家思想定于一尊。无论什么思想,只要定于一尊,不准批判,灾难就无穷无尽。留意以后史迹发展,就可看出这种毒素,在中国人身上,逐渐发作。
(三).黄老之治开疆拓土
........
以下略,上面的给链接可以看到全部主要内容
资治通鉴白话文版本哪个版本的比较好
有,最享誉盛名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柏杨先生所著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里面对古代地名官名的解释很详细通俗,而且一些重要的段子也有他老人家自己的评论。第二个是中华书局的文白对照版,这个版本更忠于原著,感觉就像是把原文逐字逐句翻译下来,没有任何的添油加醋。这两个版本很出名,新华书店等一些大书店都有,楼主可以先去看看
OK,关于白话资治通鉴和白话资治通鉴主要内容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